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讲重新过一遍,今天进度到了第七讲,139页ORB特征点提取程序的部分参数解释如下

ORB中有很多参数可以设置,在OpenCV中它可以通过ORB来创建一个ORB检测器。

ORB::ORB(int nfeatures=500, float scaleFactor=1.2f, int nlevels=8, int edgeThreshold=31, int firstLevel=0, int WTA_K=2, int scoreType=ORB::HARRIS_SCORE, int patchSize=31)

下面介绍一下各个参数的含义:

nfeatures - 最多提取的特征点的数量;

scaleFactor - 金字塔图像之间的尺度参数,类似于SIFT中的kk

nlevels – 高斯金字塔的层数;

edgeThreshold – 边缘阈值,这个值主要是根据后面的patchSize来定的,靠近边缘edgeThreshold以内的像素是不检测特征点的。

firstLevel - 看过SIFT都知道,我们可以指定第一层的索引值,这里默认为0。

WET_K - 用于产生BIREF描述子的 点对的个数,一般为2个,也可以设置为3个或4个,那么这时候描述子之间的距离计算就不能用汉明距离了,而是应该用一个变种。OpenCV中,如果设置WET_K = 2,则选用点对就只有2个点,匹配的时候距离参数选择NORM_HAMMING,如果WET_K设置为3或4,则BIREF描述子会选择3个或4个点,那么后面匹配的时候应该选择的距离参数为NORM_HAMMING2。

scoreType - 用于对特征点进行排序的算法,你可以选择HARRIS_SCORE,也可以选择FAST_SCORE,但是它也只是比前者快一点点而已。

patchSize – 用于计算BIREF描述子的特征点邻域大小



——————————————————————————————————————————————————————————————————————— 

    和opencv3  427页的orb程序相比,不同在于十四讲的编程风格偏向于模板的使用,个人感觉对比之后也更喜欢模板的风格。





———————————————————————————————————————————————————————————————————————

PS:今天另一个知识盲点,常见于OPENCV的相关编程中,马克一下。

矩阵数据类型:

–     CV_<bit_depth>(S|U|F)C<number_of_channels>

S = 符号整型  U = 无符号整型  F = 浮点型

E.g.:

CV_8UC1 是指一个8位无符号整型单通道矩阵,

CV_32FC2是指一个32位浮点型双通道矩阵

CV_8UC1          CV_8SC1         CV_16U C1      CV_16SC1
CV_8UC2          CV_8SC2         CV_16UC2       CV_16SC2
CV_8UC3          CV_8SC3         CV_16UC3       CV_16SC3
CV_8UC4          CV_8SC4         CV_16UC4       CV_16SC4
CV_32SC1        CV_32FC1        CV_64FC1
CV_32SC2        CV_32FC2        CV_64FC2
CV_32SC3        CV_32FC3        CV_64FC3
CV_32SC4        CV_32FC4        CV_64FC4

 

其中,通道表示每个点能存放多少个数,类似于RGB彩色图中的每个像素点有三个值,即三通道的。

图片中的深度表示每个值由多少位来存储,是一个精度问题,一般图片是8bit(位)的,则深度是8.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