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討論

www.cnfol.com 2008年03月01日 20:25 中國社科院經濟所 左大培

  按照西歐大多數國家的定義,將國有企業轉變爲股份公司並且向私人出售其股票,就是將該企業私有化;而一個原國有企業變成股份公司後如果已經將50%以上的股票出售給了私人,該企業就算是“完成了私有化”。根據這樣的標準,最近幾年中國各大國有銀行的“股份制改造”就是不折不扣的私有化,因爲它將國有銀行變成了股份公司並向私人出售其股權。

  表面上看,這個“股份制改造”進行得很“規範”,十分合乎股份企業股票上市的程序:各大國有銀行首先招股以形成大股東,在這個過程中“引進戰略投資者”;然後再將其股票在股票市場中上市。而有關部門爲原各大國有銀行招股所規定的充當“戰略投資者”的條件,也似乎相當“規範”和“合乎國際慣例”,爲有權“購買”中國的銀行股權的“戰略投資者”所規定的資金和經營資格標準,似乎是“完全與國際接軌”的。

  但就是這樣“規範”的招股和“引進戰略投資者”,卻將中國幾乎所有的重要銀行的大量股權以低得驚人的“價格”“賣”給了外國的私營大企業,實際上是將中國人民的上萬億元財產白白送給了外國的資本家。中央民族大學證券研究所主任張宏良教授2007年8月19日的文章“中國的證券監管與經濟安全”一文,對中國各大銀行出售股權給外資企業所造成的中國人民的財產損失作了一個初步的統計。這個統計所列舉的數據,最清楚地說明了私有化給中國人民造成了什麼樣的損失。我們有必要將張宏良教授所彙總的數據全部摘引在下邊:

  “銀行資產流失統計

  1.中國工商銀行:2006年,美國高盛集團、德國安聯集團及美國運通公司出資37.8億美元(摺合人民幣約295億)入股工商銀行,收購工行10%的股份,收購價格1.16元。上市後,按照2007年1月4日盤中價格6.77元計算,市值最高達到2755億元,三家外資公司淨賺2460億元人民幣,不到一年時間投資收益9.3倍,世界罕見。

  2.中國銀行:蘇格蘭皇家銀行、新加坡淡馬錫控股、瑞銀集團和亞洲開發銀行投資中國銀行共51.75億美元(合人民幣約403億),收購價格1.22 元。上市後,按照2007年5月10日盤中價格6.26元計算,市值最高達到2822億元,四家外資公司淨賺2419億元人民幣,不到一年時間投資收益 6.6倍。

  3.興業銀行:2006年,香港恆生銀行、新加坡新政泰達和國際金融公司共出資27億,以每股2.7元的價格購入興業銀行10億股,上市後,股價達到 37元多,三家外資公司淨賺370億。根據2007年2月12日《參考消息》報道,以後每年都有300%以上回報。該銀行上市募集資金共159.95億,等於全部送給了三家外資公司。該銀行國內發行價格每股15.98(元),吸引的網上網下申購資金高達11610億。

  4.深圳發展銀行:美國新橋投資集團以每股3.5元購買深圳發展銀行3.48億股,目前股價已達35.8元,投資增殖10倍,按照深發展20億多股計算,新橋用12.18億獲得了700多億。根據新橋目前的做法,很快將達到1000億元。而新橋集團本身就是莊家,根本不是銀行,如何能改善我國銀行治理結構?況且整個銀行都被美國人拿走了,即便改善對我國又有什麼意義?

  5.華夏銀行:德意志銀行和薩爾•奧彭海姆銀行聯合組成的財團將出資26億元人民幣,購入華夏銀行約5.872億股份,佔華夏銀行總股數的14%。每股價格4.5元,現在近14元,淨賺56億多人民幣。目前已被德國銀行控股,500億落入對方手中。目前德國人對華夏已形成了聯合控股,該銀行名義上還是中國(的)銀行,實際已成爲外資控股銀行。

  6.中國交通銀行:匯豐銀行(匯豐)持股交行19.9%的股權,出資144.61億元購買91.15億股,每股爲1.86元。交行2006年5月在香港上市,現在市價超過10港元,淨賺近800多億,07年國內A股發行上市又賺取500多億,合計將近1400億,10倍回報。

  7.中國建設銀行:上市前,美國銀行和淡馬錫公司分別斥資25億美元和14.6億美元購買建行9%和5.1%的股權,每股定價0.94元港幣。發行價格2.35元港幣,最高市價5.35元港幣。按照目前建行共有2247億股計算,2家淨賺1300多億港幣。

  8.浦東發展銀行:花旗集團出資6700萬美元收購浦發行4.62%的股份,超過1.8億股,每股約2.96元,並且協議規定日後花旗集團有權收購19.9%的股份,目前浦發行股價超過38元,花旗淨賺62億元。目前花旗尚未行權,一旦行權將賺取62億的數倍。

  9.民生銀行:2004年,淡馬錫控股旗下的亞洲金融公司以1.1(約8億人民幣)億美元的價格收購民生銀行2.36億股股份,佔民生銀行總股份的4.55%,約3.72元,目前該股已達12元多,加上兩年送配,市值已達50億元,淨賺約40億。

  (上述交易低價轉讓外資淨賺約9200多億,加上廣發行,損失超過1萬億人民幣,其中絕大部分是2006年一年轉讓的損失,再加上已經全部完成合資的等待上市的幾十家地方銀行,未來損失將越來越驚人)

  10.廣東發展銀行:2006年美國花旗銀行以聯合收購的名義,自己出資不過60億,就控制了擁有3558億元總資產、27家分行、502家網點,與世界83個國家和地區917家銀行具有代理行關係,連續多年位列全球銀行500強的廣東發展銀行。並且中國移動、國家電網和中國信託還各搭進去60億,共 180億。把銀行白白送人還要再搭進去180億,已經完全超越了市場交換的範疇。

