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以身作則,靜待花開(8)

讀100本繪本11月第一週,共讀四本繪本006《春節放花炮》眼力大考驗,密密麻麻的小人物,沒有文字的介紹。要和孩子一起尋找,開篇的人物,然後把他們連成故事。我把這樣的繪本稱爲,開放性繪本。看圖聯繫自己的生活,結合自己的認知,隨意講故事。我開

原创 以身作則,靜待花開(6)

放學路上,弟弟拉着我聊天。“媽媽,你知道我們學校有哪些特色學科嗎?”我好奇地問:“不知道呢,你說說看。”他伸出兩隻手,邊撥弄指頭邊說:“我給你數數啊!武術、體育…不對,形體!”“還有嗎?”“你猜猜?”我搖頭,表示不知道。“我最喜歡的一科,圍

原创 以身作則,靜待花開(5)

上週,老師佈置寫說明文,可以是動物、植物……哥哥寫了貓。但我們家沒有養貓,哥哥寫完貓的外觀後,就不知道怎麼寫習性。他想到去圖書館找資料,我負責預約門票。準備出門時,發現圖書館預約已滿。我們無處可去,決定在樓下的桌子上創作“貓”。我拿起手機,

原创 以身作則,靜待花開(7)

這是一次漫長的跋涉,它既充滿樂趣,也需要付出耐心和智慧。晚上喫完飯後,新買的餐邊櫃被弟弟,一屁股坐歪了。“媽媽,讓他賠錢!”哥哥嚷起來,“賠錢!賠錢!”弟弟無辜的看着我,沒說話,但我知道他害怕,眼神無助、膽怯。“還記得上次,牀頭櫃的櫃門做壞

原创 以身作則,靜待花開(3)

昨天收到老師的信息,我想找個洞鑽進去 “xx媽媽您好,xx昨天的作業沒做,您知道嗎?”“啊”我咯噔一下,心想“不會呀!昨天還仔細問過,語文什麼作業,他說做完了。”“麻煩您以後把作業發給我,我來督促。”“我讓他準備一個作業記錄本。”“嗯,這

原创 以身作則,靜待花開(4)

說走就走的旅行——北京這次中秋小長假,帶兩個娃出行,幫哥哥實現了一個願望——與作家常怡合影。常怡,北京人,滿族,新生代知名童話家。冰心兒童文學獎獲得者,噹噹網2017年年度影響力作家。常怡,是哥哥最喜歡的一位童話作家,從《故宮裏的大怪獸》這

原创 三個月,迎來第一句“加油”,我做到了

天氣逐漸轉涼,每天跑步的人越來越少,而我是其中的一個。跑步給我帶了什麼改變,這些不那麼重要了。早上起來,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跑步。在這條跑道上,跑了三個月。沒和一個人說過話,也沒和一個人打過招呼。我只是跑我自己的,因爲我的跑步只爲取悅自己。

原创 以身作則,靜待花開(1)

看電視前,必須完成作業?有時候,和孩子的爭吵只是爲了一些小事。但雙方都不想認輸,就會越吵越厲害。記得,最近一次和兒子爭吵是關於作業的事。從開學到現在,老師一直沒有檢查“口算”。這次小測驗,許多同學在計算方面錯的很多,所以老師這次要求“口算”

原创 以身作則,靜待花開(2)

給孩子讀繪本拿起繪本就開始給孩子讀,在我看來是不太認真的態度。我們在圖書館每次可以借8本書,我一般都會借6本繪本2本圖書,保證孩子一週的輸入量。我更喜歡繪本,讀起來就像看短文,有配圖有色彩,孩子也容易接受。而我起橋樑的作用,把他們與書連接在

原创 030《這樣和世界相處》

【每天聽本書】Day030《這樣和世界相處》作者講了如何調整自己和世界的關係?有四種常見的生活風格:第一種是支配統治型。第二種是索取型。第三種是迴避型。第四種是社會利益型。這四種行爲風格在平時可能表現出來的差異並不明顯,但是在遇到困難的時候

原创 What Are Words

《What are words》聽到這首歌,有種衝動,想去了解這首歌背後的故事!於是,在網上搜索到,這首歌背後藏着一個感人至深的故事!作者Chris Medina,原本是星巴克的服務員,與他的女友相愛八年之久,他們訂婚兩年後終於要結婚了。可

原创 028《從爲什麼開始》黃金法則

【每天聽本書】Day028《從爲什麼開始》這本書講的黃金圈法則,有內向外的思考。比如:蘋果公司的營銷推廣內容,他們是這樣說的:我們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爲了突破和創新,我們堅信應該以不同的方式思考。我們挑戰現狀的方法就是通過把我們的產品設計得十

原创 025《我是個媽媽,我需要鉑金包》

【每天聽本書】Day025《我是個媽媽,我需要鉑金包》這書的作者是一位女人類學家,主要講述的是作者在紐約富人區的育兒生活。之前,在圖書館看到過這本書,當時被書名吸引,翻看過沒什麼影響了。今天又聽到了,感覺作者的視角很獨特。作者用人類學的觀察

原创 孩子在哭什麼?

你明白孩子在哭什麼嗎?!那天聽講座,遇見一對母子。媽媽主動向老師提問,她拋出兩個問題,其中一個問題是關於如何控制孩子玩遊戲的,媽媽的話音剛落,坐在一旁的孩子哭起來了……而那位媽媽繼續說:“剛剛他讓我給他玩遊戲!我沒同意…這就…”其實,我也觀

原创 通過獎勵引導孩子

心理學界有這樣一則故事:一羣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門前玩影響老人的休息,怎麼辦?老人出來給了每個孩子10元錢,對他們說:“你們讓這兒變得很熱鬧,我覺得自己年輕了不少,這點錢表示謝意。”孩子們很高興。第二天孩子又來了,還是很鬧騰。老人又給了每個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