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人需要有精神寄託,方能堅持生存

宮崎駿說:“不要輕易去依賴一個人,它會成爲你的習慣,當分別來臨,你失去的不是某個人,而是你的精神支柱。”


深以爲然,當依賴成了一種習慣,再到失去,這種錐心之痛一定是讓人難以承受。


蔡崇達在《命運》一書中提到,阿母遵從父親的意願,和外來小夥黃有海組成了一個家庭,婚後還生育了兩個可愛的女兒。


原本以爲兩個人就這樣攜手相伴一生。哪知道黃有海在一次出門之後,就再也沒有回家。這讓阿母百思不得其解,她不知道自己哪裏做得不好,以至於丈夫走得這麼決絕。


至此以後,阿母的心就執著於廟裏去尋找答案了。當她終於熬到大女兒結婚之後,


她知道自己的使命完成了。隨後選擇了跳海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從這裏可以看出,阿母在失去丈夫之後,每天過着痛不欲生的生活。原本有盼頭的日子,彷彿也失去了人生的意義。而活着只是因爲責任。


由此想到了前段時間,有一個小夥子新冠去世後,他的妻子無法從喪夫之痛中走出來,選擇了跳樓自殺。獨留下了一歲的女兒。


這樣的結局真的讓人唏噓不已。無論怎樣都不該選擇這條不歸路。也許對於當事人來說,她的精神世界坍塌了,大概是找不到活下去的理由了吧!


三毛說:“心若沒有棲息的地方,到哪裏都是流浪。”


可見,人生在世心若沒有了寄託,活着就是一種痛苦的煎熬。


總之,人必須有精神寄託才能更好的生活下去。否則的話,和一具行屍走肉幾乎沒什麼區別。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