  11.渤海銀行及地方銀行:另外,2005年掛牌成立的我國第一家股份制銀行——渤海銀行宣佈,渣打銀行以1.23億美元購入即將成立的渤海銀行 19.9%的股份,成爲其第二大股東。除了參股渤海銀行之外,渣打銀行參股光大銀行有望在今年年底前完成。目前,外資銀行在華進入了加速發展期,中國全部銀行無一例外地已被18家外資銀行參股或控制。

  12.中國平安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平安是中國第一家股份制保險公司,也是第一家引進外資的保險公司,匯豐集團是平安最大外資股東,匯豐是2002年投資6億美元,50億人民幣投資平安;平安集團04年6月24日在香港成功上市,發行價11.88港元,目前已上升到40元港幣。今年2月又募集A股資金 388億。截至2006年6月30日,集團總資產爲人民幣3,587.18億元,權益總額爲人民幣381.04億元。目前,公司市值近2000億港幣,A 股5500億人民幣。

  13.新華人壽:新華人壽即將上市,現在蘇黎世保險持有新華人壽22800萬股,每股5.25元,持股比例爲19%,已成爲新華人壽的最大單一股東。但實際上,目前新華人壽的實際控制者是東方集團,由於東方實業和東方集團分別持有新華人壽5%和8.02%的股權,再加上東方集團持有新華人壽其他股東的股權,東方集團直接或間接持有新華人壽的股權肯定超過20%。(據說,蘇黎世通過中國公司暗中控股已超過56%,投資34億,一旦上市,市值至少600 億)

  這是我爲寫《中國銀行已成爲外資超級提款機》專門調查統計的資料,當時在統計過程中忍不住直流淚,我們並沒有發生戰爭,更沒有戰敗要進行賠款,可是上述損失如同戰敗賠款那樣讓國人痛心。上述廉價賣給外資的銀行股,無一不是遠遠低於市場價格,最低的如興業銀行甚至不到市場價格的十分之一。僅中國工商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和中國交通銀行四家損失就超過7500億元,僅2006年一年銀行股賤賣損失就超過6千億元,整個銀行金融領域能統計到的損失就超過萬億。可能大家感覺這些數字很枯燥,我們對比一下大家就會感覺到這些數字的含義了,根據國務院醫改調查小組組長葛延風講,解決全國的醫療問題每年 6800個億就夠了,可是僅僅幾家銀行就把全國的醫療費用送給了外資”。

  我只想給張宏良教授的數字補充一點;送給外資的銀行財產至少爲一萬億元人民幣,佔2006年中國GDP的將近5%(2006年中國的GDP將近22萬億元人民幣),而中國的全部醫療保健開支也不過佔中國GDP的6%。這也就是說,按張宏良計算的數字,中國光2006年一年由於“銀行產權改革”而損失給外國人的財產,就差不多夠讓全體中國人民免費享受一年的醫療保健了。

  最近正在討論中國政府今後的醫療保健政策。主張“中國醫療保健事業完全市場化”的人反對實行全民醫療保健制度,他們所提的理由中最能打動中國政府的就是,實行全民醫療保健制度會導致政府的支出太高。可就是這些一提到居民福利就怕政府開支太高的“改革派”,在向外國資本家奉送中國的國有財產時卻從來就不怕中國政府有什麼損失。他們怎麼就不能算算中國的“銀行改革”和“國有企業改革”造成了多少國有資產損失,這些損失的資金又可以爲多少中國居民提供免費的醫療保健服務?

  爲這樣的“銀行改革”辯護的人會說,張宏良那樣的算法根據的僅僅是銀行股票一時的市場價格,而股票的市場價格是每天都在變化的,因此根據一時的股票市場價格計算的出售股權損失是不可靠的。對這種辯護的最好反駁,是對比被出售的股權的售價與它代表的對利潤的要求權。經濟學和金融學的常識是,決定股票價格的基本因素是股票對應的未來利潤分紅的資本化,其計算方法是:這種由基本因素決定的股票價格,大體等於該股票的利潤分紅除以無風險資產的利息率。而就是按照這樣的基本因素計算,張宏良所提到的那些向外資“出售”國有股權的行爲也已經將大量中國人民的財富白白奉送給了外國資本。

  根據上邊援引的張宏良所蒐集到的數據和1美元兌換8元人民幣的匯率可以計算出,在張宏良所列出的對那13箇中國國有金融機構的“出售”中,總共有11 個銀行的10-20%的股權被以約1300億元人民幣的價格“出售”給了外資大企業,其中個別銀行被“出售”給外資企業的股權份額還可能超過了20%。

  根據前些日子報道的前三季度經營情況推算,2007年中國14家上市銀行的利潤應當接近3千億元人民幣。張宏良所談到的那11家銀行,肯定佔中國這 14家上市銀行利潤的絕大部分。根據這些數據推算,如果按外資佔股10%的比例算,外資從中國各上市銀行每年的3千億元利潤中可分得利潤3百億元,與外資購買這些股權的售價1300億元相比,利潤率約爲23%,按照5%的正常利息率計算,這300億元紅利所對應的按基本因素計算的股價應爲6千億元;而如果按外資佔股20%的比例算,外資從中國各上市銀行每年的3千億元利潤中可分得利潤6百億元,與外資購買這些股權的售價1300億元相比,利潤率約爲 46%,按照5%的正常利息率計算,這6百億元紅利所對應的按基本因素計算的股價應爲1萬2千億元人民幣!

  這樣簡單的計算就能夠說明,向外資出售中國原國有銀行股權的售價肯定過低,由此將中國的各大銀行的一大部分利潤無償地奉送給了外資,造成了中國人民的財產和收入的實實在在的損失。

  問題還在於,按照中國現行的公司法,外資“購買”中國的銀行股權的資金只能算作被它們“收購”的銀行的財產。如果真是那樣運作,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由向外資“出售”銀行中就得不到任何財務上的好處,向外資“出售”銀行連中國政府的財政收入都沒有增加!

