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孩子的教育》孩子的学校教育

有些孩子在进入新学校之后,会出现不适的反应,或者产生一些偏差的行为。这就需要我们观察孩子入学时的状态,以此来判断他们是否做好了充足准备。

如果孩子之前经过了适当的训练,那他们会以正常状态通过学校生活的考验;如果孩子之前没有做好准备,不愿意去学校或者情绪低落,那么,缺陷就会逐渐显现出来。

通过孩子对新环境的反应,我们可以判断他们的合作能力和兴趣范围。

通过观察孩子的态度、姿态和表情、听讲的方式,以及用友好态度与老师相处,还是与老师保持距离等,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喜欢哪些学科,他们是否对其他人的话语感兴趣,他们的兴趣点在哪里。

其实,很多孩子未做好充分入学准备,大多都是受父母影响。

在一个家庭中,父母往往是首先激发孩子兴趣的人,肩负着将孩子的兴趣引入正常轨道的重任。

孩子之间的竞争也会带来复杂影响,以及外界不良环境、偏见的影响等等。

有这么多的因素影响孩子的入学准备,单凭学习成绩就对孩子的未来妄下结论是不可取的,我们可以通过学习成绩,看到孩子当前的心理状态。

重点不是看孩子得了多少分,而是通过分数反映孩子的智力、兴趣、注意力等情况。

智力测试的意义

学校测验和智力测验等科学测验的内容结构有所不同,但作用是一样的。

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理性看待智力测试的意义。如果对孩子进行了相关测试,检验结果应对本人和父母保密。

很多父母不了解智力测验的真正价值,认为智力测验的结果具有决定性,可以预示孩子的未来。迷信智力测试的权威,会让孩子的未来发展受阻。

根据个体心理学家的实践经验可知,孩子在智力测验中得到较低分数时,我们可以用正确的方法提高他们的分数。其中一个方法,就是让孩子反复练习某一个智力测验,直到他们找到诀窍。

事实上,学校课程中的各个科目都很重要,学校通过全面、连贯地讲授各个学科,让孩子充分了解所学科目的目标和应用价值,不要让他们只看到抽象的理论概念。

另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是,教育者应该引导孩子学习各种科目和真理,还是应该引导孩子的人格发展?

个体心理学认为,二者应该结合在一起。教育者的讲课方式应该有趣,而且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比如,数学,包括算术和几何,可以用房屋的建筑风格和构造来解释。

有些老师在和学生散步途中,发现学生对某些学科有着浓烈的兴趣,就会试着将讲授的内容结合起来,比如,将植物和植物的历史、当地气候结合等等。

这种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对某些不喜欢的学科的兴趣,还可以教会学生用综合、联系的方式看问题,这也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如何看待成绩

影响孩子发展的另一大因素,是孩子因为学校成绩较差而受到惩罚。

如果孩子在学校成绩不好,老师可能就不会喜欢他们。他们在学校不开心,回到家还得受到父母的责骂或者挨打。

有些教育者认为把较差的成绩单拿给父母看,能激励孩子更加努力学习,但忽视了有些环境特殊的家庭。

这类家庭的父母对孩子很严苛,非常注重孩子考高分。所以,一旦孩子没有取得理想的成绩,孩子就不敢回家,或者在绝望之下选择自杀等极端方式来逃避。

因此,老师在对待家庭环境比较严厉的孩子时,可以采取更温柔的方式,温柔的方式对孩子来说是一种鼓励,而不是把他们推向绝望的深渊。

对于成绩较差的孩子而言,他们经受的心理压力比较大,同学可能会嘲笑他们,父母也是恨铁不成钢。久而久之,连他也相信自己一无是处,不是读书的料。

结果,孩子会越来越不喜欢学校,出现厌学情绪,厌学的孩子可能会用伪造成绩单,旷课等方式来保护自己。

在逃学期间,他们若遇上和自己一样的人,结成小团体,在街上闲逛,最后就会走向社会边缘的道路。

作者认为逃学、青少年犯罪等现象,在个体心理学的帮助下完全可以避免,关键是要冷静处理,及时干预,不让孩子失去信心和希望。

作为教育者一定要相信总有办法可以帮助孩子,即使在最坏的情况下,也要存有希望。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