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文化中的一口井

大約在東周末年春秋時期,彝族歷史上發生了一件十分重大的事件。

《西南彝志》說:"武乍二長子,居楚吐以南;糯恆二次子,往洛博而北;布默二幼子,實液中部漫。天上佈滿星,地上佈滿人,六祖的後裔,各處去定居。"

阿普篤慕娶三妻,長房叫尼以咪哺,生下慕雅切和慕雅考兩個兒子;次房能以咪冬,生下慕雅熱和慕雅臥兩個兒子;三房明以武吐,生下慕剋剋和慕齊齊兩個兒子。

阿普篤慕的六個兒子,在以後與其他部落的融合過程中,依次形成武、乍、糯、恆、布、默六大支系,俗稱彝族六祖。

阿普篤慕舉行六祖分支大典以後,長房之子慕雅切(武部)和慕雅考(乍部)遷往滇中,向滇南方向發展。次房之子慕雅熱(糯部)、慕雅臥(恆部)兩部向北拓展,後又向四川涼山方向發展,成爲大小涼山彝族的祖先。三房之子慕剋剋(布部)、慕齊齊(默部)向雲、貴金沙江兩岸發展,成爲今天貴州、雲南交界地區彝族的祖先。

六祖分宗的地方,就是祖地。彝族的族人死後,靈魂都會回到祖先的發祥地。那裏還有一口神奇的葡萄井,稱“瑪拉夜赤”。也稱珍珠泉,因爲它的泉水像珍珠一樣冒了出來。

相傳,六祖支系在遷移的過程中,來到了瑪拉夜赤一帶時又飢又渴,很難忍耐。這時,旁邊的一棵“索瑪”樹(攀枝花樹)的枝條上流出了泉水。

這股水解救了六祖支系的人們,人們認爲這是神靈的保佑和賜福。從此,從這裏路過的人們渴也喝一碗,不渴也要喝一碗。在迴歸祖界的路上,亡靈也要來到葡萄井喝三口。

葡萄井,讓這個民族對它有着眷顧與關懷。六個彝族兄弟的遷徙史指向了同一個地方,那就是茲茲普烏的葡萄井。

葡萄井在某種程度上成爲了彝族聖地之一,它的存在與彝族先民有着多少千絲萬縷的聯繫,至今仍然還是一個迷。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