  如果中國的這些銀行真在資金的運營上面臨着什麼國內無法解決的困難,那麼向外資出售一部分股權可能也是一種無可奈何之舉。可是中國經濟和中國金融的實際情況卻恰恰與此相反。

  就國內目前的情況來說,中國的銀行現在流動性過剩、資產過剩,銀行的資產和負債相對於名義GDP都過高,造成了直接的通貨膨脹壓力,並且使股票市場和房地產市場等金融市場高度不穩定,需要減少整個銀行系統的資產和負債。在這種情況下通過“吸引外資”來增加銀行系統的負債和資產,是一種典型的倒行逆施的行爲,只會增加流動性的過剩,加劇通貨膨脹和金融資產價格不穩定的壓力。

  就中國目前的對外經濟關係來說,中國的外匯儲備已經過多,造成了使中國的整個銀行系統流動性過剩的巨大壓力。在這種情況下將國有銀行股權轉讓給外資大金融機構,就進一步增加了外匯儲備,加劇了流動性過剩、通貨膨脹壓力增大的宏觀經濟困難,從這方面看也是一種典型的倒行逆施。

  還有一個爲向外資企業“出售”國有銀行股權辯護的理由:中國的各大國有銀行“資本金不足,需要補充資本金”。其實在中國目前的金融格局下,向原國有銀行補充資本金的辦法很簡單:要各銀行購買財政部發行的公債,再由政府將財政部發行公債所獲資金作爲國有資本金注入各大銀行作爲政府控制的股本。這樣就可以在不增加中國銀行系統的流動性的前提下使中國的所有銀行都具有足夠的資本金。

  總之一句話,在21初的經濟環境下,對中國的銀行業和整個經濟來說,我們根本就不需要外資“購買”中國的銀行股權的那些資金;不僅如此,將國有銀行股權轉讓給外資大金融機構,還會進一步增加中國本來已經過多的外匯儲備,加劇流動性過剩、通貨膨脹壓力增大的宏觀經濟困難,是一種典型的倒行逆施的行爲。

  操控了這場“銀行改革”的人其實也清楚這些宏觀經濟和金融方面的情況,他們在金融系統內部散佈的爲這場“改革”辯護的最主要理由是,這樣“引進外國戰略投資者”“就是爲了換得一個好機制”。

  這種“引進外資持股可以換得好機制”的說法,更是地地道道的欺騙。這些搞“銀行改革”的人所說的所謂“好機制”,是一種保證銀行貸款質量、將壞賬壓到最低的機制,這樣的機制不可能靠讓外資持股來獲得,已經被事實所證明。最近美國次級貸款危機爆發,導致美國銀行業和金融業的許多黑幕曝光。權威方面的檢控揭示,美國的銀行和金融機構都發放了許多必然造成壞賬的“異常貸款”,並且將這些“異常貸款”通過許多金融衍生產品的銷售轉嫁給了銀行外的投資者;美國花旗銀行更已經由於次級貸款所造成的虧損而更換了其CEO。這樣的美國銀行連自己的壞賬都控制不住,自己都製造了那麼多的壞賬,它們持股中國的銀行又怎麼可能使中國的銀行不發生壞賬?讓自己的機制都不好的美國銀行通過持有中國的銀行股權來給中國的銀行造成一個好機制,豈不是天大的笑話?

  既然沒有任何站得住的理由,爲什麼某些人還這樣執着地要將中國的銀行股權奉送給外資?越是理性的人越不可能有別的解釋,而只能求助於愛國者們氣憤之餘所喜歡使用的詞語——“賣國”:將中國的銀行股權奉送給外資,就是爲了要賣國!其實,更理智的說法應當是:這樣將中國的銀行股權奉送給外資,連“賣國”的資格都夠不上了,只能叫“叛國”。“賣國”者是在作買賣,作買賣就要講價錢。賣國也得講個價錢,象這樣連個價錢都不講,10元錢的東西以1元錢“賣”出去,那就連賣國的資格都不夠,只能叫做叛國。

  對那些在網絡上聲討“愛國賊”的漢奸們來說,“賣國”、“叛國”都是一份光榮,當然不會是什麼可怕的罪名。不過,對於能夠參與上述銀行改革政策的制定和執行的絕大多數人來說,“賣國”和“叛國”大概都還是一個主觀上不能接受的罪名。我在這裏當然需要交代政策:在中國政府這樣的等級式組織中,任何執行政策的人都是無罪的,他們執行的是別人下令要他們實行的“銀行改革”政策,當然不需要承擔“賣國”和“叛國”這樣的罪名。就是那些提出和下令別人執行這樣的政策的人,有一些也是由於認識上有錯誤,從而至少沒有主觀上故意要“賣國”和“叛國”。由於沒有主觀故意,這後一種人也不能算是有叛國罪,而只能說,他們非主觀故意的行爲,起了一種叛國的作用。

  在這個問題上最重要的是要查清,是什麼人出於什麼動機而要實行這樣一種叛國的政策,非要進行這樣的“外資導向式的銀行改革”。不管始作俑者爲誰,看來他們的動機都可以用高尚全身邊的高參楊啓先的一句話來概括。有人私下告訴我,那位以“堅持改革不動搖”的旗手自居的前高官高尚全身邊有一位同樣作過官的高參楊啓先,此公曾經爲這些“改革家”們謀劃了極其高明的“戰略部署”:要想“改革”國有企業,先要“改革”國有銀行;將國有銀行都“改革”掉之後,國有企業就失去了生存下去的依靠,就沒法再不被“改革”掉。

