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系列」《孟子》(盡心下)⑥

三十四、

原文:略。

譯文:

略。

提:

《盡心下·二十四》與《盡心下·三十四》合二爲一即可得到《道德經·十二》: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爲腹不爲目,故去彼取此。

故,諸子百家思想可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都是爲了救世而存在的,而救世的實質救世救人,救人的實質就是救人性,而人性的背後就是人心,人心的背後是整個天地。

點:

文中所謂“說”(大人),在今時更多在意於不同的社交場合與社交對象。

一個人真正“立人”於社會、國家、乃至世界,所憑藉的不是坐擁豪車房產;也不依賴奢靡的日常生活;更不仰仗於已然腐朽只知享受的內心之核。

真正“立人”於社會的是:人。

那麼,人與同爲人的族員交往、生活等,只是相互促進,沒有什麼好害怕的;若與非人的禽獸哪怕因爲種種原因有所交集,也更無需害怕了,他們總有一天會離開你的身邊,因爲,他們不屬於人族,那又如何真正長久地與人類生活在一起呢?你現在所受到的壓迫、磨難、誘惑等只是讓你更好的做人罷了。

三十五、

原文:

孟子曰:“養心莫善於寡慾。其爲人也寡慾,雖有不存焉者,寡矣;其爲人也多欲,雖有存焉者,寡矣。”

譯文:

修養善心的方法,沒有比減少慾望更好的了。一個人的慾望少,那麼即使善心有些喪失,也喪失得很少;一個人的慾望多,那麼即使善心有所保存,也一定保存得很少。

只提不點:

此節孟子直截了當的告訴我們如何修養善心:即減少慾望。

另:

此節內容若有在以不同方式修行自身的人會看出來,這節的存在適合於儒、釋、道入門修行者的效仿與貫徹,在此就不多做說明了。

三十六、

原文:略。

譯文:

略。

提(點):

文中出現了一件賢者不忍心做的事,爲《盡心下·三十一》提供了一個實例,即:父親在世時所喜愛喫的東西,等父親過世後,子輩則不忍心再去喫。雖說此間充當實例的存在有些牽強,但還是告訴我們一點:不忍心做的事,一般來自於對自己親人的仁愛,故不忍心則仁。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