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再讀產品思維

最近在閱讀《從點子到產品:產品經理的價值觀與方法論》,特在此做記錄。

1)三類需求不記

  1. 沒說清楚原因的需求,例如你做個XXX出來,別管那麼多。
  2. 不說清邏輯的需求,例如這裏我也沒搞懂,你先看看。
  3. 不說實際遇到的需求,例如我覺得困難有人會這樣用。

記錄需求的時候,要確保格式:問題+方案,例如XXX在用我們的XXX功能時,感覺XXX,我們可以嘗試XXX的方案。

2)需求優先級

判斷需求是否重要,可以參考以下排序(從強到弱):

  1. 不做,會產生嚴重的問題和惡劣的影響。
  2. 做了,會產生巨大好處和極佳的效果。
  3. 跟核心用戶利益有關。
  4. 跟大部分用戶權益有關。
  5. 跟效率或成本有關。
  6. 跟用戶體驗有關。

判斷需求是否緊急,可以參考以下排序(從強到弱):

  1. 不做,錯誤會持續發生併產生嚴重的影響。
  2. 在一定時間內可控,但長期會有糟糕的影響。
  3. 做了,立刻能解決很多問題、產生正面的影響。
  4. 做了,在一段時間後可以有良好的效果。

每個需求爲什麼在目前的位置和狀態,產品經理應當瞭如指掌。

需求的各種變化、調整和意外,應該同步到整個團隊。

3)發現問題

跟我們的預期不符的狀況,就是我們需要解決的問題。

問題的合情合理意味着不僅要有能說服自己的理由,還要有能說服別人的理由,不能只提問題,卻不去證明問題的合理性。

把問題描述清楚,背景、涉及的人、解決問題的預期,對定量的問題,要有量化的指標;對定性的問題,也要有具體的對於好的定義。例如:

  1. 跟技術人員的協作在可行性評審中出了問題,經常導致開發延期(不延期就是解決了問題)
  2. 功能A上線後用戶使用率只有10%,至少應該達到50%(達到指標就是解決了問題)
  3. 文檔寫得太簡略,邏輯流程圖有缺失(流程圖補全就是爲了解決問題)

沒有疼痛感也要主動發現問題,這是產品經理的基本素質。去發現問題出在哪裏,嘗試解決,或者協助別人解決。

4)分析問題

把複雜的問題抽象出容易理解、方便解決的本質。

在看數據或通過很多信息來判斷事務時,不要先入爲主地認爲兩件事肯定有因果關係,要看一看它們是不是隻有相關性,是否是由別的誘因導致的,而並沒有邏輯上的先後關係。

在問題中,任何可能會造成歧義的詞語、短句都要明晰其定義。不管是自己分析,還是跟大家討論都要避免前後不一、有衝突的情況。

從現象中歸納出原理和本質,再用演繹的方法解決更多情況下的問題。

在分析問題時,不要太過主觀臆斷,還要看最初的假設是不是正確,以及找到真正解決問題並且讓我們自己滿意的方案。

產品經理應該對統計數據敏感,但不能誤讀統計數據的含義,平均數就是一個很容易造成誤導的數據。

5)解決問題

在發現和分析問題時面向事,而在解決問題時面向人。

當解決不了一個複雜的問題時,就要試着拆分這個問題,按層次、步驟、邏輯拆分,直到你覺得每個小問題都達到自己能夠解決的程度再去解決。

對於解決方案跟發現問題時一樣,確保它是完整而可行的:

  1. 問題和背景,爲什麼要做這件事?做這件事的所有邏輯的緣由是如何的?問題是在什麼情境下提出的?
  2. 內容,完整和有可行性,並且不能模棱兩可。
  3. 負責人,方案應當由誰來負責?爲什麼由他負責?
  4. 目標和驗證方法,方案達到怎樣的效果纔算可以?如何驗證?

如果是要協助別人或需要別人協助的方案:

  1. 確保對方獲取到所有的信息,讓他清楚整個方案的背景、內容和相關的各種信息。
  2. 瞭解對方的態度,如果對方不認可,找時間討論問題出在哪裏,確保達成共識。
  3. 設定一個期限,定期關注方案執行的情況,確保方案的相關人員沒有擱淺或忘記此事。
  4. 解決後檢驗效果,與發現問題時相比是否縮小了差距,覆盤檢查整個處理問題的過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