  據我所知,高尚全和他的同道楊啓先口中的“國有企業改革”,就是通過私有化來消滅國有企業。楊啓先的這一番出謀劃策,再清楚不過地說明,“改革家”們要將中國的銀行股權奉送給外資,實行那種“外資導向式的銀行改革”,就是爲了實現楊啓先所指明的那種“戰略部署”:要“改革”即通過私有化來消滅國有企業,先要“改革”即通過私有化來消滅國有銀行。

  根據我的記憶,高尚全的這位高參楊啓先曾經在某個公開場合表態,堅決支持由國有企業領導或所謂的“民營企業家”這極少數人將國有企業資產據爲己有的私有化改革。他爲這樣的少數人掠奪國有財產辯護的理由是,這些財產“反正沒有給外國人”。從他當時的這種說法看,似乎楊啓先這樣的人起碼還有一點愛國主義,還不想將中國人的財產送給外國人。可是今天,在楊啓先的“高招”指使下進行的銀行改革卻表明,爲了打贏“國有企業改革的攻堅戰”,將他們的國有企業私有化改革進行到底,他們已經不惜將中國人民的財產、中國的銀行股權送給外資和外國人,不惜走上叛國的道路。

  總結這場將中國的銀行股權“賣”給外資的“外資導向式的銀行改革”,我們只需要用、也只能用一句話:這是那些鐵了心堅持實行徹底的私有化的人爲達到這一目的而作出的叛國行爲。堅持並推動這樣的“銀行改革”的那少數幾個人,頑固並執着地堅持他們的私有化理念,爲此不惜將中國的銀行股權奉送給外資,走上叛國的道路。

  看來在今日之中國,是否反對私有化的理念已經不僅關係到是否維護社會的公平和正義,而且關係到是否愛國、是否容忍叛國行爲。那些堅持私有化理念不回頭的人,最後可能會不惜叛國。其實指導他們的行爲的準則已經很簡單,那就是:“堅持私有化,直到叛國”。
      外資控股金融機構的兩種模式:買辦和漢奸
  我們並不反對開放,關鍵是開放的目的是什麼?開放的目的應該是增強我國經濟實力,而不是要把財富送給外國人,中國的銀行是中國人民艱苦奮鬥發展起來的,即便賣給外國人,也應該按照市場價格,至少應該和中國投資者價格相同,像興業銀行國內發行價15.98元,大家都搶破頭,競購資金超過一萬億元,沒有任何道理把市價37元多的股票以2.7元的低價賣給外資。特別是廣東發展銀行,不僅以區區60億價格賣給美國花旗銀行,並且還搭進去180億現金的“嫁妝錢” (由中國移動、中國信託、更加電網各掏60億幫助花旗收購),這已經不是買賣了,白送還搭錢,真的如同歌裏唱的那樣“帶上你的妹妹,拉上你的嫁妝,趕着大車來”。幾千上萬億啊,我們去年全國工資總額才兩萬多億元,去年全年gdp增長部分也就是2萬億啊,可僅賤買銀行股一年就被外資拿走上萬億,老百姓又怎麼能不看病難上學難住房難!
  有人說,銀行股賤買是爲了引進戰略投資者,改善銀行法人治理結構,這個理由聽上去好像有道理,仔細一看就荒唐了,其一,無論控股深發展銀行的美國新橋集團,還是參股中國工商銀行的美國高盛公司,它們本身都不是商業銀行,它們本身就是投資公司就是炒做的莊家,如何能改善中國商業銀行的法人治理結構?其二,像深發展銀行,廣東發展銀行已經落入外資手中,成爲了外資銀行,即便是能夠改善法人治理結構,也是“爲他人做嫁衣裳”,與我國已經沒有了任何關係。你整個銀行都被人拿走了,改善不改善結構和我們還有什麼關係,如同你媳婦都被人領走了,衣服漂亮不漂亮還有什麼關係!特別是是廣東發展銀行的買賣方式,最讓國人難以接受。我們國家爲了維護國家金融安全專門規定,外資單獨參股中國銀行不能超過20%,聯合參股中國銀行不能超過50%,這本來是保護我們利益的一個法規,結果反而害了我們,爲了繞過這個法律,美國花旗以聯合收購的名義,聯合中國移動、國家電網和中國信託各掏60億收購廣州發展銀行,並且收購協議明文規定,中國移動、國家電網、中國信託只是“陪太子讀書”,不得參與任何經營活動,包括人事權在內的銀行全部經營管理權,統統交給美國花旗銀行。就這樣,把中國老百姓辛辛苦苦創辦的一個大銀行送給了美國人。
  
