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淺析系列」《論語》(八佾篇)(5)

【獨】文(3.21)【和合】:《莊子·人間世·內篇·第四》【介】:《莊子·人間世·內篇·第四》是關於楚狂接輿對孔子以及孔子所處的世道的評判之文,對於此節內容有一定的扶持作用,故與之和合相論。提:此節是成語“既往不咎”的出處。然而,現實中的成

原创 「淺析系列」《論語》(八佾篇)(7)

文(3.11)治大國如曉禘禮和合《道德經·六十》治大國如烹小鮮先:《道德經·六十》全文(儒道解法)啓:以道蒞天下,其所謂“道”若沿用儒家的仁(人)道,亦可說明其中的道理。《道》①: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論》①:禘祭

原创 「淺析系列」《論語》(爲政篇)(4)

文(2.13)聯文(2.14)申文(2.22)與文(2.24)重點詞:君子(何爲君子)。(申):君子講求信用(2.22);合乎道義的事君子必須要做(2.24)。提:“先行其言而後從之”。點:換言之,即是:只說自己能夠做到的事情(或是已經做到

原创 「淺析系列」《論語》(八佾篇)(2)

文(3.(4、7、9、14、15、(17)、18/19、26))提:此章以禮、樂之事作爲重點闡明其中的道理,禮與樂可以並存也可以互爲前提,先重禮而後有樂。然,文(3.3)作爲整章核心而言,直截了當的提出了若沒有仁德作爲萬事萬物的前提基礎,則

原创 「淺析系列」《論語》(爲政篇)(2)

文(2.5)~文(2.8)中心詞:問孝。文(2.5):孝,是爲按照古禮侍奉父母,包括存世與去世。文(2.6):孝,是爲讓父母只須擔憂子女的疾病。提: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作爲父母也有責任管理好子女的身體健康。升:在儒家思想當中,也一定不會僅僅

原创 「淺析系列」《論語》(爲政篇)(5)

文(2.18)~文(2.20)提:(2.18):求官得祿;(2.19):使得百姓服從;(2.20):使得百姓恭敬、忠誠且努力;點(2.18):求官得祿其核心的確在於六字:言寡尤,行寡悔。不過,其中的門道更是在提點一個人以真正擁有人格的方式求

原创 「淺析系列」《論語》(八佾篇)(3)

文(3.8)合文(3.13)提:雖然“繪事後素”與“獲罪於天”分別作爲文(3.8)與文(3.13)的核心,但兩者所表達的意思相同,即爲,人要成人,必然以仁義爲基;事要成事,必然以敬重爲本(盡人事,聽天命,要成大事,必須向天地鄭重禱告(祭祀)

原创 「淺析系列」《論語》(爲政篇)(3)

文(2.11)聯文(2.12)與文(2.15)重點字:“學”點: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提:從舊的知識中所獲得的新見解與自身的天賦、認知、看事物的角度等多方面有關,舊的知識也許就是像諸子百家的思想那樣,早已經成文成冊,擺在那裏而卻沒有多少人

原创 「淺析系列」《論語》(八佾篇)(1)

文(3.1)與文(3.2)、文(3.6)【聯】文(3.10)與文(3.22)提:中心詞(概括)爲“底線”。底線有不同的種類,譬如人性底線,三觀底線,認知底線,行事底線等,而各底線種類又各自分爲多種底線實質,也即在某一種種類之下,到底存在怎樣

原创 「淺析系列」《論語》(爲政篇)(6)

獨文【2.23】提:“預知”問題。點:每個人都有預知未來的能力。預知能力在某些時候等同於因果判斷能力,有些以天地變遷、世代/時代更替/延續作爲預知實質;有些以人類的三觀、人性、品格的不同狀態作爲預知的實質等等,此兩者並沒有太多的區別,唯一的

原创 「淺析系列」《論語》(爲政篇)(7)

【主】文(2.21)【輔】文(2.9)與文(2.17)【和合】文(2.10)提:四文主旨在於“知之爲知之”,核心在於“之”而並不在於“知”。點:文(2.21)孔子以自身的行爲準則作爲真正所“知”的核心“之”表達對顏回的稱讚以及對仲由的規勸。

原创 「淺析系列」《孟子》(盡心下)④

二十四、原文:略。譯文:略。提(點):1、眼耳鼻舌身意。2、色聲香味觸法。3、心性。4、天命。5、仁:父子(主)。6、義:君臣(主)。7、禮:賓主(主)。8、智:賢者(主)。孟子把儒家的仁義禮智(信)通過心性與天命的承載者(聖賢)與佛家正切

原创 「淺析系列」《孟子》(盡心下)⑤

三十、原文:略。譯文:略(較長)。提:“往者不追,來者不拒”雖是孟子的教學特色,但在《盡心上·四十三》中孟子也清楚地提出五種人他是不會回答他們的問題的,故排除在外。點1:孟子的教學特色,其實質是爲在真正的教育環境下(符合人道),師生所應有的

原创 「淺析系列」《孟子》(盡心下)⑦

三十七、原文:略。譯文:略。提:1、狂者。特徵:志向遠大、口氣不凡。人物:琴張、曾皙、牧皮。缺陷:志向與實際不完全相吻合。2、狷者。特徵1:處事拘謹、退縮。特徵2:不屑於幹髒事的人。人物:略。缺陷:過於小心而無法完全彰顯自身的優劣。3、鄉原

原创 「淺析系列」《孟子》(盡心下)⑥

三十四、原文:略。譯文:略。提:《盡心下·二十四》與《盡心下·三十四》合二爲一即可得到《道德經·十二》: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爲腹不爲目,故去彼取此。故,諸子百家思想可謂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