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巴粥

2023年2月20日  星期一  晴

昨天在亲戚家的别墅去吃饭,他们还专门用“柴火灶”做的米饭。他们家的院子里一栋别墅,还有一个专门的柴火灶厨房,在这个灶上蒸了一大锅社饭。社饭主要是由社蒿菜,腊肉,野葱,糯米等等搅拌在一起而煮成的米饭。

社蒿菜是一种绿色的草本植物,在恩施,田野小径,屋前屋后到处都是。味道苦,可入药。若不小心刀伤或撞伤,摘一点放在嘴里咀嚼,然后敷在伤口上,马上就能止血,而且伤口也不会发炎,更不会化脓。我们恩施人最喜欢吃社蒿菜做的社饭。

柴火灶里烧出的社饭真的好吃。说起柴火饭,大家都不会生疏,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吃着柴火饭长大的。记得儿时,粮食有点紧张,吃饭问题虽有改善,吃得饱,但是白米饭不是天天有吃,一日三餐吃的是红苕、洋芋、南瓜。隔三差五的才吃上那么一回白米饭。每次奶奶做白米饭时我都垂涎欲滴,因为那时老想吃白米饭了,红苕、南瓜这些都吃得见了都想吐。

奶奶从米坛子里舀了几大碗米倒入盆里,拣去没有碾压出米的谷子,再舀水洗米,洗米时用双手反复掏盆里的米搓,然后把水滤干,接着再洗一遍,这样洗上两次就可以了,洗完米后,就把盆里的米倒入锅里,再把锅里的米抺平,然后用手量水份,水没过两指就可以了,少了就加点,多了就用瓢瓜舀点出来。

水一定要适当,水多了,煮的饭不硬,稀松,锅巴就烧烤不好。水少了,饭有可能煮不熟,就成了夹生饭,所以煮饭时,放适当的水份是关键,一定要放入均匀的水份,才能煮到一锅香喷喷的锅巴。

还有一种有米汤的做法,不需要用手去量水份,直接把水倒进锅里,多出的水份也没关系,用大火烧开后,就用水瓢把米和水一起舀起来倒在簸箕里滤干水,然后把半生熟的饭再倒进锅里,用细火慢慢烧,慢慢烤,直到闻到一股锅巴香,饭熟透了,锅巴烤起来了,再用细火等上十来分钟,让它吸干气水再开盖吃饭。

等奶奶揭开锅盖时,只见一锅气冲上厨房顶,很快热气就散开了,接着就看见锅的四周结着一层薄薄的膜,这层膜叫锅巴贴。然后把饭盛到盆里,再把米汤倒入锅里,小烧一把火,然后再用锅铲把锅巴铲起来压碎搅拌几下,一锅香喷喷的锅巴粥就生成了,又香又脆,又有营养,米饭的汁都在这米汤锅巴粥里了,真真是农家一顿可口的美餐。

今天陪着一位远方的客人一起吃饭,点了一个吊锅饭,这就像是柴火灶里烧出的饭,将大米泡水后再水煮至八成熟,沥水后再用蒸笼蒸,煮好后装进吊锅就可以了。

这样蒸出来的米饭粒粒分明,做出来的吊锅饭更好看。配料有火腿、香肠、土豆、豌豆、玉米粒、蚕豆瓣等等。吊锅里要先抹点油,这样加热时容易起锅巴,而且不容易粘锅。

这位客人盛饭时看到吊锅里黄色的锅巴,显得非常兴奋,他讲起小时候妈妈做的锅巴粥,他说想来一碗香喷喷的农家土灶烧起的锅巴粥,于是,马上行动起来,就将锅里的锅巴盛到自己碗里,倒成小块,再加点开水,一碗锅巴粥就成了。他细细品味着这粥的味道,并讲起小时候的故事。

那时他家是“半边户”,父亲是拿工资的,母亲是种田的,靠着父亲的死工资养活他们六个兄弟姊妹,家里总是断粮缺油,红薯蚕豆马铃薯萝卜白菜,都端上桌当饭吃,而锅巴粥是逢年过节才能吃上的。这锅巴粥里有他的童年和母亲的味道。

如今我们的餐桌上有各种各样的山珍海味,可惜却吃不到小时候的味道了。连米饭都没有小时候的香甜了。在这个物质极大丰富的社会,我们似乎更怀念那些艰苦岁月的朴素生活,那时候一粥一饭都是让人回味无穷的。

那些被时光冲淡了的岁月,如今会在一碗粥中凝结成浓郁的情感,那些曾经的美好,也会酿成暖心的粥,让自己慢慢品尝。走过红尘岁月,生活不过是一碗人间烟火最美;看尽人世繁华,不过是一碗粥的情感最真。

生活就是粗茶淡饭,无需大鱼大肉,合了自己口味,吃出自己喜欢的味道就好,淡然自得,无需太过讲究。生活就是这一粥一饭的滋味,相伴岁月流年,温暖如这粥一般,淡淡的香味,熨帖了日常,浓厚了生活,让人生醇香而绵长。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