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場裏搶戲班不要動手

相傳我們蘇北平原那疙瘩的人,早年間每逢村裏唱社戲的時候,都會派人去往東臺去搶戲班。

東臺是靠近海邊的一個城市,據說有個皇帝在落難時都打這兒走過,遠近聞名,後因爲各路戲班都到這兒爭相展現技藝,更讓東臺的經濟得到了可持續發展,一時很是繁華,聲譽遠播。

因此,凡是搶戲班的都如過江之鯽湧到東臺,各顯各的本領,都要搶到在東臺的戲班中爲翹楚的戲班回去唱戲。搶戲班子就要搶到戲箱子,就是裝演員們粉墨登場的戲裝的箱子。誰先搶到,戲班子就先跟誰走。

我們村派去幾個年輕人和一個打更的老頭去搶戲班子。到了東臺,年輕人都爭先恐後地去搶戲班子了,只留下老頭子在泊在東臺河邊的船上燒火做飯。

船頭上擺着一個用少許草繩圍好泥巴塗就成的鍋丫(一種做飯炒菜用的土竈)。老頭子用手輕輕揉搓一根毛竹段子,就把那毛竹段子揉得像毛茸茸的穰稻草似的,他就這樣不時地把毛茸茸的毛竹段子往鍋竈火膛門裏推送着,竈膛裏燃起一團旺蓬蓬的火焰。

紅紅的火焰,在夕照晚霞中,把老頭子童顏白鬍的臉映照得紅彤彤的。老人精神頭兒很足,身子骨很硬朗。

一些外地來搶戲班的人坐船過來,船在河邊泊下,船上人看見老頭子不同凡響,心中忐忑,就肅然起敬地問老頭子幹嗎的。

老人回答說:有本事的都到岸上去搶戲班了,丟下只有三腳貓功夫的老頭子,在船上燒火做飯。戲班子搶不搶得到,小事一樁,飯還是要喫的,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喫餓得慌嘛。

那些準備去一顯身手搶戲班的人聽見這話,心裏都慌了,敢情人家沒本事的都這樣好本事,那有本事的不是更嚇人嗎?走,不能跟他們爭,戲班子就讓給他們得了。那些搶戲班子的人嚇得紛紛掉船而去。

我們村去到岸上城裏搶戲班子的人沒遇到對手,他們輕而易舉地就搶到了戲箱子,沒像往年那樣爲一個戲箱子,發生雖不見刀光劍影但暗潮洶湧的爭鬥。這就是我們蒲場裏搶戲班——不用動手的歇後語的來歷。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