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宁小记

在当地,过年时出嫁的女儿是不能在娘家过年的,即使是分了,没再生组家庭,也不能回娘家,没去处,要不就去宾馆,要不去亲戚家,要不去旅行,反正初一那天不能呆在娘家,对父母还有兄弟不好,而且若待著,亲朋好友们看到或知道了也会笑话。

一般初二就能回了,通常这一天拖家带口的,带上吃喝回娘家去,娘家人也得好吃好喝地候着,这是一年中最风光的一天,得到娘家的款待。

但有的人家初二也不能回,年前时一家子要请神子祭祖,类似于拜祠堂,可追溯的大概要到前四五代吧,过年时,请了神子,过来时祭拜过后,还有一个仪式就是送神子,送神子的时间每家不同,有的初二送,有的初三送,还有初四要送的,姑娘出嫁后,必须要等着神子送完才能回娘家,这习俗就把儿子与姑娘分得明明白白的。

我娘家是初二送神子,母亲为了让我们早点回,说早起把神子送走,送完后,姐妹几个就能自由回去了。

母亲自从过了七十后,做饭就基本脱手了,每每问起说妈,家里有啥菜,她总是啥也有,等你上去一看,除了土豆白菜,其实啥也没有,然后再着急忙火地去买菜习肉什么的,这也折射出平日里老两口吃得单一的事实。

而且一向风风火火,从不发愁做饭的母亲,一年一年的不待做了,每次就是在地上转圈,发愁的话说一大堆,不出活,因此,说上回娘家,不出去饭店吃饭的话,其实也是我们自带食材,自己动手做,除了基础的,都是自备。

一家人在一起做饭,挺热闹的,说说笑笑,也不费劲,孩子们在一边玩闹,母亲拌了馅在那儿包饺子,父亲开始与小辈中从地下室运送大圆桌与凳子,凉调的,菜类,熟肉类也能上桌了。

热菜由我和妹妹掌管着,有小亲帮着洗菜,我负责切和盛盘,小妹掌勺,碰上考究难度的,我搭把手,然后再一盘一盘地转运出去。

家中的厨房不大,是长条型的,除去边上的柜子,也就一个半人能通过,这样大规模的操作,多少显得拥挤了些,好在都是自家人,拼拼凑凑打对打对,一桌子菜就齐了。

老人和小辈们,男士们上桌后,就剩下炸油糕和煮饺子了,也不怎么想吃饭,主动承揽了这两样活,开火一个锅中煮上饺子,一个锅中油沸了,开始下油糕,直到泡泡油糕吹起大泡泡,锅中的元宝饺子一个个都鼓起肚子,再将饺子点上些水,大功告成了。

看着一家人欢聚一堂,欢声笑语不断,听着男士们在谈时事,谈政治,小辈们在讨论乐队,时尚,大人们目不暇接,看看这个,瞅瞅那个,满脸满眼都是欢喜,觉得心里很是舒坦。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爱上这样温暖的画面,好像平日里人们忙忙碌碌的,很少有这么多的人能聚在一起,放松,愉快地畅谈,有这么一个归宁的环节,把这一年欠下的都补足了。

轮到发拜礼时,不知谁起了头,说要跪下磕头才能领上拜礼,一窝小将们又挨个给母亲父亲磕头,又不知谁跟了一句,磕一头,给一份红包,大点的不好意思,小的财迷挤前面猛磕去了,惹得一屋子哄笑。

那刻,我对这个日子有了重新的认识,唯愿这一年,全家人平安喜乐,顺心如意!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