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营|明清10郑和


郑和原名叫马和,差点看成马可,他在洪武年间出生在昆阳。他的父亲与祖父都叫哈只。哈只是穆斯林授予去过麦加朝拜的人的称号,说明马和出生於穆斯林家庭。

他的父亲死于战乱,十岁的时候他被明军抓住做了俘虏,后来被阉割留在了明军的傅友德帐下。三年后被献给朱元璋的四子、时年25岁的朱棣,朱棣就是后来的永乐帝。

被阉割的青年被称作“火者”,所谓火者,是指在印度的穆斯林宫廷中做工的被阉割的佣人。从元朝到明朝,被阉割的奴隶们从印度被出口到华南的广州、泉州等地,随着这些奴隶的进入,“火者”一词也传入中国。

火者与宦官不同,宦官是指在朝廷或者王室一族府中做工的被阉割的男子,算得上是公务员,火者是指在除这些人以外的功臣等家中做工的人,属于佣人,奴隶。

蓝玉案时,马和虚岁23,与那些作为曹震、蓝玉家累而成为疑案事件牺牲品的青年男子同龄。他们都是在少年时代被抓做俘虏,阉割后留在功臣家中做工的。

马和虽是傅友德家的火者,但疑案发生时他已经被献给了受封北京做燕王的朱棣而成为一名宦官。

这里可以看出马和的命运还是挺坎坷的。

而挽救了他性命的,正是他的军事才能。他不是一般宦官给人的那种兼有两性特征的人,而是一个大汉。他的声音洪亮,据说在战场上也可以传出很远。他兼具领导与判断才能。

朱棣与皇帝之间的战争持续了三年,在最艰难的时期,支持朱棣的是宦官,其中最为杰出的就是是刚刚步入25岁门槛的马和。

他充分发挥军事指挥的才干,在最后攻陷南京时威名远扬。朱棣为纪念他的功勋赐姓“郑”。郑和成为宦官之首,被冠以“三保太监”的名号。

朱棣身边的宦官,从其出身来看可以说是非常国际化的。在这种环境中,朱棣新的对外政策的构想形成了。郑和肯定将自己祖父与父亲去麦加朝拜的见闻讲给了朱棣。

朱棣利用他身边的宦官开展了积极的对外政策,这就有了郑和下西洋的壮举。

郑和拥有印有皇帝玉玺的白纸,这意味着郑和在船上可以以皇帝的资格发号施令。从中国出发的郑和的船队,在规模以及权限上就像一座行驶在海面上的帝国,甚是威风。

郑和作为朱棣的海上代理人,严惩华人海盗,按照明朝的价值观从各地方势力中选出正统政权,让他们来朝贡,还要派使节团送贡品到中国。

这本书真的很无聊,看下来感觉更像一部经济史,可能是我的理解还不到位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