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寧小記

在當地,過年時出嫁的女兒是不能在孃家過年的,即使是分了,沒再生組家庭,也不能回孃家,沒去處,要不就去賓館,要不去親戚家,要不去旅行,反正初一那天不能呆在孃家,對父母還有兄弟不好,而且若待著,親朋好友們看到或知道了也會笑話。

一般初二就能回了,通常這一天拖家帶口的,帶上喫喝回孃家去,孃家人也得好喫好喝地候着,這是一年中最風光的一天,得到孃家的款待。

但有的人家初二也不能回,年前時一家子要請神子祭祖,類似於拜祠堂,可追溯的大概要到前四五代吧,過年時,請了神子,過來時祭拜過後,還有一個儀式就是送神子,送神子的時間每家不同,有的初二送,有的初三送,還有初四要送的,姑娘出嫁後,必須要等着神子送完才能回孃家,這習俗就把兒子與姑娘分得明明白白的。

我孃家是初二送神子,母親爲了讓我們早點回,說早起把神子送走,送完後,姐妹幾個就能自由回去了。

母親自從過了七十後,做飯就基本脫手了,每每問起說媽,家裏有啥菜,她總是啥也有,等你上去一看,除了土豆白菜,其實啥也沒有,然後再着急忙火地去買菜習肉什麼的,這也折射出平日裏老兩口喫得單一的事實。

而且一向風風火火,從不發愁做飯的母親,一年一年的不待做了,每次就是在地上轉圈,發愁的話說一大堆,不出活,因此,說上回孃家,不出去飯店喫飯的話,其實也是我們自帶食材,自己動手做,除了基礎的,都是自備。

一家人在一起做飯,挺熱鬧的,說說笑笑,也不費勁,孩子們在一邊玩鬧,母親拌了餡在那兒包餃子,父親開始與小輩中從地下室運送大圓桌與凳子,涼調的,菜類,熟肉類也能上桌了。

熱菜由我和妹妹掌管着,有小親幫着洗菜,我負責切和盛盤,小妹掌勺,碰上考究難度的,我搭把手,然後再一盤一盤地轉運出去。

家中的廚房不大,是長條型的,除去邊上的櫃子,也就一個半人能通過,這樣大規模的操作,多少顯得擁擠了些,好在都是自家人,拼拼湊湊打對打對,一桌子菜就齊了。

老人和小輩們,男士們上桌後,就剩下炸油糕和煮餃子了,也不怎麼想喫飯,主動承攬了這兩樣活,開火一個鍋中煮上餃子,一個鍋中油沸了,開始下油糕,直到泡泡油糕吹起大泡泡,鍋中的元寶餃子一個個都鼓起肚子,再將餃子點上些水,大功告成了。

看着一家人歡聚一堂,歡聲笑語不斷,聽着男士們在談時事,談政治,小輩們在討論樂隊,時尚,大人們目不暇接,看看這個,瞅瞅那個,滿臉滿眼都是歡喜,覺得心裏很是舒坦。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愛上這樣溫暖的畫面,好像平日裏人們忙忙碌碌的,很少有這麼多的人能聚在一起,放鬆,愉快地暢談,有這麼一個歸寧的環節,把這一年欠下的都補足了。

輪到發拜禮時,不知誰起了頭,說要跪下磕頭才能領上拜禮,一窩小將們又挨個給母親父親磕頭,又不知誰跟了一句,磕一頭,給一份紅包,大點的不好意思,小的財迷擠前面猛磕去了,惹得一屋子鬨笑。

那刻,我對這個日子有了重新的認識,唯願這一年,全家人平安喜樂,順心如意!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