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反思學習法

上課好壞的判斷標準以及影響因素

2023.2.19

昨天和兩個學生聊了好久,結合這段時間和其他學生的聊天情況,我想到了羅振宇講的一段話。

羅振宇說:“創業十年裏,有一些關鍵時刻,比如跨年演講、開設得到高研院。我們慢慢意識到,讓用戶之間相互認識、互相汲取資源和營養,比我們做內容更重要。”

知識是死的,無論哪個老師講出來,都是一樣,只不過有些老師爲知識包上了糖衣,看上去更可口。但是有些學生“吃了”仍然會消化不良。

學生之間、學生與老師之間的互動就像咀嚼,經過咀嚼的知識,才更容易消化。所以營造學習氛圍很重要,誘導學生討論很重要,激發學生自主探索知識更重要。


我判斷一次課上得好不好,主要憑感覺,如果我感覺很好,那麼這節課就上好了。我講得high不high都不是判斷標準。

那感覺的好壞主要依賴什麼呢?就是學生有沒有積極參與、學得忘我。如果下課了學生還沒有想走的意思,那這節課就上好了,如果學生迫不及待想要離開教室,那就證明這節課上失敗了。不幸的是,我有過很多次失敗;幸運的是,我在不斷尋求進步。


上課要注意難度,太難,學生會聽不進去想睡覺,太容易學生又感覺沒有收穫感。必須讓學生能感覺到這次課收穫很大,同時又不會消化不良。

要想讓學生有收穫感,要麼幫學生解開了學習中的困惑,要麼教會了學生一個新技巧,直接就能用來解決問題。而不是,上完一次課,僅僅學了幾道題而已。所以老師必須能夠敏銳的察覺學生學習中的困惑。老師可以直接向學生詢問,同時必須仔細觀察,因爲有時候學生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困惑是什麼。除了要能察覺出學生的困惑,還要能從多道題中找到共同點,昇華成規律,用來解決常見問題。

所以,我經常會爲備課犯難,講課很容易,但是設計課程就比較難了。


除了課程設計,學生個人的情緒有時候也會影響上課節奏,有時候會因爲一個學生的怪脾氣,影響到整個上課節奏,如果老是影響就得想辦法讓這個學生離開了。所以,選學生也很重要。


我把真實感受寫出來反思,不是爲了營銷什麼,這就是我的一種學習方式,有興趣不妨也試試。把自己遇到的狀況一五一十地寫出來,包括當時發生的事、自己的情緒,以及自己的觀點和客觀分析。

事後,用上帝視角,重新審視當時發生過的事,這就是元認知。共勉!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