  我到現在也想不明白爲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情,按說中國官員的政治風險意識是最敏感的了,白送外資一個銀行還搭上180億現金,別說老百姓知道了會罵娘,即使落到政敵手裏也是一個擺脫不掉的把柄,應該是沒人幹這種事情的,誰願意爲外資白白搭上自己的政治生命呢?可偏偏花旗銀行就創造了這樣一個奇蹟,我們不知道花旗銀行是怎麼買走廣東發展銀行的,但是我們卻知道花旗銀行在中國第一筆業務是怎麼來的,就是送給當時中國洋務運動的總設計師、北洋大臣李鴻章一百萬白銀,大家去看一下花旗銀行在華發展史就知道了,網上有這本書。花旗銀行在中國第一筆業務就是依靠行賄李鴻章得來的,李鴻章是晚清中國洋務派的領袖,是當之無愧的當時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
  另外一個讓國人痛心的外資購併模式,就是外資暗中控股新華人壽保險公司。雖然我們不能確定花旗銀行收購廣東發展銀行是不是買辦模式,但是我們能夠確定瑞士蘇黎士公司暗中控股新華人壽是典型的漢奸模式。瑞士蘇黎世保險公司爲了繞過持股不能超過20%的中國法律限制,在公開持股20%的基礎上,暗中再以中資機構的名義分別參股新華人壽,持股總數已超過54%,新華人壽實際上已經成爲外資公司。在和抗戰時期的漢奸模式完全相同:幾十萬日軍控制着二百萬僞軍,二百萬僞軍控制着一千萬漢奸,一千萬漢奸控制着萬萬中國人。現在從中央到地方的全部銀行都已經完成了所謂引進戰略投資者(外資)的任務,也就是說外資已經進入了中國所有銀行,蘇黎世公司可以這樣幹,其它外資公司同樣可以這樣幹,特別是對於那些美國巨型金融機構來講,幹這些事情更是輕車熟路,如此一來,到底有多少銀行實際上已經落入外資手中,是一個無法統計的數字,也是一個十分要命的數字。丟掉銀行和丟掉其它產業不一樣,其它產業丟掉一個公司,只是損失一塊財富,而丟掉銀行,則是丟掉一條財富管道,財富會順着這條管道疾速流走。如果不能把住銀行這條財富管道,別說我們已經經過了幾十年經濟高速增長還沒有富不起來,就是再經歷幾十年經濟高速增長仍然富不起來,爲什麼?財富都順着管道流走了。
   最後一場華山論劍:崛起或毀滅
  如果說外資廉價參股中國銀行是摘桃子,那麼廉價控股中國銀行就是砍樹,並且是連根刨走。外資摘桃子砍樹引發了中國改革以來的第三次爭論:姓中姓外的爭論。中國改革以來左派右派共有三次大規模華山論劍,第一次是姓資姓社的爭論,第二次是姓公姓私的爭論,目前是第三次。三次華山論劍左派輸掉二場,目前是這第三場也是最後一場,如果說左派輸掉第一場是中華民族災難的開始,那麼如果再輸掉這第三場,則有可能是中華民族的徹底終結,所謂終結是指中華民族將可能在未來的大危機大動盪中分崩離析,解體爲許多個破碎的政治實體。
  
  這絕非危言聳聽,目前外資對中國產業和金融的掃蕩,就其對中華民族的威脅來將,完全是瓜分中國的第二次鴉片戰爭,只是第一次是領土瓜分,這第二次是經濟瓜分;第一次是用鴉片摧毀了我們民族的精神,把中國人變成了一盤散沙,這第二次是用非毛化的唯利是圖摧毀了我們民族的精神,把中國人再次變成了一盤散沙,並且培育精英集團誤導中國改革,用兩極分化的鴻溝把中國撕裂爲許多碎片,中華民族的確到了最危險的時候。
  
  目前右派買辦的言論甚囂塵上,認爲外資來到中國就變成了中國企業,和國有企業民營企業一樣,都是中國的企業,對國家對民族只有好處沒有危害,並且認爲在全球化的今天,繼續講什麼內外企業已經沒有了任何意義。這種買辦理論表面好像很有邏輯,仔細一想就會發現十分荒唐,如果說目前整個世界國民收入的分配也全球化了,不分彼此地融爲一體了,我也贊同這個觀點,可關鍵是目前世界國民收入的分配仍然是以國家爲單位,雖然正在形成生產全球化貿易全球化,但是分配卻沒有全球化,仍然是誰的就歸誰,美國就是美國的,中國就是中國的,彼此誰都不肯化給對方一分一釐,問題的核心就在這裏。所以對外資既不能妖魔化,也不能神聖化,它既不是魔鬼也不是不是雷鋒,他是來中國賺錢的,並且賺了錢要帶走,既然是要賺錢帶走,我們的產業、我們的銀行如果都被外資控制了,那就意味着我們的財富會越來越大規模流向國外,我們犧牲資源付出勞動創造的財富就都流進了外資所在國,我們起早貪黑辛辛苦苦地上班下班就白乾了,那我們引進外資發展經濟還有什麼意義?
  
