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金融湧動下的衝動與借債

這是投資未來,還是在透支未來?


關於借錢,最近,聽說了身邊年輕弟弟們的一些故事。過去幾年,金融科技確實發達了,借錢變得太容易,導致很多人,特別是年輕人容易衝動消費,過度借錢,最後欠下了十數萬高利率負債,不免感概。

爲什麼年輕時不要輕易借錢?

年輕時,都缺錢,容易衝動借貸,但大多數時候,衝動的決策回頭來看都很愚蠢,而且有可能帶來自己獨自揹負不了的負擔。

爲什麼這些弟弟們都在這兩年陷入了利滾利負債的泥沼,這不得不說和過去幾年各類互聯網金融 P2P 現金貸款實在太方便有關。點點手機,幾分鐘,一筆不大不小几千元的借款就瞬間到賬了。但也許也就幾把牌這幾千塊就又輸光了,然後換個借貸平臺,繼續重複剛纔的過程,想着翻盤,結果越陷越深。

我讀大學那時,也還年輕,也很想花錢,有很多消費需求,但那時的現實是借錢確實非常困難。唯一能借到錢的渠道可能就是信用卡了,那時最體貼年輕人的銀行算是深圳特區的招商銀行了吧。早在 2004 年就到我學校的宿舍外給我推薦辦上了信用卡,但額度很低只有 3000 元。

所以,即使我再衝動消費,能負的債也就這三千。而對於那時一月幾百元生活費的我,三千已算一筆大錢,每個月總是小心翼翼,“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還生怕還不上。

校園信用卡業務雖然額度不大,但對於很多自控力不足的同學,依然是一個極大的誘惑。2009 年銀監會甚至一度叫停了銀行相對保守和規範的校園信用卡業務,然而學生們缺錢花又有消費衝動的需求本質並沒有消失,這就給後來的各類互聯網 “校園貸” 一個入侵的機會。因此,前幾年,我們再次在新聞上到處看見 “校園貸” 的各類亂象。

衝動借了自己還不上的錢,一方面給自己,甚至相關的直系家庭帶來了很重的負擔;另一方面,也可能早早的壞了自己的信用。

人在江湖,誰沒有幾個找你借錢的親戚朋友,有時借的又不多,幾千或萬把塊,號稱救急。一般我都會借,但有些確實借完錢後幾年都沒了音信,就成了我的壞賬。其實我的損失有限,但他們一般也就從此在我這失去了信用。

以前看六神寫過一個他朋友的故事,大概是說:他有個土豪朋友,實現了 “小目標” 的那種;一個親戚的侄子找這位朋友借 2 萬塊說買車,但好久了都不還。一開始他朋友還問了兩次,還說要還,後來就不回消息裝消失了。

他的朋友說:兩萬塊對我來說可忽略不計,但只是替他不值。本來他可以有機會將來找我借更多錢的啊。六神也恍然:是呀,爲了區區兩萬塊,就把這麼珍貴的人生資源,一把揮霍掉了。

作爲一個普通人,多年打拼,有時不就是缺個 “貴” 人相助嘛?

爲什麼也不要輕易借錢給年輕人?

一般能夠借得出錢的人,都是中老年人,多年的積累有了一些積蓄,借錢的目的自然是爲了賺錢(利息)呀。

過去幾年,大量互聯網借貸平臺出現,它們一般提供高達 10%+ 的利息來吸收資金,在激烈的競爭下,有些平臺甚至出現過接近 20% 的利率水平。相比銀行五年期 3% 左右的利率,當然是吸引力極大。這樣的平臺大量出現,如雨後春筍,不斷擴張,繁榮,最後泡沫破滅,平臺或跑路或爆雷。投資這些平臺的中老年人,有不少賺了幾年利息,最後卻損失了本金。

這些平臺能以 10%+ 的利率吸收資金,自然需要用更高的利率把錢貸出去才能賺到錢。而這些錢如果貸給個人的話,其實大部分就進入了缺錢又愛衝動消費的年輕人羣體中。貸款平臺通過大量放出幾千元的小額貸款給這些年輕人,而這樣小額的貸款一般其實也沒什麼風控體系保障,就是靠高利率來覆蓋可能出現的高壞賬率。

這些小額現金貸本質是一個沒有 “消費場景” 的純信用貸款,誰知道借錢的年輕人用來幹嘛呢,也許是衝動消費,也許是直播打賞,也許是麻將打牌。最終衝動不止,陷入惡性循環,直到再也負擔不了。

在這樣的場景下,貸方可能血本無歸,借方可能負債累累,何必互相傷害呢?反思過去幾年的借貸亂象中,也許只有某些老賴賺到了,但這卻不是一個我們期望變得更美好的社會生活環境呀。

唯一建議年輕人借的錢

如果一定要借錢買什麼,那就是買資產,能保值甚至增值的資產。

放在當下中國近幾年這個環境下來看,可能就是買房了,房子就是一種實物資產,作爲一種資產它有下面一些特殊的屬性:

  • 能對抗貨幣貶值,有保值能力,和黃金一類貴金屬的功能類似;
  • 能居住,還有使用價值,這就比黃金之類的資產更有價值了;
  • 最重要的是,能低利率較安全的上槓杆,給了你一個提前變現未來的機會。

貸款買房後有一個負面的說法叫:房奴;聽起來不好聽,其實這是時代給予的機會,而且這個機會的時間窗口可能已經不多了。

美國從 70 年代開始到 2008 年次貸危機前,房子連續漲了近 40 年;如今美國的城市化進程已經完成的差不多了,而中國的房地產商業化、市場化也已經 20 多年了,但城市化率的進程還有一些空間,但這個空間所剩的時間估計也不太長了。

如今政府各種房地產調控政策,限價,限貸,限量,本質是控制上漲的節奏和速度。最近十來年房價的經歷,要麼不動如山,要麼火箭飆升,跑得太快年輕人都上不了車。這樣的政策出來,對於很多已經二套房想改善的中年人其實也很難受,即使有錢想買房也挺費勁的,首付高了,槓桿的作用就小了。

這樣的政策其實都是在幫助現在的年輕人延長這個時間窗口,也是爲了一個城市的未來,失去了對年輕人吸引力的城市,未來也就很難說了。

貸款買房也有副作用,會讓你的現金流壓力增大,這種壓力也會從感受上帶來生活品質的下降。沒有年輕時的隨心所欲了,大家都在負重前行。

一般財務上有三張表:

  1. 資產負債表
  2. 現金流量表
  3. 利潤表

年輕時,多把負債放在可增值保值的資產上,控制現金流入要大於流出,未來的利潤纔會越來越好。

查理·芒格說:

我們總是老得太快,聰明得太晚。

已近不惑的我纔想明白這些,希望你還足夠年輕。


寫點文字,畫點畫兒,記錄成長瞬間。
微信公衆號「瞬息之間」,既然遇見,不如同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