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2)讀《華杉講透論語》12:傳承父道 珍惜緣分

原文: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釋義:

父親在世時,因爲什麼事都是父親說了算,所以看不出子女的行爲。這時候就觀察子女的志向。父親去世後,子女做了家長,大小事情,都由子女說了算,這時候觀察子女的行爲。如果過了三年,子女都沒有改變父親生前的行爲,而是一以貫之,那就是孝子了。

仔細看來,也並非全然正確。“一以貫之”要有前提,那就是正確的傳承,錯誤的要改變。用心體會,不要鑽牛角尖,這纔算是真正的孝子。

其實孝與不孝,不在語言的表達,而在行爲的表現。

我的父親去世近二十五年了。他走的時候,我尚未成家。如今我們在遠離家鄉的城市裏已經生活了二十幾年,若是房屋、花木、傢俱陳設,那確實沒有父親的點滴印記。

但是父親的習慣和品質我繼承,也傳承下去了。父親喜歡讀書寫作,我喜歡,孩子也喜歡;父親正直感恩,我如此,孩子亦如此;父親多才多藝,我常給孩子講父親的故事,講他波折的人生和他面對人生的勇氣。雖然孩子沒有見過外公的面,但是能體會到外公的優秀。這是我爲孩子和父親建立的聯結。

父親雖然走了,但是他從來沒有離開我的心。

從前,他住在我心裏,想到我便難過流淚,一篇又一篇寫思念父親的文章。不知什麼時候,竟突然明白,思念並非只有一種滋味——難過。於是父親的故事便走進我與孩子相處的每個瞬間。

“子欲養而親不待”,這話讓人想到就不免傷悲。和父母同行一場,本是緣分。都在的時候,彼此互相理解和愛護,哪怕是有一日分開了,也沒有什麼可遺憾的。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