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文化中的一口井

大约在东周末年春秋时期,彝族历史上发生了一件十分重大的事件。

《西南彝志》说:"武乍二长子,居楚吐以南;糯恒二次子,往洛博而北;布默二幼子,实液中部漫。天上布满星,地上布满人,六祖的后裔,各处去定居。"

阿普笃慕娶三妻,长房叫尼以咪哺,生下慕雅切和慕雅考两个儿子;次房能以咪冬,生下慕雅热和慕雅卧两个儿子;三房明以武吐,生下慕克克和慕齐齐两个儿子。

阿普笃慕的六个儿子,在以后与其他部落的融合过程中,依次形成武、乍、糯、恒、布、默六大支系,俗称彝族六祖。

阿普笃慕举行六祖分支大典以后,长房之子慕雅切(武部)和慕雅考(乍部)迁往滇中,向滇南方向发展。次房之子慕雅热(糯部)、慕雅卧(恒部)两部向北拓展,后又向四川凉山方向发展,成为大小凉山彝族的祖先。三房之子慕克克(布部)、慕齐齐(默部)向云、贵金沙江两岸发展,成为今天贵州、云南交界地区彝族的祖先。

六祖分宗的地方,就是祖地。彝族的族人死后,灵魂都会回到祖先的发祥地。那里还有一口神奇的葡萄井,称“玛拉夜赤”。也称珍珠泉,因为它的泉水像珍珠一样冒了出来。

相传,六祖支系在迁移的过程中,来到了玛拉夜赤一带时又饥又渴,很难忍耐。这时,旁边的一棵“索玛”树(攀枝花树)的枝条上流出了泉水。

这股水解救了六祖支系的人们,人们认为这是神灵的保佑和赐福。从此,从这里路过的人们渴也喝一碗,不渴也要喝一碗。在回归祖界的路上,亡灵也要来到葡萄井喝三口。

葡萄井,让这个民族对它有着眷顾与关怀。六个彝族兄弟的迁徙史指向了同一个地方,那就是兹兹普乌的葡萄井。

葡萄井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彝族圣地之一,它的存在与彝族先民有着多少千丝万缕的联系,至今仍然还是一个迷。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