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长大了想当科学家!除了热爱,当一名科学家还必须具备这些素质

最近,有家长咨询:

“我儿子最近经常跟我说,长大了想当科学家。我该怎么帮助他了解科学家的工作,有什么合适的人物传记推荐吗?”

听到这个提问,我不禁想起了我家可爱多。他也天天梦想着成为一名天文学家,说自己将来要去太空探索黑洞和白洞,还要开宇宙飞船带我和爸爸去太空旅游……

孩子他爸每次都会跟他强调:把语数英这三门基础学科学好,为未来的上层建筑打好基础;要多读课外书,丰富自己方方面面的知识,将来学会更多科学的研究方法;要耐得住寂寞,扛得住挫折,学会细心观察,理性分析;要有敢为人先的勇气,临危不惧的定力,刻苦钻研的毅力……

但这样对孩子讲大道理,似乎有些空洞。为了让孩子深入了解科学家们真实的成长经历和生活状态,我最近特意买了一套科学家们的个人成长史——”像屠呦呦这样的女科学家们“,以便更好地举例告诉他——真正的科学家是如何成长起来的;想要成为一名科学家,必须具备哪些素质;科学家的真实生活到底是怎样的?

1.科学家屠呦呦:传统中医与现代医学的融会贯通,源自童年的治病经历

科学家屠呦呦成功提取出了青蒿素,拯救了千千万万受疟疾病痛折磨的人,并因此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故事,我们都听说过。可关于她的个人成长经历和科研突破过程,却鲜少有人知道。

在《一株小草改变世界》这本绘本里,不仅讲到了童年生病经历对她科研方向选择上的影响,也详细讲述了屠呦呦从发现青蒿能治疗疟疾,到后来成功提取出青蒿素那艰辛又漫长的过程。

1946年,16岁的屠呦呦得了严重的肺结核,不得不退学去接受治疗。所幸,在医院开出的西药和母亲熬制的草药的双重作用下,历经了两年休养和调理,屠呦呦终于痊愈了。

屠呦呦开始思考,中西两种不同的医学结合在一起,是如何让她重获新生的。

1951年,她毅然报考了北京大学医学院的药学系,希望将来能用自己学到的药学知识去帮助和拯救更多人。1969年,当疟疾开始肆虐全球时,在中医研究院中医研究所工作了14年的屠呦呦临危受命,被任命为中药所药物筛选课题组组长,负责找出专门治疗恶性疟疾的药物。

这世上草药千千万万,要找到专门对付疟疾的”克星“简直就是大海捞针。但屠呦呦还是认认真真、脚踏实地地展开了研究,从最基础的问病症、查资料和问卷调查开始。

她一边去病房里查探,向患者询问症状和生病的过程;一边去翻阅中国古代医学典籍,想要从中找到破解之法;一边向群众征集方药,向老中医专家请教。

3个多月的时间,2000多个处方,她终于发现了一种能治疗疟疾的中草药——青蒿。

可这时,青蒿的有效成分提取又遇到了难题——实验室费老大劲儿提炼出来的青蒿提取物根本杀不死疟原虫。这是怎么回事呢?

屠呦呦只好去查询曾经熟读过的《肘后备急方》,这上面有关于青蒿用法的详细记载。

”青蒿一握,一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难道是实验过程中煮沸草药破坏了青蒿中的有效成分?带着这样的疑问,屠呦呦开始重新设定实验指标,降低实验温度。

一次又一次,反复提取,多次测试,不断调整……经历了190次失败的试验后,屠呦呦终于用沸点只有34.6℃的乙醚提取的青蒿提取物将样本中的疟原虫全部消灭了。

1972年11月8日,屠呦呦课题组从青蒿粗提取物中成功分离出了具有抗疟效果的单体成分——青蒿素。1986年10月,青蒿素正式获批卫生部颁发的新药证书,开始应用于全球各地的疟疾治疗。

自从有了青蒿素,2000~2015年,全球新增疟疾病例下降约37%,死亡率下降60%。截止2013年,超过90%的非洲国家将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用药方法作为首选治疗方案。屠呦呦也因发现青蒿素一举成名,并成了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第一位中国女科学家。

书的末尾还有屠呦呦科学研究方法的具体步骤展示:

提出一个问题:如何治疗疟疾?

