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公學聚羣英

              安徽公學聚羣英

                一一安徽公學

      昔日,在蕪湖中二街北側有一條長不足百米、寬不過2米的小巷,在這條不起眼的小巷裏曾辦過一所新式學校,傳播新思想,聚集着一批有爲的新青年,教員中有衆多的學者名流。這所學校被後人譽爲“皖省反清運動的大本營”,它就是聞名遐邇的安徽公學。

      安徽公學的主辦人名叫李光炯,桐城人,1902年東渡日本考察,有感於日本的強盛和清王朝的腐敗,銳意從事教育事業。次年回國後受聘於湖南高等學堂,擔任歷史教習,結識該校數學教習無爲人盧仲農,二人志同道合,都懷有反清思想和爲革命培養人才的心願,一拍即合,便在長沙共同創辦安徽旅湘公學,由盧仲農主持校務,1904年3月正式開學,聘請著名的革命黨人黃興、趙聲及張繼等任教。不久,因黃興、趙聲等人組織華興會,籌劃起義事情泄露,旅湘公學引起清廷當局的懷疑,難以在長沙繼續辦學,遂於當年冬遷來蕪湖,在米捐局巷內租房辦學,並更名爲“安徽公學”,起初,僅設中學一部。

    安徽公學以培養武裝倒清力量爲辦學目的,聘請的教師大多是當時安徽和全國著名的革命活動家。其中,有光復會的主要領袖陶成章,他在公學裏極力宣傳排滿倒清思想,鼓吹反滿革命,主張“光復漢室,還我河山”;有精通漢學的著名會黨人物劉師培,他在公學裏強烈主張種族革命,公開在課堂上宣傳倒清,並組織代號爲“黃氏學校(會)”的祕密團體,培養反清志士,專門從事暗殺清廷官吏活動,還介紹李光炯、柏文蔚等多人刺血爲盟,加入黃氏學校;有安徽最早的資產階級革命團體嶽王會的主要領導人陳獨秀和柏文蔚,分別在公學裏擔任國文教習和體育教習;同盟會長江下游支部長張伯純,也在公學內任教。此外,在公學裏任過教的還有鄧繩侯、蘇曼殊、謝無量、周震麟、黃賓虹、江彤侯、胡渭清、俞子夷、張之屏以及章士釗、柳亞子等,他們都是當時飲譽安徽乃至全國的教育文化人士。他們在公學裏紛紛鼓吹革命,宣揚民主,鼓動學生起來推翻清政府。

      安徽公學是當時安徽革命輿論的中心。陳獨秀在公學內一邊教授國文,一邊編輯《安徽俗話報》,用口語化的文字,揭露帝國主義和滿清政府的罪惡行徑,初步把反帝和反清結合起來,受到廣大讀者尤其是青年讀者的歡迎,發行量在全省乃至全國的同類報刊中佔據首位。1905年8月,同盟會在日本東京成立後,安徽公學很快便與同盟會發生聯繫。次年,盧仲農便加入了同盟會,賣力鼓吹革命。同盟會的《革命方略》《軍政府宣言》《民報》等文件和宣傳品,最先也是由同盟會16個發起人之一的吳暘谷帶到公學裏,在師生中廣泛傳播,繼後,被迅速傳播到全省各地。當時,安慶的“尚志”、桐城的“崇實”、壽州的“蒙養”、“芍西”、懷遠的“養正”、“萃華”、合肥的“城西”等具有革命色彩的學堂或學校,都紛紛派人來安徽公學聯絡,“唯安徽公學馬首是瞻”,“結爲援黨”。

    安徽公學還是當時安徽革命黨人組織的大本營。1905年六七月間,陳獨秀等人策劃組織的嶽王會,在公學裏成立,後被譽爲“安徽革命之最先組織”,“皖省最早的資產階級革命團體”。嶽王會以弘揚岳飛精忠報國精神爲名,積極聯絡安徽武備練軍學員和清政府新軍中的下級軍官與士兵,從事武裝起義的準備工作。1908年安慶馬炮營新軍起義的主要領導熊成基、1910年廣州起義領導人之一倪映典、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中的宋玉琳等都是嶽王會的骨幹。同盟會成立後,張伯純在公學內積極宣傳同盟會的主張,吸引許多師生加入,安徽各地發展同盟會都是從公學接受指示的,南京武備學堂一批參加反清運動的學生,也在公學內宣誓加入同盟會。

      安徽公學聲名鵲起,吸引大江南北的有志青年紛紛前來報考。“一批又一批熱血青年集聚到公學,搏動着民主主義革命強勁的胎音”。學生中有後來成爲駐守蕪湖的國民革命軍第十五師師長孫萬乘,他在公學內參加了陳獨秀領導的嶽王會,後又加入同盟會,1912年10月,他促成孫中山來蕪湖視察;有研究《莊子》的著名學者劉文典,劉文典就任省立安徽大學校長時,曾經保護過進步學生,當面頂撞蔣介石;還有曾經擔任嶽王會安慶分會會長常恆芳等。安徽公學成爲當時安徽省革命志士心目中的一面旗幟,“安徽辛亥革命運動的策源地”。

    蕪湖地處水陸要衝,交通便捷,省內外革命黨人往來於大江南北,安徽公學又成了他們的寄宿處和通訊聯絡中心。

      1906年底,安徽公學內的革命活動,引起清政府當局的警覺。1907年初,陳獨秀等革命黨人被迫陸續離開蕪湖。

      1912年7月,安徽公學校址從米捐局巷遷到蕪湖東門外校場街,改爲私立甲種實業學校,1914年改爲公辦安徽省立第二甲種農業學校,一直到大革命時期,學校內的革命活動依然十分活躍。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