  中國經歷了2個29年,前一個29年,在座40歲以上的同志應該都知道,我們勒緊褲腰帶寧可20年不漲工資地拼命積累;後一個29年,我們從資源到百姓都付出了巨大代價,拼命追求經濟高增長;好不容易熬到今天開花結果了,財富泉涌般冒出來了,外資遮天蔽日的巨大黑手又伸進來了,要把共和國58年的奮鬥成果一把抓走。過去私有化有句順口溜,叫做“辛辛苦苦幾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如果外資控制不住,那就不是“一夜回到解放前”了,弄不好會一夜回到1840 年。所以這第三次華山論劍無論如何不能再輸了,中國已經到了不能再輸也輸不起的地步了,中華民族的幾次大崛起都是在大危機中實現的,目前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大的危機,肯定也將成爲中華民族最強大崛起和最偉大復興的歷史機會。如何化解目前危機實現崛起?這是一篇需要大家共同探討的大文章,在此我只說8 個字:危機在官,崛起在民。我們之所以看中六中全會以來的中央政治路線,也就在於這條政治路線反映了一個“民”字,“發展爲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人民共享發展成果”。
    財富雙通道:外資日夜向外抽,內資暗中向外搬
    前面談到蜂擁而入的外資公司如同千萬條插入中國大陸的財富吸管,日夜不停地瘋狂抽取着巨量財富,江河湖泊抽乾了,森林草原抽光了,把原本一個山清水秀的綠色中國抽成了一個黃沙彌漫的污染中國,僅僅幾家外資公司就從中國銀行抽走了上萬億財富,全國工資的一半,GDP增長的一半,就這麼抽走了,中國大地上有多少個外資企業在24小時不停地吸啊。大家看一下世界經濟發展史就會發現,現代任何一個國家像中國這樣經歷二十幾年高速增長,老百姓都會富裕起來,至少不會上不起學、看不起病、買不起房。中國之所以出現新的“三座大山”,除了國內兩極分化因素之外,主要原因就是財富大量流失,一方面是外企外貿在向外抽,另一方面是我們國人自己向外搬。過去我們總以爲財富外流只是流向發達國家,最近才發現還有人在把中國經濟大塊大塊地往非洲搬,真是太可怕了。
    這個可怕發現是由杭蕭鋼構案件引起的,杭蕭鋼構是一家上市公司,從註冊股本只有100元的中基公司獲得了344億的鉅額訂單,股價出現30多個漲停板,一時間震驚天下,我在《挑戰中央政府的漲停板》中分析了此事,惹來了個別人的批評辱罵,這些批評辱罵的主要根據,就是聲稱杭蕭鋼構344億的鉅額訂單是真實的,這引起了我的注意,便在網上搜尋到如《第一財經日報》等多家媒體對中基公司的採訪報道,結果使我大吃一驚,震驚恐懼的渾身發抖,不僅我會發抖,估計恐怕慈溪太后蔣介石復活都會嚇的發抖,杭蕭鋼構344億的訂單不僅是真的,並且還只是中基公司在安哥拉龐大工程的微不足道的一個零頭,包括中鐵二局,北京,四川,河南,陝西,貴州等幾乎小半個中國的建築公司,都被這個註冊股本只有100元的中基公司以“發包”的形式弄到了安哥拉,所包攬的工程包括安哥拉22個城市的安居工程,23個機場的建設以及更多的鐵路公路建設,投資規模之大簡直就是第二個馬歇爾計劃,以至驚動了最近召開的八國峯會,這次八國峯會會後宣言中有句話:“希望各國要提高對非洲投資的透明度,遵守國際規則”,據《參考消息》報道,就是指的中國。
  這個問題可怕在哪裏?其一,如此浩大的國家投資工程,大到在經濟上完全可以再造一個安哥拉,爲什麼會註冊在一個股本只有100港幣的香港公司名下,註冊在一個叫徐鬆華的香港人名下?一些批評我不瞭解情況的人在我的博客留言說,在中基公司名下展開的這場浩大工程,是中國政府援助非洲的國家項目,指責我孤陋寡聞,並以此認爲杭蕭鋼構30多個漲停板完全是正常的。既然是中國政府的援非工程,完全可以公開進行,安格拉既不是恐怖主義基地,也不是像伊朗那樣受到國際制裁,根本沒有必要偷偷摸摸進行,況且援助對安哥拉是一件好事情,完全可以讓安哥拉人民記住並且感謝中國人民的無私援助和偉大友誼,現在卻把這樣一個浩大的援助工程,賬記在了一個叫徐鬆華的香港人頭上,以後安哥拉人民住着中國人民援助的房子,用着中國人民援助的機場,鐵路及公路等設施,卻不知道這是中國人民的援助,只感謝一個叫中基公司的香港私人公司,你說中國人民冤枉不冤枉?
    其二,還有人在我的博客留言說,這是中國政府的工程換石油項目,是某某某部的產業,不宜公開。暫且不說工程換石油是否需要保密和能否做到保密,退一萬步來說,既然是保密工程就不應該找上市公司來做,對上市公司的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信息公開,現在30多個漲停板鬧得整個市場都沸沸揚揚,豈不是公開泄密?當今中國又是誰敢公開用國家機密做題材大肆炒作非法牟利?用公開國家機密的方式換取暴利,無論在任何國家都已經構成叛國罪,如果對叛國罪都聽之任之,國家安全何在,百姓安全何存!
