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善讀「論語」18.1:殷有三仁行各異,善有端曲宜深思

「微子篇第十八」1 【原文】微子去之,箕子爲之奴,比干諫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譯文】微子離開了殷紂王,箕子淪爲他的奴隸,比干因勸諫他被殺。孔子說:“殷商之末有三位仁人。”【註釋】“微子”,紂王的同母兄長,因封地在微,故稱“微子”

原创 善讀「論語」17.26:年四十而見惡焉,志於道以待其時

「陽貨篇第十七」26 【原文】子曰:“年四十而見惡焉,其終也已。”【譯文】孔子說:“年已四十而(仁道主張)仍被當權者嫌棄,只怕此生行道無望了。”【註釋】“見”,助詞,表示被動,相當於“被”。如“見笑”和《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中的“誠恐見

原创 善讀「論語」17.25:女子小人皆難養,近則不遜遠則怨

「陽貨篇第十七」25 【原文】子曰:“唯女子與小人爲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譯文】孔子說:“妾侍僕從真難蓄養啊!親近他們則恃寵而驕,疏遠他們則心生怨恨。”【註釋】“唯”,用於句首的發語詞,表肯定或無實義。如《管子》中的“如月如日

原创 善讀「論語」17.24:君子亦有所厭惡,惟對事而不對人

「陽貨篇第十七」24 【原文】子貢曰:“君子亦有惡乎?”子曰:“有惡。惡稱人之惡者,惡居下流而訕上者,惡勇而無禮者,惡果敢而窒者。”曰:“賜也亦有惡乎?”“惡徼以爲知者,惡不孫以爲勇者,惡訐以爲直者。”【譯文】子貢問:“君子也有所厭惡嗎?

原创 善讀「論語」17.23:有勇無義爲盜亂,力行不惑始成德

「陽貨篇第十七」23 【原文】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義以爲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爲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爲盜。”【譯文】子路問:“君子尚勇嗎?”孔子說:“君子尚義。君子有勇而無義則爲禍亂,小人有勇而無義則爲盜賊。”【註釋】“子路”,

原创 善讀「論語」17.22:博弈猶賢屍其位,兩害相權取其輕

「陽貨篇第十七」22 【原文】子曰:“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奕者乎?爲之,猶賢乎已。”【譯文】孔子說:“(爲政者)整天喫飽了飯,對正事毫不用心,如此則難以爲仁啊!不是有博弈類的遊戲嗎?去做那個(不來搗亂),也勝過尸位素餐。”【

原创 善讀「論語」17.21:但有真愛於父母,三年之喪期豈久

「陽貨篇第十七」21 【原文】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爲禮,禮必壞;三年不爲樂,樂必崩。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鑽燧改火,期已可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錦,於女安乎?”曰:“安。”“女安則爲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

原创 善讀「論語」17.20:孔子以疾辭孺悲,不屑教誨亦教誨

「陽貨篇第十七」20 【原文】孺悲欲見孔子,孔子辭以疾。將命者出戶,取瑟而歌,使之聞之。【譯文】孺悲求見孔子,孔子以生病爲由推拒。傳命者剛出房門,孔子便取出琴瑟,邊彈邊唱,以令孺輩聽到。【註釋】“孺悲”,魯國人。據《禮記》記載,魯哀公曾派

原创 善讀「論語」17.19:下學則言語有盡,上達方道義無窮

「陽貨篇第十七」19 【原文】子曰:“予欲無言。”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譯文】孔子說:“我不想再說(道)了。”子貢說:“您若不說(道),那弟子們將何所遵循呢?”孔子說:“天

原创 善讀「論語」17.17-18:鄭聲利口壞禮樂,巧言令色鮮矣仁

「陽貨篇第十七」17-18 【原文】17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18 子曰:“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惡利口之覆邦家者也。”【譯文】17 此章系重出。請參見《善讀「論語」1.3》。18 孔子說:“我厭惡以紫色取代紅色,厭惡以

原创 善讀「論語」17.16:道不行世風日下,欲無制人心不古

「陽貨篇第十七」16 【原文】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蕩;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詐而已矣。”【譯文】孔子說:“古時的百姓有三種缺點,如今怕是連這樣的百姓也沒有了。古時的狂者自由散漫

原创 善讀「論語」17.15:患得患失乃鄙夫,無所不至即無恥

「陽貨篇第十七」15 【原文】子曰:“鄙夫可與事君也與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無所不至矣!”【譯文】孔子說:“卑鄙無恥之徒怎麼可以從政?沒得到時,想要得到;既已得到,又怕失去。若怕失去,便會無所不爲(而至於無恥)

原创 善讀「論語」17.13:鄉愿乃平庸之惡,未智是仁德之賊

「陽貨篇第十七」13 【原文】子曰:“鄉原,德之賊也。”【譯文】孔子說:“一味謹慎老實(而不辨是非善惡),實於仁德有害。”【註釋】“鄉”,通“向”,意爲趨向、親近、崇尚。因“鄉”的正體字爲“鄉”,“向”的正體字爲“鄉”或“嚮”。通常是解作

原创 善讀「論語」17.14:道聽途說德之棄,詳審明察義當爲

「陽貨篇第十七」14 【原文】子曰:“道聽而途說,德之棄也。”【譯文】孔子說:“路上聽來便在路上傳說,此爲有德者所不取。”【註釋】“道”,有兩說,一說即道路之道,一說乃道德之道。但“道聽”實可含“道德之道”,故從前說。“棄”,拋棄、扔掉、

原创 善讀「論語」17.11:禮非玉帛當行義,樂豈鐘鼓應宣仁

「陽貨篇第十七」11 【原文】子曰:“禮雲禮雲,玉帛云乎哉?樂雲樂雲,鐘鼓云乎哉?”【譯文】孔子說:“禮之所云,豈在玉帛?樂之所云,安爲鐘鼓?”【註釋】“禮”,是一切行義的制度和規範的統稱。“雲”,言也。如“不知所云”。也可看作文言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