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活着的另一面

 最近在看齊邦媛的《巨流河》。八十多歲的她在回憶起戰亂中的生命早期生活時,還是能從中感受到一些溫暖和堅韌。她的父親齊世英先生是當時難得的精英知識分子,在國外留學過,通曉好幾門外語,本可以不問世事地過上安穩的上層生活。可是他無法漠視風雨飄搖中的祖國,無法對普羅大衆的殷切盼望袖手旁觀,毅然決然地投入了抗擊外敵的鬥爭中,且帶着一家老小在動盪中顛沛流離。

 在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他們過的日子是窮苦的,但精神世界是富足的。他們有着革命必勝的信念,有着對萬千百姓深深的關懷。他們和無數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扛起歷史的使命,在紛飛的炮火中守護着家園。因着這份愛,他們也在具體的生活中體恤身邊的不幸之人,比如齊邦媛的母親就常常叮囑她帶家境艱難的同學回來喫飯,視喪父的孩子如已出。在《活出生命的意義》這本書裏,作者講到,我們每個人所遭遇的一切有時無法選擇,但是我們可以選擇如何去面對它。他們這一代有責任感的知識分子,活出了爲人的尊嚴和氣節。


儘管敵人的轟炸機日夜不停地在頭頂飛翔,但他們還在努力維持着教育的不倒。從南京一路顛簸到重慶,齊邦媛享受了當時最好的中學教育。弱小的她,單純的她,認真地背了兩年的古典詩詞,又跟着外語老師紮紮實實地學習了兩年的英文詩。那時的他們,住宿條件很差,寢室裏到處是殺不死的臭蟲,但是同學之間感情都很真摯,在患難中惺惺相惜。印象很深刻的是,十六歲的齊邦媛有一天穿起棉布長裙走在田埂上,在水田的倒影裏照見了自己美麗的身姿,平生第一次知道是大姑娘了。

 晚年的她在回憶軍人出身的父親時,用的是兩個詞——溫和和潔淨。我想,溫和的是他在颯爽之外的悲憫之心,潔淨的是他始終未被玷污的品行。古人講“謙謙君子,溫潤如玉”,《世說新語》裏那些可愛的富有個性的人,應該是真實存在的吧。要活出一個怎樣的精神面貌來呢?我在三十歲之後纔開始慢慢思考這個問題。在每天繁忙的瑣碎的工作之中,人很容易被內耗和掏空。但願自己從更多美好的人身上吸取力量,看到活着的另一面——艱難中的高貴,雖不能至,心嚮往之。

 2023年3月28日星期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