分享‖年糕的來歷

出自《中國民俗故事》

作者:聶楊

年糕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食,是一種用黏性比較大的糯米粉蒸成的糕。在過年的時候,我國的許多地方都有喫年糕的習俗。年糕具有很悠久的歷史,在漢朝的時候,就有了米糕這種食物。在遼代,北方一些地區的人們就有了大年初一喫年糕的習俗。到了明清時期,年糕更加普及,成了一種老百姓常做常喫的美味小喫。

關於春節爲什麼要喫年糕,有一個很古老的傳說。據說在上古時期,有一種怪獸叫作“年”,它平時生活在人煙稀少的深山老林裏,只有到了大年三十這一天,它纔會從山林裏鑽出來,進到村子裏喫人充飢。

老百姓想了很多辦法對付“年”,但是都沒有效果。有一個聰明的姓高的年輕人想了一條妙計,將米糧蒸熟,然後揉成一團,切成小塊,擺放在人們的家門外。等到大年三十,人們紛紛躲進地窖裏。

“年”四處尋找,一個人影都看不到,它看到了門口的食物,便飢不擇食地吃了起來。“年”喫飽之後,便回到了山林裏。第二天一大早,人們從地窖裏出來,看到年輕人想的計策起了作用,紛紛歡呼起來。

因爲這個食物是給“年”準備的,而製作這種食物的年輕人姓高,所以人們便把其稱爲“年糕”。

還有一種說法,年糕是春秋戰國時期吳國都城(今江蘇蘇州)流傳出來的。現在的江浙一帶還流傳着關於年糕的故事。

春秋戰國時期,連年戰火連天,各國之間征戰不斷,吳國爲了防禦外敵,便在城池四周修築了一道堅固高大的城牆。

吳王夫差認爲有了這道城牆,便沒有人可以攻破城池,他放心大膽地在都城的宮殿內飲酒作樂,不理朝政。

吳國的大夫伍子胥多次向夫差提建議,讓他勤政愛民,不要一味沉溺於酒色之中,但夫差對伍子胥的話置之不理。伍子胥心裏十分擔憂,他對身邊的人說道:“吳王這樣荒淫無道,吳國遲早會被他國所滅。”

這番話傳到了夫差的耳朵裏,夫差十分生氣,便賜給伍子胥一把寶劍,讓他自刎謝罪。伍子胥在自盡之前,找來自己的親信,對他說道:“吳王以爲有了這道城牆就可以高枕無憂了,其實一道城牆哪裏就能保得住一個國家呢?如今滿朝文武大臣都在粉飾太平,沒人肯對吳王說真話,將來總有一天,吳國會被其他國家的軍隊圍困,雖然這道城牆可以抵禦一陣子,但時間久了,城裏的糧草喫完了,吳國的軍心一定大亂,到時候你就去象門城牆下挖地三尺,便可以得到糧食,應付難關。”

說完,伍子胥便拔劍自盡。伍子胥的親信以爲他只是對吳王夫差太過失望,臨死前這樣胡言亂語一番,便沒有太過當真。

時間一天天過去,越王勾踐舉兵伐吳,吳國的軍隊根本不是越國軍隊的對手,他們節節敗退,最後退守都城。越國軍隊將城池團團圍住,城裏的糧食越來越少,老百姓忍飢挨餓,叫苦連天。

伍子胥的親信忽然想起了伍子胥當年的那番話,他連忙帶人去伍子胥說的地方挖地三尺,果然在地下發現了用糧食做的“城磚”。原來,當年在修築這道城牆的時候,伍子胥就預料到會有這一天,他提前做好了準備,以防萬一。

那些“城磚”都是用糯米做成的,吳國的軍民靠着這些“城磚”渡過了難關。因爲當時臨近年關,所以此後每到過年的時候,家家戶戶就會用糯米做成米糕食用,一來是紀念伍子胥,二來是取年糕諧音“年高”的美好寓意,希望家人的生活和事業可以一年比一年更高一節。

俗語“年糕年糕年年高,今年更比去年好”表達的就是人們在大年初一時喫年糕的希冀。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