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賞《袁運生藝術展》

文/蘋兒(茵草芳菲)



今日趁着氣溫回升,暖陽高掛,我和先生來到南通美術館,參觀《回到南通一一袁運生藝術展》。終於看到了我心儀已久,當時頗有爭議的大型壁畫《潑水節一生命的贊禮》,雖然是複製品(原畫懸掛在首都機場大廳),但它的尺幅之大,人物之多,熱烈祥和,色彩絢麗,形體表現,栩栩栩如生的畫面,足實令我震撼。


1978年,因偶然的機會,袁運生有了去西雙版納寫生的機會。在生活中,他深入瞭解雲南傣族的風土人情,並獲得了許多形象素材。在十年荒廢的基礎上,重新喚醒了他創作的慾望,更重要的是傣族風情更具特徵和吸引力深深地打動了他。傣族“潑水節”,是以一個場面宏大的西雙版納爲背景,展現了當地自然生態和民族風情,以及傣族人民特有的魅力和激情。袁運生把自己的親眼所見,用藝術手法一一表現出“潑水節”中有特色的內容,尤其是後來飽受爭議的人體部分。


因此,圍繞着《潑水節一生命的讚歌》中的人體表現,當時,不僅爲袁運生個人帶來紛擾,同時,也帶來了整個社會對一個開放時代的期盼。雖然壁畫通過首都機場展現出來了,可是對於社會和公衆的考量,這只是開始。因此,作爲改革開放風向標的壁畫《潑水節一生命的讚歌》,被推到了時代的風口浪尖上,而袁運生也被潮水推到了潮頭,使他和他的作品頗受爭議。



另一幅《水鄉記憶》同樣讓我駐足不前……


1955年,袁運生考入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而離開南通,這是他人生中一個新的出發。作爲畢業時創作的《水鄉記憶》,是袁運生藉助壁畫的形式,並以風俗化的表現而展現出水鄉中的豐富內容。這是對一種美好生活嚮往與追求的表達,尤其是對水鄉人家多樣性生活的一種展現。無論是屋面上幾盆鮮花的小情趣,還是路口戲臺的大場景,都在一種密集的組合中表現出水鄉的安逸與祥和。而這種風俗化的方式去作爲畢業創作,在那個年代的油畫創作中,顯然是罕見的。所以,那時有許多人對他不夠理解而產生爭議。



袁運生從這個時侯起,不僅確立了自己的藝術發展方向,而且也表現出了不合時流的個性特點。他這樣一種個性風格的形成,也使他爲之付出了代價,造就了他一生命運的坎坷。然而,藝術的發展並不是線性方向,其中間的曲折,也表現爲他這一代畫家的發展過程。社會,既考驗了這個時代的畫家,也成就了這個時代的畫家。


袁運生先生是南通人,本次藝術展規模之大,規格之高,內容之詳,畫幅之多,是他首次回饋家鄉人民的一次藝術盛宴。讓我們通過他的每幅作品,去感知這位跨時代的藝術家,所貢獻給美術界獨特的精神品格,以及對於藝術的一生不懈追求。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