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讀莊漫筆——齊物論(三八)

今且有言於此,不知其與是類乎?其與是不類乎?類與不類,相與爲類,則與彼無以異矣。雖然,請嘗言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有也者,有無也者,有未始有無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無也者。 下面莊子發表了一番言論,並且自問

原创 讀莊漫筆——齊物論(三六)

有成與虧,故昭氏之鼓琴也;無成與虧,故昭氏之不鼓琴也。昭文之鼓琴也,師曠之枝策也,惠子之據梧也,三子之知幾乎皆其盛者也,故載之末年。唯其好之也,以異於彼,其好之也,欲以明之。彼非所明而明之,故以堅白之昧終。而其子又以文之綸終,終身無成。若是

原创 讀莊漫筆——齊物論(三五)

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虧也。道之所以虧,愛之所以成。果且有成與虧乎哉?果且無成與虧乎哉? 有了人我之分,將主觀與客觀對立起來之後,就產生出了“是非”。也正因爲是非分別的與日俱增,使得道有了虧缺。 實際上,道沒有成與虧,只是隱和顯的區別。《心經

原创 讀莊漫筆——齊物論(三三)

何謂“朝三”?狙公賦芧,曰:“朝三而暮四。”衆狙皆怒。曰:“然則朝四而暮三。”衆狙皆悅。名實未虧而喜怒爲用,亦因是也。是以聖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鈞,是之謂兩行。 接着講“朝三暮四”的寓言。 有一個養猴的老人,給猴子們分發果子。開始的時候,跟

原创 讀莊漫筆——齊物論(三四)

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惡乎至?有以爲未始有物者,至矣,盡矣,不可以加矣!其次以爲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其次以爲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 這裏講到“古之人”,指的是覺悟大道、了知宇宙諸法實相的人。他們的“知”是真知、至知,不是一般的知見或者智

原创 讀莊漫筆——齊物論(三二)

因是已。已而不知其然,謂之道。勞神明爲一而不知其同也,謂之“朝三”。 什麼叫“因是”,就是順任萬物的自然,“已”有“如此而已”的意思。這也就是莊子所謂的“齊物”,使物不齊而齊。 世間有很多事就是“不知其然”,狼爲什麼要吃羊,雞爲什麼報曉,這

原创 讀莊漫筆——齊物論(二三)

物無非彼,物無非是。自彼則不見,自知則知之。 本段是講如何“莫若以明”。 “物無非彼,物無非是”這句話,是說客觀世界當中的萬物,彼此之間存在着差別,都是客體與主體的統一。物與物之間,沒有是非對立,大海之深不妨礙泰山之高。在天地之間,萬物各各

原创 讀莊漫筆——齊物論(二四)

故曰:彼出於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說也。 繼續看這一段:“彼出於是,是亦因彼”。 萬物都是互爲彼此,相對待而成立。此地,莊子用的是“彼是”,不是“彼此”,其中應當含有什麼深意。這個“是”是人的主觀意識判斷,是人爲萬物標定的價值標籤。物與物

原创 讀莊漫筆——齊物論(二七)

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馬喻馬之非馬,不若以非馬喻馬之非馬也。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 接下來這幾句,是《齊物論》裏的名言。在中國文化思想史上,這兩句話的影響不知凡幾。 “以指喻指之非指”,“指”是手指頭,引申爲我們所指代

原创 讀莊漫筆——齊物論(二六)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無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謂之道樞。樞始得其環中,以應無窮。是亦一無窮,非亦一無窮也。故曰:莫若以明。 “是”也是“彼”,“彼”也是“是”。在對方的眼中,你即便再正確、再有道理

原创 讀莊漫筆——齊物論(二五)

雖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聖人不由而照之於天,亦因是也。 這裏講什麼叫“方生”之說。 世間萬法都是相因相成、互爲因果的關係,a是b的存在條件,b也反過來成就a。如果其中一方發生了改變,或者一方

原创 讀莊漫筆——齊物論(二九)

惡乎然?然於然。惡乎不然?不然於不然。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無物不然,無物不可。故爲是舉莛與楹,厲與西施,恢詭譎怪,道通爲一。 萬物的“然”與“不然”,不是人所賦予的,而是道在生成萬物之時,讓萬物具有自身的存在意義。爲什麼鳥能飛翔、魚能游

原创 讀莊漫筆——齊物論(三十)

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毀也。凡物無成與毀,復通爲一。 莊子前面說的,都是教我們用“一”的視角觀照事物。“一”在佛教來講,就是“不二”。事物表面來看存在相對,其實都只是一體。 這裏又舉例說明:“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毀也”。比如人類砍伐了森林

原创 讀莊漫筆——齊物論(三一)

唯達者知通爲一,爲是不用而寓諸庸。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適得而幾矣。 接着上文“道通爲一”,這裏講要怎麼“通”。只有通達之人,也就是覺悟了道的智者,才用“一”的觀點看待事物。“爲是不用而寓諸庸”,這就是達者的智慧。“庸”

原创 讀莊漫筆——齊物論(二八)

可乎可,不可乎不可。道行之而成,物謂之而然。 我們繼續學習《齊物論》。這裏講“可乎可,不可乎不可”,“可”與“不可”是價值的判斷,但是要看這種論定,是站在道的角度,還是依據人的意識分別,是依於人還是依於道。 萬物都有一個稱謂,這個稱呼是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