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多給自己一些獨處的時間吧

拿出一張紙,在中間畫一條垂直的線段。在線的左側,寫下如下聲明:“傑里米可以有學習障礙。”“莎拉現在沒朋友,這也沒關係。”“本現在很沮喪,也行。”在線的右側,寫下你對這些陳述所自動做出的迴應(可能是反駁),然後再來質疑這些自發出現的想法。再對

原创 誰都知道要活在當下卻很難過好這個當下

與你的孩子共度私人時光,最好不要使用任何電子設備。如果你有不止一個孩子,請輪流與每個孩子獨處,這樣才能跟每個孩子一對一交流。對孩子來說,這樣做能產生很大的積極影響,同時還可以讓你更欣賞他們。這也會讓孩子覺得他們在你心中有着最高的優先級。 如

原创 可以通過誠摯地接受外界事物本來的樣子,以獲得真正的平和

採取非批判性接納的態度20世紀70年代,沃納·埃哈德(Werner Erhard)因說出“是什麼就是什麼”而聲名鵲起。如今,我們可能還會講“事實如此”或“怎樣都好”。還有另外一種說法:我們要接受這個世界原本的模樣。當涉及個人的時候,又會換成

原创 淡定面對你最大的恐懼

焦慮的父母可以捫心自問這樣一個重點問題:“我最害怕的到底是什麼?”設想出最糟糕的情況,並將它擺上檯面,這實際上可以讓他們對此變得更淡定。他們可以繼續問問:“我能怎麼辦呢?”隨後父母便能意識到,自己仍然會愛和支持他們的孩子,進而讓自己放下那些

原创 致力於你自己的壓力管理

在20世紀90年代末進行的一項調查中,兒童和青少年表示他們最想要的(甚至超過了花更多時間與父母共處)就是讓父母更快樂、壓力更小。[插圖]此時,智能手機還沒有達到無處不在的境地,生活節奏也遠沒有如今那麼快。有句話說得好,“孩子不開心,家長肯定

原创 懼意萌生時更要做到眼光長遠生活並非賽跑大器晚成的例子不勝枚舉

一旦孩子表現不佳,他們就會害怕孩子“卡住了”,陷入一個他們搞不定的負面境地,這讓父母感到莫大的壓力和痛苦。懼意萌生時,更要做到眼光長遠。生活並非賽跑,大器晚成的例子不勝枚舉。我們知道數以百計的孩子,他們曾經表現不佳,後來卻能變得既幸福又成功

原创 讓家成爲港灣而不是戰場

這些母鼠所做的,恰恰就是我們在本書中倡導的“讓家成爲安全的港灣”。如果你家是一個平靜的空間,沒有過度的爭執、焦慮和壓力,它就成了能讓你家孩子休憩療愈的地方。一旦他們明白,每天結束的時候他們都有一個安全的地方來恢復元氣,他們就有能力迴歸現實世

原创 怎樣成爲一個非焦慮臨在

怎樣成爲一個“非焦慮臨在”要真正成爲一個“非焦慮臨在”式的家長,而不僅僅是裝裝樣子,那你必須先處理好你自己的壓力。沒錯,你和你的孩子一樣,都需要對焦慮施加足夠的控制。有時候,當家長的顧慮太多,對孩子來說只能幫倒忙。對孩子施以平和的影響力,所

原创 以避免惡性循環的產生讓我們遠離潛在的焦慮源

你通過自己的行爲,無意中以第二種方式“打開”了孩子的焦慮基因。讓我們先假設,你的焦慮更多地跟社交上的變動相關(順便一提,這是最常見的焦慮形式),這意味着你會被社交中的他人評頭論足,隨之而來的就是強烈的不適感甚至恐懼感。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一

原创 如果孩子感受到壓力他本就不成熟的解釋功能會進一步變得混亂

如果孩子感受到壓力,他本就不成熟的解釋功能會進一步變得混亂。孩子是偉大的觀察者,同時也是糟糕的翻譯官。例如,奈德的女兒凱蒂一直都認爲,她周圍的那些生氣的人,生的都是她的氣。她就是一個典型的蘭花兒童。成熟的一大特點,就是自我調節情緒的能力提升

原创 她從出生到現在一直讀着父母的臉

她從出生到現在,一直讀着父母的臉,而她對這兩塊領土再熟悉不過了。如果有什麼不對勁的,她怎麼可能沒注意到呢?如果艾莎覺得肯定出事了,但她的父母發誓一切都好,那她會怎麼想呢?難道是父母要離婚了嗎?還是父母對她感到很失望?這就難說了。最終,艾莎的

原创 壓力會傳染

對你來說,有些人只要一出現,你就會緊張。對成年人來說,這個人可能是一個霸道的老闆、一個完美主義者或一個經常慌里慌張的同事。而對於小孩和青少年來說,這個人可能是一位嚴格的老師、某位關鍵時刻掉鏈子的朋友或者就是你本人。壓力能傳染,就像一種情緒的

原创 對行動的控制感

你的指導和支持能鼓勵孩子做出明智的決定。這意味着平時你要多說點這樣的話:“我相信你能做出明智的好決定,雖然咱們說好這事最終還是由你來定,但是,我還是想讓你做出儘可能好的選擇,所以我想幫你考量一下各種選擇的利弊。我還期待你能與擁有更多經驗的人

原创 販賣焦慮,焦慮無處不在

因爲全天候的新聞媒體和社交媒體都在不斷給我們講述着關於綁架、吸毒過量和恐怖襲擊的恐怖故事,這些可怕的故事淹沒了我們,擾亂了我們的視聽。[插圖]這再跟當下這種有戾氣的文化相結合,已經極大地改變了我們對“危險”的看法。如果你讓自家6歲的孩子去爬

原创 真正的挑戰是能不能培養出一個能夠投身自身興趣的孩子

“我以前讓我的孩子自己做作業,但是一旦等他們上了高中,風險就會變得太高。”您說得沒錯。風險的確是很高,特別是對11年級的學生而言。但這風險可不僅僅來自上大學的事兒。對你而言,真正的挑戰是能不能培養出一個能夠投身自身興趣的孩子。不妨想想你在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