背景调查:研究中药典籍,选取640个民间药方。

提出一个假设:有一种草药可以有效治疗疟疾,可以在传统中医药中找到它。

开始实验和搜集数据:从草药中提取有效成分,实测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效果,并记录结果。

分析数据,总结结论:每测试一种草药就进行分享和判断;倘若不成功,就重复第4步和第5步,直到取得成功。

最后,科学家要将结果与世界交流:分享科研成果,开始临床试验,直到最后可以投入大规模生产和制造。

❤️给孩子的启示:大胆假设,科学论证,就能找到你想要的答案。

2.海洋学家尤金妮·克拉克:拒绝偏见,一生与鲨鱼”共舞“

人人都说鲨鱼是嗜血、贪婪的水中杀手,对鲨鱼避之唯恐不及,可尤金妮·克拉克不这么认为。在她的眼里,鲨鱼是线条柔美、姿态优雅的水下动物,是让人着迷的美好存在。

童年时的她,每周六上午都会飞奔到纽约水族馆,跟现场的参观者热情洋溢地分享有关鲨鱼的各种知识。

长大后的她,一心想要成为一名鱼类学家,就像她心目中的英雄——威廉·毕比一样,探索海洋。为此,她特意选修了大学里的每一门科学课,并获得了纽约大学动物学博士学位。上学期间,她还有幸担任一位著名的鱼类学家的研究助理,下潜到海底与美丽的鱼类亲密接触。

1949年,尤金妮来到南海对有毒的鱼类进行研究,不曾想偶遇了一条硕大的鲨鱼。人们口中所谓的神出鬼没的吃人机器,当时距离她只有不到半米远……如果是正常人,可能早就吓得魂飞魄散了,可尤金妮只是兴奋地望着它,看着它缓缓游近,再目送它掉头离去,潜入深海,消失在黑暗中。

1955年,尤金妮建立了佛罗里达黑兹角海洋实验室,并在实验室旁的码头边建造了鲨鱼池,专门用来研究野生鲨鱼。她不仅在岸上观察鲨鱼,还亲自下潜到更深的水底和鲨鱼长时间相处,以便发现鲨鱼身上更多的秘密。

她研究了黑尾真鲨在交配期的疯狂行为; 她探索了一个阴影绒毛鲨的水下孵化地; 她和一条条像铅笔那么小的硬背侏儒鲨嬉戏,也和像公共汽车那么大的鲸鲨共游。

她发现,鲨鱼不是贪婪的杀手,相反,大多数鲨鱼都害怕人类,比人类对它们的害怕还要多。鲨鱼是无与伦比、独一无二的生物,也是被人类误解极深的生物之一。

尤金妮一生发表了超过175篇有关鱼类的论文,做过72次深潜器下潜考察。在马里兰大学执教的23年里,她赢得了无数的荣誉和奖章,还同时养育了四个子女。1955年建立的海洋实验室,如今已经成为世界知名的研究中心及海洋馆。

❤️给孩子的启示:不要被世俗偏见左右,要始终相信自己。

3.物理学家约瑟琳·贝尔·伯奈尔:用心聆听,你就能听见宇宙的声音

“星星会发出声音吗?是很大的声音,如轰隆隆的雷鸣?还是低低的絮语,像耳边的呢喃?哔哔,叭叭,像笑声或打嗝的声音?”

