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進一寸有一寸的歡喜

李笑來老師的專欄開設有一百天了,在上週日的推送中公開向讀者徵集一百天來的成長反饋。我剛看完一下涌上了很多經歷和想法,本打算趕快寫上一篇反饋的,但一週以來一直沒能抽出一整塊的安靜時間來。臨到週末,閒了下來,乾脆就以此爲題,認真寫上一篇關於成長的記錄與心得吧。

時間

今年,在「得到」APP 上我一共陸續訂閱了好幾個專欄。我所訂閱的這幾個專欄的作者有個共同點,那就是在他們開專欄前,實際我已經讀到過他們的文字了——或者是他們曾經寫過的博客,或者是出版的書。

而訂閱笑來老師的專欄正是因爲在年初讀到了他的那本《把時間當作朋友》,正是這本書讓我對時間的看法產生了顛覆性的認識。後來笑來老師七月份再在「得到」開通《通往財富自由之路》的專欄時,我便自然順理成章的訂閱了。

專欄名字似乎暗示着這是一個教你如何追逐財富(錢)的路徑,但它的本質實際在講述如何讓自己變得更有價值,而自身的價值終將轉變爲一生的財富。其中的路徑是,一週一篇深度文章講清一個概念,這個概念也許是你已知的舊概念,也可能是你未知的新概念。通過概念的深度剖析認識產生思考,促進認知升級,最終引發行動改變。我們簡單描述這個過程如下:

概念認識 -> 認知升級 -> 行動改變

上面這個就是真正產生價值的鏈條,但若這條鏈條你走不到最後,是不會發生作用的。下面我就以「時間」這個概念爲例來講講這條鏈條在我身上是怎麼發揮作用的?

早在年初我看完《把時間當作朋友》就開始在思考關於時間這個概念,並寫了一篇在工作十年後關於時間的思考《未來的你纔是時間的新歡》。其中有我對於時間這個概念的重新認識,並把這種認識通過寫作的方式輸出來完成了一次系統的認知升級,而且養成了記錄「時間日誌」的習慣。

這個過程給我帶來的最大收益有兩點:

  1. 我對時間的感覺越發精確
  2. 碎片化時間逐漸消失

時間日誌記錄了一年多以後,每天早上的第一件事,我會記錄下我今天大概要做些什麼事,而每件事情大概需要多少時間,在心中基本能估算精確到 5 分鐘級別。每天有了這樣一份時間清單後,基本上碎片化時間的生存空間就被擠壓的無所遁形。只剩下類似吃飯排隊、等車之類的不可預測和避免的碎片化時間,而這些碎片化時間自然可以安排給一些適合碎片化去做的事情,比如:刷朋友圈、看新聞等。

後來,笑來老師的專欄裏寫過好幾次與時間有關的概念認識,比如《出售時間的三條鐵律》、《你所擁有的最寶貴的財富是什麼?》、《活在當下 vs 活在未來》等。其中給我最大觸動的是:注意力是我們最寶貴的財富,因此我又爲此寫過另一篇文章《時間這塊石頭》 ,在文中我以類比方式寫道,要把時間凝聚成真正有用的石材去構建人生的大教堂。

石材是一種對構建大教堂有價值的事物,其中凝聚了我們的注意力和時間。而人一天的注意力是有限的,而且做不同的事需要的注意力強度要求差異也很大。比如,我作爲一名程序員,不管是寫代碼還是寫文章都是需要比較高強度的注意力的,而如果是看看新聞,則對注意力的強度要求就低很多。所以根據前面的時間清單,我學到的是,需要根據對注意力強度要求的不同,合理排布一天的事情。一般來說,我是在一天開始狀態最好時,把今天注意力強度要求最高的事情先解決後,再順着做幾件強度要求低的事情,達到恢復注意力的效果,以免感覺過於疲勞。

另外,當把時間用具體的價格來量化,假如你年薪 20 萬,每年工作 2000 小時,每小時的時間價值的價格體現就是 100 元。所以當我再遇到那種需要花時間去撿的免費小便宜時,一對比大概就知道自己到底該花錢還是花時間了。

寫作

另一篇專欄文章《什麼是落後?》提到:

很可能 1% 之後都是落後。

我就以我寫作的經歷來談談對此的理解吧。寫作是一件很困難的事,中學時老師要求每週一篇週記,當時就痛苦的死去活來,高考後就感覺解脫了,不會再每週去寫點什麼了。而工作後就更少去寫作了,直到工作了五年後,我突然覺得需要開始寫寫博客,似乎不寫下來,一些東西從此就從頭腦裏消失了,再也想不起來,偶爾總有一種我曾經想起過什麼很重要的東西,但卻怎麼也想不起來是什麼的感覺。那時,就從寫技術博客開始,當時給自己定的目標是一個月寫一篇。

就這麼一直寫了五年,實際上一直沒能達到一月一篇的目標,偶爾有一兩個月覺得沒什麼可寫就不寫了。後來微信推出了公衆號,開始階段一些行業裏的著名人士如:「小道消息」的 Fenng,「MacTalk」的池建強,以幾乎每天一篇的頻率持續寫作推送,讓我目瞪口呆,想不通怎麼能做到這樣的持續寫作?所以到 2014 年底,我開通自己的公衆號,一開始只是抱着收錄一些讀過的好文章並順便分享給朋友的想法,偶爾也自己寫上一篇。