    其三,如果真如批評者說的是國家項目,如此浩大的項目掛在一個香港人名下,最終形成的產權歸誰所有?至少不會屬於國家,這是十分肯定的,記得《第一財經日報》詢問安哥拉財政部長,目前在建項目財產歸屬時,安哥拉財政部長回答很明確:是中基公司,當被問到中基公司幕後人時,安哥拉財政部長同樣回答很明確:我不能說,我只能告訴你中基公司背景很深。中基公司背景深淺這個老百姓沒有任何興趣,這個老百姓關心的是這個註冊股本只有100元港幣的公司在安哥拉投資的幾百億美元是哪裏來的?現在整個媒體都說是國家的,既然是國家的,最終擁有安哥拉這些財產的是誰?畢竟幾百億美元不是小數,中國老百姓爲買套房子能愁白了頭,中國老百姓自己的安居工程還沒有解決,要解決安哥拉人民的安居工程也要有個公開的說法,中國人民又不是現在纔開始援助非洲,中國人民對援助非洲從來就是滿腔熱情,但是錢要花在明處,親兄弟明算賬,不能糊里糊塗把國家投資變成個人財產。
    其四,杭蕭鋼構是上市公司,上市的信息管理本身就是財富分配,這和實體經濟不同,實體經濟中的信息只是獲得財富的其中一個條件,而在虛擬經濟中在證券市場上,信息直接就是財富。所以在證券市場上,非法獲取信息和向公衆隱瞞信息,就是直接剝奪公衆財富,如果法律不能把其剝奪公衆的財富歸還公衆,法律就是剝奪公衆財富的幫兇。在杭蕭鋼構案件中,由於中基公司的公開信息只是一個普通香港人所有的註冊股本100元的小到不能再小的公司,其背後的國家背景和投資幾百億美元,只有杭蕭鋼構高管人員和少數莊家知道,所以大家眼睜睜看着杭蕭鋼構股票從2元多一路漲停板地漲到30多元卻莫名其妙,僅杭蕭鋼構大股東一個人就獲利28億,其它莊家獲利至少不會低於這個數字,顯然這28億以及還有許多個28億,是對公衆投資者剝奪的結果,即使不能歸還公衆也應該沒收進入國庫,或者將其摘牌處理,使非法獲利因無法變現而消失,可是最後的處理結果卻是對包括公司在內的所有當事人罰款40萬了事,而公司市值卻因這次非法行爲增殖 70多億!70億比40萬,這就是中國證券市場上的違法收益風險比較!並且這40萬還是在承認70億非法所得基礎上的輕微扣除,並不是像其它國家那樣是在沒收非法所得之後的罰款。這就是中國證券監管的問題所在!爲什麼中國在經濟持續高速增長過程中,會出現股價連跌多年大熊市的反常現象?就是這類肆意欺詐的結果。
    爲了掩飾這種經濟高速增長股價不斷下跌的尷尬,居然發明了一套具有中國特色的股價指數計算方法,讓股價指數脫離股票價格單獨上漲,形成了證券發展史上最荒唐的股市奇觀:股價指數與股票價格相背離,指數上漲股票下跌,超過了吉尼斯大全中最荒謬的世界紀錄。本來股價指數是股票價格變化的平均數,股價指數是股票價格漲跌的反映,二者變化方向應該是一致的,可是我們硬是通過具有中國特色的計算方法,發明出來一個和股價運行完全相反的股價指數,無論你股票價格怎麼跌,指數都是上漲的,你說中國人有多聰明!爲什麼中國幾十年來發明創造等於零?智慧都用到這些地方來了,都用到這些負發明負創新上來了。
    本來大家以爲杭蕭鋼構充其量不過是內外勾結,欺詐中國股民的一般違軌事件,這種事情太多了,杭蕭鋼構的幾十個億不過是一碟小菜,去年開始,從股市套現的的“大小非”資金每年就高達萬億,這類合法欺詐的獲利資金超過十數萬億,對股民的剝奪遠遠超過非法投機,杭蕭鋼構的區區幾十億實在是小巫見大巫,根本算不了什麼,可是沒有想到的是竟然中間又冒出一個建造安哥拉的浩大投資工程,數千億人民幣的投資居然全部歸於香港一個普通小老闆的個人名下,顯然,這個小老闆又是一個前臺頂名的傀儡,想起來真是太可怕了,自己搶,勾結外人搶,現在又向外搬,並且重點開始向非洲搬,爲什麼要向非洲搬?估計是因爲非洲落後,有錢就能做莊園主,不像美國歐洲那樣,錢再多也只能做個默默無聞的守法百姓。
        比財產流失更可怕的是對中國產業和銀行的控制
    剛纔談到的我國金融風險還主要是將銀行資產流失,其實比資產流失更可怕的是外資金融機構對中國產業和銀行的控制,要控制一個國家的經濟,實現對一個國家經濟的殖民化改造,主要有兩條途徑,就是控制這個國家的產業和銀行,明確外資金融機構正在有條不紊地沿着這兩條途徑實現對中國經濟的殖民化改造。
    首先是產業控制,今天外資收購控股中國產業可怕在什麼地方?可怕就可怕在目前正在收購控股中國產業的外資公司,很少有像美國卡特彼勒公司那樣的產業集團,越來越多的都是一些混合型金融集團,如美國花旗銀行、美林證券、高盛、摩根斯坦利等,這是世界發展史上極其罕見的一種現象,一國產業不是被外國產業資本控制,而是被金融集團控制。這些金融集團都是一些橫跨銀行證券兩大領域、滲透所有產業之中、通過企業購併和衍生品業務實現資本增殖的金融巨無霸,已經完全不同於原有的銀行和證券公司了,雖然它們名稱還是銀行或證券公司,但是原有的銀行和證券業務都雙雙降到了10%以下,從業務內容上已經很難確定這些金融巨無霸屬於什麼了,你說它是銀行,它銀行業務很少,你說它是證券公司,它證券業務同樣很少,業務都哪兒去了?都滲透到各個產業中去了,可怕的地方就在這裏,銀行對企業不再是以往那種通過存貸款的外在控制,而形成了一種內在控制,如果僅僅是存貸款的外在控制,企業仍然是我們的企業,產業仍然是我們的產業,而現在這種內在控制則會使我們徹底喪失企業和產業。

