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爲一個遙遠的開始

2017年的春節假期已經過去,制定的讀書計劃沒能順利完成。不過還是讀完了一本書---劉未鵬的《暗時間》,如果沒有記錯,距離上一次讀這本書已經過去一年了。一年時間,足以讓人有所改變,更何況我是仍在塑造價值觀的20歲青年。

回首過去這一年,整整一年都沒有親人相伴,好像也沒有怎麼想起家的滋味。不過,這一年後的我,現在的我,知道一個人若沒有根的滋養,若長時間沒有沐浴在故鄉的風和雨中,他一定是麻木的,全然不知自己在做什麼。

利用這一次春節回家,腦中零亂的思路得到稍稍整理。再次翻開這本暗時間,一年前的我,剛進入大學的我,是懷着怎樣誠摯的心第一次第二次讀這本書。還是記得買這本書,是因爲畢業學長的推薦。於是對待它如珍寶一般,事實上,那時的我對待一切都小心翼翼,而努力想追逐心中的夢想。而這一年我變了,總之很糟糕的一年。

這一年結束時,我還不知道自己是什麼地方出了問題。書中提到有一點,戳到了痛點。

作者從他讀過的書提出這樣一個觀點,很多時候我們只是生活在信息社會的遠古人。人類的高級認知模塊是在較近的進化年代纔出現的。在這之前,原始的情緒系統和條件反射保護着我們生活繁衍,這些模塊適合的只是遠古時期的生活,狩獵和小部落羣居的生活。可是人類的高級認知模塊,那些更加複雜的大腦皮層才能夠在近現代工業文明中發揮更大作用。一言概之,不如說是理性大腦和情緒大腦。每次我們知道還有很重要的事需要去做,可是心底卻有一個聲音說,很累了快去休息吧。每次我們明知道抽菸,喝酒和犯罪時不對的,可是仍會去做。如此種種,是自身的情緒大腦的作用,而我們的高級認知模塊並沒有發揮作用,相反,身體讓原始的情緒大腦得到了滿足。

所以過去這一年過的並不好,是自己滿足了原始情緒大腦的種種要求,所以學習生活上無一進步。一些心靈上的自省我已做過千百遍,寫這篇小記也不是爲了自省。有一句話,足矣: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正如題目,作爲一個遙遠的開始。在這個人人喜歡立Flag的時代,我也不能免俗。我要開始做什麼呢?答案:寫作文。這個作文不是抒情,也不是狀物,雖然以上兩種我最愛寫。它是寫博客。爲什麼想要一本正經開始寫博客呢?這個想法很久就有,有勇氣去付諸實踐還是因爲再次讀完《暗時間》後。

現在的我在一個非211,985學校讀着光電類專業,現在大二,學習過C和C++,做比賽學習了opnecv的小應用。想繼續深入學習,發現自己掌握的不成體系,對於編程和圖像處理方面的知識很散。自己嘗試着去歸納零散的應用,可是效果並不好。有句話,叫做: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而《暗時間》這本書正是作者劉未鵬的博客文章整理而來,自然也特意強調博客的重要性。一篇文章——<書寫是爲了更好的思考>中列出了寫的好處:
1. 書寫時對思維的備忘。人的認知負荷是有極限的,如果學習知識時不去寫下來,學到後面就會忘記前面的,而書寫給了我們完全的回溯自己的思維軌跡的可能。
2. 書寫是對思維的緩存。舉例說明,如果沒有紙和筆,數學的發展會是什麼樣子。很多重要的步驟,都是寫出中間步驟後才能從腦子中蹦出。
3.書寫是與自己的對話。寫下後,視覺的刺激讓人不自覺的去反思自己的思考。
4.書寫是與別人的交流。思維都是具有盲點的,以清晰的結構寫下來,讓別人找出盲點。
5.有時候,語言也會自己思考。
最後他還提到:很多人不書寫的原因是因爲覺得沒有什麼好寫的,其實這是一個怪圈,你越是不開始書寫,總是拿有限的思維緩存去默想一個問題,就越是沒有內容可以寫,如果你逼着自己將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寫下來,看着自己寫的內容,試着進一步拓展他們,就有可能在理性的道路上走得很遠,很遠。

還有一篇文章《爲什麼你現在要開始寫博客》,看了很多遍,理解不夠深刻。應該我只有堅持寫一段時間的博客纔會完全理解。現在我想養成這個習慣--寫博客,一是更好的學習知識,二是滿足小時候成爲作家的夢(文筆實際上並不好)。

既然想要開始寫博客,那就量化一下。從三月開始,最少每兩週周寫下一篇文章,關於手中比賽或者項目的方案或者理解。希望不要濫竽充數,希望完全寫出自己對於主題的理解,當然若是有網友能給我中肯意見也是極好的。
寫於2017年2月18日下午

注:文中有幾句話引自《暗時間》一書,略有修改。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