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學習《論語》(160)

子食於有喪者之側,未嘗飽也,子於是曰哭,則不歌。 【譯文】孔子在有喪事的人旁邊喫飯,從來沒有喫飽過,孔子如果在這一天哭泣過,就不再唱歌。孔子是仁者,別人家有喪事,他去出席,會與親友同悲,難以喫下飯。他還會表達哀痛,不會唱歌。惻隱之心人皆有之

原创 學習《論語》(159)

子曰:“不憤不啓,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譯文】孔子說:“不到學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時,先不要去開導他;不到學生心裏明白,卻又不能完善表達出來的程度時,也不要去啓發他。如果他不能舉一反三,就先不要往下進行了。

原创 找準自己的寫作方向

寫作是個人的事,手拿一支筆或守着一臺電腦、手機,開動自己的大腦,就能完成。不用與別人合作,不用聽別人的指指點點,這是很愜意的事。可是,寫作又是很苦惱的事,冥思苦想,枯坐費神,寫不出時、寫不好時讓人苦惱萬分。開始寫作時,最大的苦惱是不知寫什麼

原创 表弟的教訓

前幾年,表弟和一個親戚合夥開了一個小小的加工廠,所有的投資都是他出的,那個親戚出廠房和負責聯繫業務。一開始,雙方合作的相當愉快,掙的錢不是很多,倒也相安無事。過了兩年,矛盾漸漸出現了。表弟很賣力氣,廠裏的事他一手包攬,有時更是親自操作機器,

原创 學習《論語》(158)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譯文】孔子說:“只要自願拿着十條幹肉爲禮來見我的人,我從來沒有不給他教誨的。”孔子的這句話,後人大多理解爲,反映了孔子誨人不倦的精神。可有人吹毛求疵,以爲孔子只有收了束脩以後纔會去教學生,沒有就不教。

原创 碰上一個心大膽的藐視規矩的人可怎麼辦?

那天,領導指派本人和另一名同事,三天後外出公幹。我趕快準備所需一切,可那位個子不高、歲數不小的女同事,卻在一邊絮絮不止。中心意思就是,自己手頭工作很多、家裏私事也不少、身體還不是特別好,外出一天難以堅持。我表示愛莫能助,建議她找領導,另派他

原创 學習《論語》(157)

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譯文】孔子說:“以道爲志向,以德爲根據,以仁爲依靠,而遊憩於禮、樂、射、御、書、數六藝之中。”這是孔子教導人們學習修身的方法,他也是照這樣做的。志於道,就是立志高遠,追求正道作爲自己的志向。用現在

原创 學習《論語》(156)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  【譯文】孔子說:“我衰老得多嚴重啊!很久沒再夢見周公了。”  孔子對自己進入老年,身體衰弱,發出感慨,但更感遺憾的是,很久沒有與心目中的聖賢周公,在夢中相會了。孔子崇拜周公,日常生活中,一定對其

原创 學習《論語》(155)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譯文】孔子在家閒居的時候,穿戴很整齊,態度很溫和。人們在忙完工作回家閒居時,有的人將不好的情緒帶回家,表現得焦躁不安;有的人就會徹底放鬆,什麼都不想瘋狂的尋歡作樂,這種人其實內心並不平靜,只是逃避不良情緒而已

原创 學習《論語》(154)

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譯文】孔子說:“不去培養品德,不去講習學問,聽到義在那裏卻不能去追隨,有缺點而不能改正,這些都是我所憂慮的。”孔子的這“四憂”,也反過來表明孔子對加強個人修養的4條建議。修德

原创 學習《論語》(152)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譯文】孔子說:“闡述而不創作,相信並喜愛古代文化,我私下裏把自己比作老彭。”老彭,商代的賢大夫彭祖。述而不作,是孔子自謙的說法。他似乎確實沒有什麼著作,只是專心去整理歷史典籍。《論語》只是他的弟

原创 學習《論語》(151)

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衆,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譯文】子貢說:“假若有一個人,他能給老百姓很多好處又能賙濟大衆,怎麼樣?可以算是仁

原创 學習《論語》(150)

子曰:“中庸之爲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譯文】孔子說:“中庸作爲一種道德,該是最高等的了!但人們已經長久缺乏這種道德了。”人們歷來對中庸的解釋不太一致,自己以前的理解是不高不低、不前不後、不上不下,既不激進也不落後,既不冒尖也不墊底

原创 學習《論語》(149)

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譯文】孔子與南子相見,子路不高興,孔子發誓說:“我如果做過不道德的事,老天爺就懲罰我。”衛靈公的夫人南子妖媚,名聲不好。孔子不得已去見了她,子路認爲孔子不應該這樣做,有些不高

原创 學習《論語》(148)

子曰:“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譯文】孔子說:“君子廣泛地學習文化知識,用禮來加以約束,這樣也就不會離經叛道了。”孔子的要求很簡單,就兩條,這樣能保證人不走歪道嗎?君子博學,不僅要學習文化知識,也要學習爲人處事的道理,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