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學習第2⃣️9⃣️1⃣️天

ps:每天不間斷學習,一輩子不間斷,那麼我們就自然會得到人生的真正快樂與幸福。每日讀論語,讓我們每天都在聖人的大智慧中陶冶自己的身心,提升自己應對事情的能力,進而能夠更輕鬆解決人生的各種狀態。

學習內容:

14·7子曰:“愛之,能勿勞乎?忠焉,能勿誨乎?”

14·8子曰:“爲命,裨諶草創之,世叔討論之,行人子羽修飾之,東里子產潤色之。”

心得體會:

14.7  孔子說:“愛他,能不爲他操勞嗎?忠於他,能不對他勸告嗎?”

心得:在這裏,孔子討論的是做人要有“忠愛之心”。關於這一點,要從兩個方面說,因爲愛與忠的對象是不一樣的,愛主要是對下,忠主要是對上。 對下屬、對子女要愛護,但愛護也有個方法問題,是對他嬌慣縱容,還是用艱難困苦磨鍊他,如果就事論事,大多數人會選擇後者,因爲這是最合理的做法。但事情落在自己身上,恐怕很多人就不那麼理智了。現實生活中,不少父母對自己的孩子百般疼愛,根本捨不得讓他們喫苦受罪。他們不僅對孩子照顧得無微不至,還對孩子處處妥協,甚至是有求必應。這不僅使孩子變得驕縱,也使他們的生活和工作能力也變得很差,長大後難以在社會上立足。孔子認爲,真正的對下之愛,應該是故意創造條件讓他“勞”,這樣不僅有助於培養他喫苦耐勞的品質,還有助於培養他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關於忠,大家都理解它的內涵,這裏重點強調,忠不應該是愚忠。當自己的上級出現明顯差錯時,要加以規勸教導。如果對上級一味“點頭稱是”,任由他們犯錯誤,這不僅是對上級的傷害,也會造成事業的損失。所以孔子才強調“忠焉,能無誨乎”?這就是孔子向我們傳達的真正的“忠愛之道”。

14.8  孔子說:“鄭國發表的公文,都是由裨諶起草的,世叔提出意見,外交官子羽加以修飾,由子產作最後修改潤色。”

心得:記載了鄭國在子產當政時期,草擬一份外交辭令的程序和鄭重態度。用具體事例展現了子產理政有方,善於聚積人才,使用人才,與羣賢和衷共濟,共謀國事的場景,表達了孔子對子產的尊敬、讚許之情,是孔子對子產的外交能力的讚賞之辭。子產治國有方,知人善任,一道外交文書需要經過四道手續,由四位大夫各盡所長,才得以頒佈,足見其從政的慎重。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