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論語第3⃣️0⃣️8⃣️天

ps:每天不間斷學習,一輩子不間斷,那麼我們就自然會得到人生的真正快樂與幸福。每日讀論語,讓我們每天都在聖人的大智慧中陶冶自己的身心,提升自己應對事情的能力,進而能夠更輕鬆解決人生的各種狀態。

學習內容:

14·39子擊磬於衛,有荷蕢而過孔氏之門者,曰:“有心哉,擊磬乎!”既而曰:“鄙哉!硜硜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則厲,淺則揭。”子曰:“果哉!末之難矣。”

14·40子張曰:“書雲:‘高宗諒陰,三年不言。’何謂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百官總己以聽於冢宰三年。”

學習心得:

14.39  孔子在衛國,一次正在敲擊磬,有一位背扛草筐的人從門前走過說:“這個擊磬的人有心思啊!”一會兒又說:“聲音硜硜的,真可鄙呀,沒有人瞭解自己,就只爲自己就是了。(好像涉水一樣)水深就穿着衣服趟過去,水淺就撩起衣服趟過去。”孔子說:“說得真乾脆,沒有什麼可以責問他了。”

心得:這一章裏講爲人處世的道理。人不能總是處於一帆風順的環境裏,身居逆境該怎樣做?這是孔子教授給弟子們的處世之道。從語氣感受辟世、闢地、辟色、辟言似乎都是賢者,是孔子所肯定讚美的。孔子說這話時必有語境,“其次”有“次第較後”之意,如這樣理解其次,則孔子是在通過所闢比較一個人素質的高低,通過其所避的是什麼對賢者進行排隊。簡單點反過來說:有賢德(很少)的人聽到不好的言辭會避開,比之更多賢德的人看到別人的臉色不好會避開,更有賢德的人遇到是非之地會避開,更更有賢德的人遇到亂世會避開(成爲隱士)。能夠做到這四闢,是賢者,但孔子不在這四者之列,所以孔子不是賢者,而是聖人——比賢者更具賢德的人。

14.40  子張說:“《尚書》上說:‘高宗守喪,三年不談政事。’這是什麼意思?”孔子說:“不僅是高宗,古人都是這樣。國君死了,朝廷百官都各管自己的職事,聽命於冢宰三年。”

心得:“知其不可而爲之”,這是做人的大道理。人要有一點鍥而不捨的追求精神,許多事情都是經過艱苦努力和奮鬥而得來的。孔子“知其不可而爲之”,反映出他孜孜不倦的執著精神。從這位看門人的話中,我們也可以看出當時普通人對孔子的評論。人都有畏難情緒,趨利避害,是人之常情。但是,像孔子這樣的聖人和仁者,爲了實現偉大理想,會義無反顧地奉獻自己的一切,即便成功的概率很微小,勝利的希望很渺茫,他們也在所不惜。在“不可爲”之事面前,我們努力“爲之”,這是一種可貴的精神。大到國家、企業,小到個人,凡事最終取得成功的,誰會在“不可爲”的事情面前繳械投降呢?明知其不可爲,卻迎難而上,傾盡心血,雖敗猶榮。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