    金融集團掃蕩中國產業的另一個可怕地方,就是由於它本身不是產業集團,不會給中國帶來任何先進技術,它們控制中國產業買賣中國企業,如同我們買賣股票一樣,完全是在炒中國資產升值,一旦達到升值目的,它們就會立刻脫手,把中國產業摔的粉碎。由於這些公司中每一家的自有資本至少都超過千億美元,那是任何國家的產業資本都無法抵擋抗衡的,掃蕩中國產業如同巨型航空母艦掃蕩小小扁舟,目前中國28個產業已經被這些金融巨無霸控制了21個,很快就會控制全部。現在看來,所謂“市場換技術”完全是買辦漢奸精英集團爲外資掃蕩中國所做的輿論欺詐,誤導了中國決策,矇騙了13億中國人民,而最終悲慘買單的卻是 13億中國人民。

    並且從目前情況看,許多外資公司收購控制中國裝備產業,如美國高盛公司收購雙匯、美國凱雷集團收購徐工,並非是完全的商業動機,其中有着極爲深刻的戰略目的,就拿凱雷集團收購徐工來說,凱雷集團不僅僅是與裝備工業毫無關係的一家投資公司,甚至它並不單純是投資公司,而有着深刻的政治背景,像美國前總統、美國前國防部長、美國前國務卿、白宮預算主任、美國前證券交易委員會主席,英國前首相梅傑、菲律賓前總統拉莫斯等著名政治家都是它的成員,號稱“總統俱樂部”,簡直就是一個十足的政治集團,並且是一個燃燒着反華反共的高度理想主義烈火的政治集團,他們下手收購中國的裝備工業,肯定不僅僅是單純的商業行爲,要知道,今天的美國人和毛澤東時代的中國人一樣,都是把國家戰略利益放在第一位的,都是公司利益和個人利益服從國家利益的。美國的幸運,在於它有一個維護國家利益的精英集團;中國的不幸,同樣在於有一個出賣國家利益的精英集團。
    其次是銀行控制,剛纔講到現代金融巨無霸,如同一隻碩大無朋的財富章魚,觸角伸入各個產業內部,和各個產業融爲一體,形成整個社會經濟的是唯一龍頭。這種狀況決定了一旦控制了銀行,就控制了國家整個經濟,就能夠在經濟上完全形成一個國中之國,就能夠人爲地把這個國家的經濟和政治成功剝離開來,使這個國家無論在政治上主權多麼獨立,在經濟上都只能成爲名副其實的真正殖民地。從去年12月11號我們提前一年開放金融市場時,控制中國銀行的過程就開始了,有人會認爲控制中國銀行是不可能的,其實我們簡單計算一下大家就會看到這不僅是可能的,甚至是正在逼近的現實,目前我們全國金融資產是60萬億,其中銀行資產是44萬億,按照巴塞爾協議8%的規定(我國一般5%就可以控制),有3萬5千億的資本金就可以控制這44萬億銀行資產,而控制着3萬5千億資本即便按照最高控股率51%(由於股權的日益分散,實際控股率很低),也不過是1萬8千億人民幣,摺合美元也就是2千多億,也就是說用2千多億美元就可以控制中國銀行,進而控制整個中國經濟。2千多億美元是個什麼概念?前面提到的美國花旗、高盛、美林、摩根斯坦利任何一家公司的自有資本都超過2千億,也就是說莫說是現在這些金融巨無霸都已經進來了,即使是進來一家,在財力上就能控制整個中國銀行業,進而控制中國經濟。
    我們看到了這一點,美國也看到了這一點,所以中美經濟戰略對話美國的重點就是逼迫中國放鬆對外資控股中國銀行的限制,壓迫人民幣升值只是幌子,逼迫中國放棄對外資進入中國銀行的限制,纔是美國的主要目的。中國能不能挺住讓人十分擔心,因爲中國的精英集團太強大了,他們完全有能力幫助美國或者消除或者繞過中國限制,逐步控股中國銀行,這個結局已很難避免了。現在只不過進來幾家外資金融機構,只不過控股了我們幾家銀行,我們的宏觀調控就失去了作用,以後的情況就可想而知了,爲什麼說外資金融機構廢掉宏觀調控?道理很簡單,你的金融緊縮和外匯管制等政策,對像花旗、摩根、高盛、美林這樣的金融集團來講,根本就沒有任何作用,他們對付和化解金融管制的能力十分高絕,如貨幣互換這類專門對付金融管制的衍生品業務是他們的拿手好戲和獨門絕技,金融監管對他們完全是狗咬刺蝟無從下口,就以貨幣互換爲例,由於貨幣互換並不改變所有權,不會形成新的債權債務,在賬面上反映不出來,所以稱爲表外業務,巨量貨幣的流進流出在報表上根本看不見,你怎麼監控?根本無法監控!美英國家等創造衍生金融工具的老祖宗對此都無可奈何,我們更是沒有辦法能管住它。怎麼辦?就是暫且先不讓它進來,美國是市場經濟的世界老大,金融跨國公司覆蓋全球,現在都不允許別人控制它的金融機構,我們更沒有道理馬上開放了,可是我們不僅開放了金融市場,而且還主動提前一年開放,美國人的厲害就在這裏,趁中央忙於召開十七大的空隙,指使其收買的中國精英集團偷偷打開了中國金融大門。

    宏觀調控失敗還只是外資金融機構一種被動防禦性反映,還不是對中國的主動打擊,真正的打擊將是在中國股指期貨推出以後,在推動中國完成股市、匯市和房市三市齊飛以後,到那時外資的主動打擊纔會開始,現在房市已經超過了打擊的警戒線,進入了瘋狂上漲階段,剩下來的就是股市和匯市了,到股市匯市也進入房市這種瘋狂高價階段,今天引狼入室的金融災難就匯降臨:外資控制的巨量房屋集中拋向市場,人民幣進入高位變現期,變現後的外資再抵押借入人民幣集中拋售,股指高位巨量做空,再操縱國內外媒體制造恐慌情緒,特別是操縱國內精英集團製造政治分裂,加劇社會恐慌,導致股市匯市房市三市一齊崩盤,中國幾十年艱苦奮鬥積累起來的財富自己還沒有來得及享受,就會被席捲而去,形成人類歷史上最大的一場金融劫難。

    到那個時候我們可就真的一點辦法都沒有了,只能束手待斃。經常會有人說:沒關係,到時候我們可以關門打狗,把進入中國的外資全部扣押在國內。先不說到時候中國有沒有勇氣敢這樣做,即便敢這樣做也做不到,對於實體經濟來講,關門打狗實行國有化的辦法是有效的,但是對於虛擬經濟來講,你的門是關不住的,虛擬經濟中的資本財富全都虛擬化了,鼠標一點,全部財富就會通過網絡瞬間流走,即便你佔有了一家銀行,得到的最多也就是一座空樓,甚至連一座空樓都得不到,可以採用抵押的方式把最後這座空樓的價值也全部帶走,連一分錢都不會留下,這就是虛擬經濟的財富特點。大家一定要記住,虛擬經濟的最大特點就是財富形式改變了,財富可以脫離實體形式而流動,這意味着在未來國家之間的戰爭將主要是金融戰,通過金融戰這意味着獲取另一個國家的財富,並且是瞬間就能完成財富的掠奪。以往無論是日本人還是美國人,只能依靠飛機、火車、汽車、輪船等掠奪中國財富,今天不是了,今天可以通過金融市場通過網絡把中國財富帶走,有形的大門關不住無形的財富,無形的財富只能依靠無形的大門才能關住,這個無形大門就是自豪的民族精神和愛國的金融制度。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