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淺析系列」《孟子》(盡心下)③

二十、原文:孟子曰:“賢者以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譯文:賢者教育別人,必須先使自己明白了,然後才能使別人明白。現在的人教育別人,自己還很糊塗,卻要用自己的糊塗去使別人變得明白。提(點):真正能讓他人明白的,是客觀且自由的教育,

原创 「淺析系列」《孟子》(盡心下)②

十一、原文:孟子曰:“好名之人能讓千乘之國,苟非其人,簞食豆羹見於色”。譯文:喜好名利的人可以把擁有千乘兵車的國家讓給他看中的人,如果所讓之人不是他所喜歡的,那麼即使所讓之物是一籃食物,一碗豆羹也會顯現出不高興的神色。只點不提:由“好名之人

原创 「淺析系列」《孟子》(盡心上)⑧

三十三:原文:略。譯文:略。提:雖說居仁由義,乃大人之事備矣(處在仁的環境中,走符合義的路,這就是有德之人所做的事。)。但是,這也是一步步從思考與認定當中走過來的:尚志→仁義而已(反例:殺一無罪非人也;非其有而取之非義也)→居惡在?仁是也;

原创 「淺析系列」《孟子》(盡心上)⑨

三十九、原文:略。譯文:略(過長,且涉及喪葬之禮)。只點不提:人道、善道亦或是畜生道、惡道都是由一點一滴構成的,你若還想以人類的身份活下去,雖說也無法一步登天做到與聖賢同樣的事情,但是你可以每天做一件關乎於人道、善道的事情。換句話說,普通百

原创 「淺析系列」《孟子》(盡心下)①

前十節:一、三、四、七、八此五節內容大多涉及古代征伐、兇殺等事件,故不在此多說什麼了,若有興趣去了解,可以先看之前寫過的一篇《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文章,在這之後再去了解,不會有所偏頗。二、原文:孟子曰:“春秋無義戰。彼善於此,則有之矣

原创 「淺析系列」《孟子》(盡心上)⑩

四十三、原文:略。譯文:略(與今時無太多聯繫,只要知道其核心即可)。提:文中所說的即是:孟子對待五種人的發問,拒不回答。其一、挾(依仗)貴;其二、挾賢;其三、挾長;其四、挾勳;其五、挾故。按照常理來論,一、四、五哪怕是作爲普通人來講也是可以

原创 「淺析系列」《孟子》(盡心上)⑥

二十四、原文:略。提(理解方法):一、①、故觀於海者難爲水——流水之爲物也,不盈科不行;②、遊於聖人之門者難爲言——君子之志於道也,不成章不達。由①爲②鋪墊,言明人生在世需要博採衆長,集千家之智慧充實自身對人道無限的追求與探尋,從而最終通達

原创 「淺析系列」《孟子》(盡心上)⑦

二十八、原文:略。譯文:柳下惠不因爲高官厚祿而改變自己的節操。提:雖說錢、權、名、利、色是對仁、義、禮、智、信的考驗與磨礪,但這十字是否有相互影響的意義,還沒有定論。前者可以一條道走到黑,而後者也可以一條道走到白。點:對於仁、義、禮、智、信

原创 「淺析系列」《孟子》(盡心上)⑤

十九、原文:略。譯文:侍奉君主的人,侍奉哪一位君主,就以侍奉他爲樂;有能夠安定社稷的臣子,以能使社稷安定爲樂;有明於天道的人,只要他的道能夠施行於天下,他就會竭力施行;有盛德的人,通過端正己身而使天下萬物端正。提:對於有能力侍奉君主,安邦定

原创 「淺析系列」《孟子》(盡心上)④

十四、原文:略。譯文:仁德的言辭不如仁德的聲聞更深入人心,良好的政令不如良好的教育更能獲得民心。良好的政治,百姓畏懼它;良好的教育,百姓喜愛它。良好的政治能聚斂到百姓的財富,良好的教育能贏得民心的擁護。提:若一直在對待百姓的事情上採取隔空影

原创 「淺析系列」《孟子》(盡心上)③

八、原文:略譯文:古代的賢明君主喜歡良善而忘了自身的權勢。古代的賢明士人何嘗不是如此?喜歡行道而忘了別人的權勢,因此王公貴族不對他恭敬行禮,就不能夠多次見到他。會面的次數尚且不是很多,何況要把他當臣下呢?提:擁有不同多重身份的人們,放下社會

原创 「淺析系列」《孟子》(盡心上)②(短文)

「淺析系列」《孟子》(盡心上)②(短文)六、原文:略。譯文:人不可以沒有羞恥,不知羞恥的羞恥,是真正的羞恥啊。提:當一個人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爲在他人眼裏已經足夠羞恥的時候,對於他自身而言似乎依舊是光耀的事情,此時對於他來說就是真正羞恥的事情

原创 「淺析系列」《孟子》(盡心上)①

一、原文:略。譯文:充分發揮人的善良的本心,就是知曉了人的本性。知曉了人的本性,就知曉天命了。保持人的本心,養護人的本性,這是侍奉上天的辦法。無論壽命長短,都不三心二意,修養自身,等待天命,這就是用以安身立命的方法。提(安身立命):本心(發

原创 「淺析系列」《孟子》(告子下)第十六節(短文)

作爲《告子》篇的最終章節來說,此節內容把儒家的教育方式體現的淋漓盡致,並給予告子章節以一個非常好的總結髮言——予不屑之教誨也者——知恥而後進。十五節中賢人志士通過“苦心志、勞筋骨、餓體膚、空乏身、拂亂爲”等過程,成爲被委以重任而輔佐君王的人

原创 「淺析系列」《孟子》(告子下)第十四節

前言:原本是想一筆帶過,並不另起篇章來論此節內容的,但是其中有些許涉及到古時社會體系的構成問題,還是要言明一下的。說明:此節內容所提及的君子入仕的問題,這背後就是非常現實的人文社會體系問題。賞析:古時,國家由百姓、君子、君王構成,百姓又分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