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qt_傳智播客_1

文章目錄簡介.pro文件解釋和qt快捷鍵QT_QPushButton對象樹QT座標系信號Singal和槽Slot自定義的信號和槽 簡介 Qwidget是QMainWindow和QDialog的父類,QMainWindow有狀態欄

原创 《計算機網絡——自頂向下方法》習題答案與知識點總結 第三章

文章目錄知識點總結習題答案 知識點總結 路由器僅作用於該數據報的網絡層字段,它們不檢查封裝在該數據報的運輸層報文段的字段。 爲什麼運輸層在應用程序進程之間提供邏輯的而非物理的通信?因爲運輸層僅僅是將應用報文加上運輸層頭部封裝傳遞

原创 qt_傳智播客_2

文章目錄重載的信號和槽函數指針重載QString轉化爲char*信號觸發信號按鈕連接信號信號連接信號qt中的lambda表達式總結圖菜單欄和工具欄狀態欄和浮動窗口添加資源文件模態和非模態對話框消息對話框其它標準對話框按鈕組 重載的

原创 OS實驗五 基於內核棧切換的進程切換

文章目錄背景實驗報告問題1問題2問題3TSS 切換本次實驗的內容schedule 與 switch_to實現 switch_to 背景 一個任務既可以是一個進程,也可以是一個線程。簡而言之,它指的是一系列共同達到某一目的的操作。

原创 如何向Linux0.11添加一個系統調用?

我們假設這個調用是foo(),返回值類型是void。 Linux0.11實現系統調用的基本過程如下: 應用程序調用庫函數(API); API 將系統調用號存入 EAX,然後通過中斷調用使系統進入內核態; 內核中的中斷處理函數根據

原创 Windows程序設計中的窗口與消息

本文用更容易理解的結構和例子,重寫了《Windows程序設計》中的“窗口與消息”一節,並且包含了這一節所有的知識點。 我不是有經驗的windows程序員,但是可以保證的是,這篇文章比原文更加容易理解,並且你並不會因爲跳過此章而錯過

原创 OS(一)

根據哈工大《操作系統》課程以及實驗整理而來,基於linux 0.11內核。鏈接如下:點這裏 基於windows內核的操作系統前置知識可以看 x86 保護模式與內核 知識點彙總 文章目錄知識點整理編譯指令 知識點整理 只講原理和只

原创 OS實驗一 操作系統的引導

文章目錄指令備忘操作系統的引導實驗改寫bootsect.s改寫setup.s 草,我還以爲延時要付費呢 指令備忘 編譯內核cd ./linux-0.11/然後make all 刪除編譯make clean 運行編譯好的內核cd

原创 計組(四)指令系統

內容根據秦磊華《計算機組成原理》正文及習題和華科大網課及習題整理而來。 文章目錄知識點整理指令系統和指令格式尋址方式和指令尋址MIPS指令集MIPS尋址方式MIPS指令詳解習題Mooc課本 知識點整理 指令系統和指令格式 指令是

原创 動態分析與靜態分析

文章目錄什麼是動態分析與靜態分析斷點int3硬件斷點內存斷點內存訪問一次性斷點消息斷點條件斷點 什麼是動態分析與靜態分析 動態分析是指破解者利用調試器跟蹤軟件的運行,尋求破解的路徑。 代碼動態調試技術,一般是通過觀察程序在運行過程

原创 計組(五)中央處理器

內容根據秦磊華《計算機組成原理》正文及習題和華科大網課及習題整理而來。 文章目錄知識點整理cpu的組成與功能數據通路數據通路與總線系統結構指令週期課後習題 知識點整理 cpu的組成與功能 CPU的組成: 運算器:數據加工(算數/

原创 《計算機網絡——自頂向下方法》習題答案與知識點總結 第二章

文章目錄知識點總結習題答案 知識點總結 P2P體系結構最引人注目的特性之一是它們的自擴展性。儘管每個對等方都由於請求文件產生工作量,但每個對等方通過向其他對等方分發文件也爲系統增加服務能力。 在給定的一對進程之間的通信會話場景中

原创 《計算機網絡——自頂向下方法》第二章實驗

因爲習題太多了,所以實驗還是單獨拿出來水一章 哪裏能夠找到這些實驗資料呢?當然是萬能的github…感謝翻譯者moranzcw 當然這篇文章也記錄了這些實驗內容,可以繼續往下翻 未完待續 文章目錄UDP實驗TCP實驗套接字編程作業

原创 Logisim計組實驗九 存儲系統

原理:點這裏 本章節均已通過educoder平臺測試~ 文章目錄字庫電路電路MIPS RAM設計原理和要求電路圖測試MIPS寄存器文件設計Cache映射機制與邏輯實現硬件Cache機制設計實驗 字庫電路 電路 字庫文件在16點陣字

原创 一道複雜的三次握手和HTTP的RTT計算題

記載於《計算機網絡——自頂向下方法》的第二章P10題,可以說是這一章最難的題目了 題幹如下: 考慮一條10米短鏈路,某發送方經過它能夠以150bps速率雙向傳輸。假定包含數據的分組是100000比特長,僅包含控制(如ACK或握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