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孩子的教育》孩子的學校教育

有些孩子在進入新學校之後,會出現不適的反應,或者產生一些偏差的行爲。這就需要我們觀察孩子入學時的狀態,以此來判斷他們是否做好了充足準備。

如果孩子之前經過了適當的訓練,那他們會以正常狀態通過學校生活的考驗;如果孩子之前沒有做好準備,不願意去學校或者情緒低落,那麼,缺陷就會逐漸顯現出來。

通過孩子對新環境的反應,我們可以判斷他們的合作能力和興趣範圍。

通過觀察孩子的態度、姿態和表情、聽講的方式,以及用友好態度與老師相處,還是與老師保持距離等,我們可以看出,他們喜歡哪些學科,他們是否對其他人的話語感興趣,他們的興趣點在哪裏。

其實,很多孩子未做好充分入學準備,大多都是受父母影響。

在一個家庭中,父母往往是首先激發孩子興趣的人,肩負着將孩子的興趣引入正常軌道的重任。

孩子之間的競爭也會帶來複雜影響,以及外界不良環境、偏見的影響等等。

有這麼多的因素影響孩子的入學準備,單憑學習成績就對孩子的未來妄下結論是不可取的,我們可以通過學習成績,看到孩子當前的心理狀態。

重點不是看孩子得了多少分,而是通過分數反映孩子的智力、興趣、注意力等情況。

智力測試的意義

學校測驗和智力測驗等科學測驗的內容結構有所不同,但作用是一樣的。

作爲教育工作者應該理性看待智力測試的意義。如果對孩子進行了相關測試,檢驗結果應對本人和父母保密。

很多父母不瞭解智力測驗的真正價值,認爲智力測驗的結果具有決定性,可以預示孩子的未來。迷信智力測試的權威,會讓孩子的未來發展受阻。

根據個體心理學家的實踐經驗可知,孩子在智力測驗中得到較低分數時,我們可以用正確的方法提高他們的分數。其中一個方法,就是讓孩子反覆練習某一個智力測驗,直到他們找到訣竅。

事實上,學校課程中的各個科目都很重要,學校通過全面、連貫地講授各個學科,讓孩子充分了解所學科目的目標和應用價值,不要讓他們只看到抽象的理論概念。

另一個備受爭議的問題是,教育者應該引導孩子學習各種科目和真理,還是應該引導孩子的人格發展?

個體心理學認爲,二者應該結合在一起。教育者的講課方式應該有趣,而且具有實際應用價值。

比如,數學,包括算術和幾何,可以用房屋的建築風格和構造來解釋。

有些老師在和學生散步途中,發現學生對某些學科有着濃烈的興趣,就會試着將講授的內容結合起來,比如,將植物和植物的歷史、當地氣候結合等等。

這種方式不僅激發了學生對某些不喜歡的學科的興趣,還可以教會學生用綜合、聯繫的方式看問題,這也是教育的最終目的。

如何看待成績

影響孩子發展的另一大因素,是孩子因爲學校成績較差而受到懲罰。

如果孩子在學校成績不好,老師可能就不會喜歡他們。他們在學校不開心,回到家還得受到父母的責罵或者捱打。

有些教育者認爲把較差的成績單拿給父母看,能激勵孩子更加努力學習,但忽視了有些環境特殊的家庭。

這類家庭的父母對孩子很嚴苛,非常注重孩子考高分。所以,一旦孩子沒有取得理想的成績,孩子就不敢回家,或者在絕望之下選擇自殺等極端方式來逃避。

因此,老師在對待家庭環境比較嚴厲的孩子時,可以採取更溫柔的方式,溫柔的方式對孩子來說是一種鼓勵,而不是把他們推向絕望的深淵。

對於成績較差的孩子而言,他們經受的心理壓力比較大,同學可能會嘲笑他們,父母也是恨鐵不成鋼。久而久之,連他也相信自己一無是處,不是讀書的料。

結果,孩子會越來越不喜歡學校,出現厭學情緒,厭學的孩子可能會用僞造成績單,曠課等方式來保護自己。

在逃學期間,他們若遇上和自己一樣的人,結成小團體,在街上閒逛,最後就會走向社會邊緣的道路。

作者認爲逃學、青少年犯罪等現象,在個體心理學的幫助下完全可以避免,關鍵是要冷靜處理,及時干預,不讓孩子失去信心和希望。

作爲教育者一定要相信總有辦法可以幫助孩子,即使在最壞的情況下,也要存有希望。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