约瑟琳从小就喜欢读书,只要与太空、星系、恒星和行星有关的书,她都要读。

15岁那年,她立志要成为一名天文学家,并跟随父亲去阿马天文馆参观。当时,在天文馆工作的工作人员告诉她,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天文学家,必须能忍受熬夜。

熬夜?约瑟琳最讨厌熬夜了。幸好,她发现了一种白天也能使用的观测设备——射电望远镜。射电望远镜是通过无线电波传递信息的,只要用心倾听,就能听见来自星星的声音。

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约瑟琳在学业上异常刻苦。在剑桥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她还参与了搭建一架射电望远镜——由电线和电缆组成的阵列,面积约为1.8万平方米,有57个网球场那么大的庞然大物。

当时,约瑟琳每天的工作就是检查星系发出的声音——星系们发出的声音经过转换,会被打印出来,成为海量的记录纸。大部分时候,这些纸上的信息都很稳定。

直到1967年11月,约瑟琳在纸上发现了一种很奇怪的声音——一种很粗糙、很不平整的声音,显示在纸上,像山峦一样波动,像心跳一样有规律。

为了研究这个“心跳声”到底是什么,约瑟琳不分昼夜地研究,检查了近5000米长的数据记录纸,终于在一周后发现了从这个星系另一部分发出的第二组信号——像时钟的滴答声,每隔一秒就多一点的时间,发出有节奏的声音。

约瑟琳的发现证实,中子星旋转时会发出一束波,就像灯塔旋转的光。(恒星不是永恒的。当“生命”耗尽时,恒星就会爆炸。残留的部分会坍缩,变得又小又重。它一边缩小,一边加速旋转,就像花滑运动员将手臂抱紧自己旋转,这就是中子星。)

监测到脉冲星是非常了不起的发现,可约瑟琳并未止步于此。她继续着自己的工作,并成功判断出了人类最早所知的第四颗中子星。

约瑟琳一生获得过很多荣誉,从绶带、奖牌,到被英国女王授予女爵士。2018年,她还荣获科学突破奖中的基础物理学特别突破奖,获得了2000万奖金。为了天文学的更好发展,她捐出了这原本属于自己的2000万奖金,将其作为立志于探究宇宙的青年女研究者的基金,还去各地讲学,帮助更多人发现自己对天文学的热爱。

❤️给孩子的启示:坚持不懈地追求梦想,终有一日你会听见梦想的声音。

4.昆虫学家玛利亚·西比拉·梅里安:始终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

玛利亚·西比拉·梅里安出生于1647年,从小就对自然万物充满了好奇心,尤其是那些能飞的,会爬的,五彩斑斓的昆虫。她不仅会捉一些小昆虫回家观察,还经常向擅长绘画的继父讨教,如何将这些可爱的生灵用画笔记录下来。

奈何,当时的社会对昆虫和其他小生物都讳莫如深,认为蝴蝶、蛾子和青蛙这些小动物是从烂泥洼里生出来的,是“自然发生”的。(指生物无父母而产生的。)他们相信昆虫是会改变形态的邪恶的东西,任何对这些感兴趣的人也都是邪恶的。

如果玛利亚私自研究昆虫的事情被发现,那她将被当成“女巫”送上审判庭,接受惩罚。

可玛利亚没有被这些世俗偏见所束缚,也没有因为可能会遭受惩罚而退缩,相反的,她开始偷偷在家饲养昆虫,并将自己所观察到的昆虫的成长变化全部用画笔记录了下来。

通过观察蚕的生长过程,她明白了两件事: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什么“自然发生”,昆虫的“形态变化”是自然的一部分,并不是什么魔法;大人有时候是错的。

无论走到哪里,她都坚持搜集和观察昆虫,并用自己的画笔将所见所闻记录下来。除了昆虫之外,她还会画鸟类、爬行动物和为动物们提供滋养的植物。

她的画作帮助人们理解昆虫变态发育的过程,也梳理了很多植物和动物之间的微妙关系。她的画作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和收藏,收集她画作的人有科学家同行,也有俄国的沙皇彼得大帝。玛利亚成了较早开始研究昆虫的女博物学家之一。

给孩子的启示:好奇心是人类从事科学研究最原始的动力。

科学家们的生活并不像我们想象得那么光鲜亮丽。科学家们的生活是相当枯燥乏味的,是日复一日的坚持和钻研;科学家们的生活是危险重重的,有时候是冒着生命危险在观察和探索。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科学家,不仅要有强烈的好奇心,坚定不移的信念,全力以赴的决心,还要有敢为人先的勇气。

成为一名真正的科学家,你做好准备了吗?如果还没有,就要继续加油哦!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