但這種做法隨着公衆號推出「原創」標,有一天我收到了另一個原創用戶的舉報投訴,說我收錄他的原創文章屬於抄襲。然後從那天開始,我便刪除了所有收錄轉發的文章,決定開始自己寫原創文章,那一天我寫了這篇《微信公衆號正在把人逼向原創的道路》,從此開始了微信持續寫作之路。

那麼寫作和不寫作之間的差別是什麼?和菜頭曾經寫過:

寫作真正的壓力來自於完成一件事情的壓力,文章好壞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完整地經歷了一次創造。

今天微信上有 2000 萬公衆號,還有 8 億的用戶,0.2 / 8 = 2.5%。考慮到還有不少公衆號屬於內容的搬運工,所以大約不會有超過 2.5% 的人在創造內容,而剩下的則消費內容。所以當你開始提筆寫作時,在創造這件事上,你很可能已經進入前 2% 了。按笑來老師說的:1% 之後都是落後。僅僅開始寫作這件事,就讓你領先了 98% 的人。

如果說開始寫作很難,那麼持續寫作則更難。在寫作這件事上“半途而廢”的人恐怕也是我們身邊最常見不過的。我剛開始決定持續寫作時,也很擔心會不會有一天發現沒什麼可寫的,從此半途而廢了,所以一開始我決定先試試能不能每週寫作並堅持三個月。另一件阻礙持續寫作的事是,寫完了卻沒有讀者,想到這點,於作者而言那是多麼的殘酷和孤獨啊?

是的,一開始確實沒有讀者。在我開通公衆號的 10 個月後,纔有了 100 位訂閱者,這個階段是最容易中途放棄的。

後來讀到專欄裏這篇《爲什麼你總是“半途而廢”》的文章,我大概清晰了爲什麼我竟然堅持了下來。因爲一開始我就把寫作當作是對自己知識和思考的梳理,並沒有把關注點放在讀者數量上。慢慢持續每週寫作 100 天后,漸漸培養了一種定期梳理總結的習慣,只不過是以寫作的形式而已。所以,也就談不上所謂的需要再去咬牙堅持。

現在的狀態似乎變成了這樣,寫完後發現好多不滿意的地方,在把思考轉變成文字的過程中似乎丟失了很多。但這周能夠分給寫作的時間片已經用完了,期待下週能寫的更好些。

資本

談到資本必然和錢是有關係的,在專欄文章《你到底有沒有資本?》中提到了資本的三要素:

  • 資金的金額大小
  • 資金的使用時限
  • 資金背後的智慧

所以根據上述的三個要素,我來看看自己到底具備了什麼樣的資本?

剛畢業那年是 2006 年,趕上了 A 股的大牛市。但由於是剛畢業,沒有資金積累更沒有掌控資金的智慧,所以這場大牛市於我是一無所獲。兩年後,看別人在股市裏賺的盆滿鉢滿,再把積累的些微資金投入股市,卻已經是 2008 年的大熊市了。這些資金就此被套,直到 2015 年七年過去纔算在另一場牛市中解了套。回過頭想想,彼時資本的三要素我是三中缺二的。

十年過去,我又積累了比當初的些微資金要大不少的金額。父母輩認爲把錢存爲銀行定期存單或買成國債就是最好的理財方式,因爲足夠安全無風險。事實上,我認爲如果資產的增值速度趕不上經濟增長或者貨幣發行速度,那麼就是不斷在貶值。回過頭來看,過去十年最好的增值方式自然是買房,那麼未來呢?我也不會有明確的答案,我只是在結合資本的三要素思考關於運用資本投資的幾個問題。

爲什麼一定要運用資本進行投資?我的思考是,一開始我可以把掙到的收入多投資自己,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因而也就相應提升了收入。但要知道每一份工作所包含的最大價值都是有限的,它的增長符合遞減規律,最終總有一個天花板存在。

我到底該用多少資金用於投資?比如說投資股票,股票是很多人感覺高風險的一個投資途徑,而且你無法通過讀書就能搞得明白,必須下場真槍實彈的感受才能稍有所悟。而且投資股票金額大小的不同,你的感受和行爲方式都會完全不同,所以雪球 CEO 方三文才會說,若要嚴肅的投資股票需要拿出至少一年的工資收入。

用於投資的資金能用多久?我的答案是永續的,應該通過投資產生的現金流來應對生活的日常所需。所以我要考慮如果生活中出現了突發性的現金開支需求該如何應對,以此大概我就能安排好用於投資的資金和用於應對風險的安全墊資金的比例。應對風險的安全墊資金除了保險外,在現代社會信用也是一大手段。

最後,關於資本,在我們的成長中最大的風險可能來自於從未想過這件事。所以,股票是我認爲最安全的資產之一,與你的認識有不同麼?

不知不覺寫了這麼多,成長的路很長,但進一寸總有一寸的歡喜,而且現在似乎沒那麼孤獨了。


寫點文字,畫點畫兒。
微信公衆號「瞬息之間」,遇見了不妨就關注看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