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講上海方言之——漫談關於“合算”這個詞語

        在《舊唐書·食貨志下》中寫有一句話語曰:“人有買賣,隨自署記,翌日合算之。”文中的“合算”一詞可能是最早的出處。

        在《老殘遊記》的第十二回就撰寫有一句與“合算”有關係的話語,曰:“那可耍不得!冒了個會做詩的名,擔了個狎妓飲酒革職的處分,有點不合算。”其中的“合算”是指較爲有利、不喫虧。

        古典文學名著《紅樓夢》第四十三回當中也同樣寫有關於“合算”的詞語,曰:“說着,早已合算了,共湊了一百五十兩有餘。”

        如若說,還要去列舉各個時期與“合算”兩字有關係的各類文章的話,我依舊可以去找尋到很多的,真的可以說是數不勝數的。

        我是土生土長的上海人,上海地區的滬語方言閒話,也是屬於吳語地區的方言閒話,有不少的滬語方言閒話,在江浙兩省的有些地區也同樣是會去使用的。不單單是這個樣子哩,滬語方言閒話中的某些詞語,不管是書面文字詞語,還是口頭言語,極有可能採用的就是從前各類文學作品與史書裏面的記載,最早可以追溯到唐宋時期的各類文學作品與史書裏面的記載,最晚也要包括民國時期的各類文學作品與史書裏面的記載,我認爲滬語方言閒話“合算”一詞,也莫不是如此的,也很有可能就是取自於《舊唐書·食貨志下》一文當中。

        作家木心先生雖說是浙江桐鄉烏鎮人士,因爲居住在上海的時長達到三十年之久,故而他在創作的《哥倫比亞的倒影》一書當中,就撰寫有這樣的一句滬語方言俚語閒話,他說道:“‘合算’,滬音“格算”,上海人在‘格算,不格算’中耗盡畢生聰明才智。”……

        不管是書面文字,還是方言口語文字,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很有可能會伴隨着時代的前進、發展與變遷,而逐漸地消亡殆盡。從此以後,再也沒人去或書寫或述說這一類文字,也不會有人會懂得這一類文字,像我在上段文字中所提到的“合算”詞語就是如此的。“合算”這個詞語,恐怕是現如今的上海人,幾乎沒有人會去述說。

        通過我的學習、發現、瞭解與研究以後,得出這樣的一個結論來,有可能自己所得出的這個結論,未必就是十分準確的。爲什麼現如今的上海人,不管是土生土長的上海人,還是“新一代的上海人”,【備註:“新一代的上海人”指的就是:那些因各種原因或移民或把戶籍搬遷到上海的新上海人。】不會再去或述說或書寫“合算”這個詞語,而且還是在逐漸地被消亡哦?!自認爲主要的原因還是有其三。

        其一就是:有不少的新上海人,原本對於滬語方言俚語文化,既是屬於知之甚少得;也是不會去述說的;更是不會書寫使用的。

        其二就是:由於網絡、網絡經濟、電腦和智能手機的全面普及,現如今網上購物是屬於很方便的一件事情,而且還省時省力,有很多上海人一年到頭從年頭至年尾,去網上購物的次數,要遠遠地大於去實體店購物的次數,從而導致上海人很少說“合算”這個詞語。

        其三就是:再者說來,我還會去認爲說“合算”這個詞語時,也是需要擁有一定的場景與情形的,沒有一定的場景與情形以後,加之各個年齡階層與各個時代的上海人不再說這個詞語時,就會導致逐漸地被消亡,說這一類詞語的個人,從而還會變得一個也不會有。

        比方講:有兩位老友在某實體店購買商品碰到以後,既大包小包地拎着各種商品,相互見面在說話時,其中一人會對對方來說道:“今朝仔迭爿商店勒拉搞促銷打折,迭件商品促銷打折力度是邪氣結棍呃,打五折,吾一口氣就去買嘞兩份,覺着是交關合算呃!”……這句話的意思是在說,今天商店在搞打折活動,我購買到實惠的商品。

        “合算”的“合”字,原本是中國古代所使用的一種計量單位,通常用在大米等各種食物上面的。1石等同於10鬥;1鬥等同於10升,1升等同於10合。其中1石中的“石”,作爲計量單位的話則應該讀作“擔”字,即1擔爲150斤,故而說,1合就應該是1兩半。

        “合算”和“划算”,全都是在說物有所值的意思。然而,在我所在的城市上海市,在滬語方言閒話當中,無論是採用口頭說話的方式,還是採用書面語言來書寫滬語方言的方式,全都會寫作“合算”, 而不是“划算”。不僅是如此,還有不少上海人會把“合算”書寫成“格算”這兩個字,若真的是如此的話,就算是在書寫錯別字。

      【備註:①:文章爲作者原創;②:圖一、圖二和最後三張圖片都是作者自己編輯的;③:各種上海方言俚語詞語均來源於網絡上;④:感謝原創圖片。】

        杜老倌俠客居(陸偉)寫於2023年01月06日星期五晚上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