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歲北大博士劉凱正式當選甘肅靈臺縣縣長曾(任北大學生會主席)----希望能帶給靈臺人民福音

人民網北京10月26日電 (記者崔小粟)據靈臺縣人民政府網站消息,10月22日,甘肅省平涼市靈臺縣召開第十六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第三次全體會議,28歲北大博士劉凱當選爲靈臺縣縣長。

【說在前面】作爲靈臺縣的一員,作爲一個即將走出大學的畢業生,我感到我很榮欣、很驕傲,因爲傳說中的人纔來到了我們身邊;我感覺到了家鄉靈臺有了重生的希望。網上傳言說這都是虛張聲勢,沒有經驗,過不了多久又是一個貪官,但是我不這麼認爲。昨天剛好去徐家山森林公園天水一方做了一個網絡,座擁十幾億的酒店管理層老總和三個總經理再寫一個兩頁的報告,寫了三個小時;而且其中的一個經理拿着寫字板在寫字,還得意的告訴我們他的用這個打字比正常單位用鍵盤打字的都快。當時我懵了,一分鐘寫了四個字這也叫快,這難道就是現代的管理層次。政府官員走向知識化、年輕化這是一個必然的趨勢,而且劉凱不是一個簡單的大學生,他的經歷和人生哲學告訴我們,一切都要從實際做起,實踐是見證真理的唯一標準。我們要舉起一個理想的槓鈴,不僅要把這個槓鈴舉起來,還要把平凡人的希望與感動舉起來,提引得更高,不僅要負重成功,還要提升,把一個時代高高舉起。   

   

    劉凱出生於1983年,河南濮陽人,北京大學哲學博士。在校期間,曾擔任北京大學學生會主席、中華全國學生聯合會主席、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副主席,2009年作爲訪問學者赴英國牛津大學深造。2010年畢業後曾擔任北京大學團委副書記,共青團北京市朝陽區委書記。

2005年11月的一天,西風疏淡,我在北大燕園的人羣中等到了劉凱。他於這年7月24日,當選爲第24屆全國學聯主席。

全國學聯是“中華全國學生聯合會”的簡稱,全國所有高校的大學生、研究生,所有的中學生,都是它的成員。據2003年的統計,全國學聯擁有1.35億成員,10萬個基層單位,其影響力、號召力不言而喻。而“全國學聯主席”這一重任,不是出類拔萃的青年不能擔當。

儘管說起自己的當選,劉凱一臉靦腆,“這也許是歷史的偶然吧”,但我眼前的一份履歷已悄然訴說了他的不平凡,“2000年河南省拳擊錦標賽亞軍、2001年度河南省三好學生、2002年度河南省優秀學生幹部、國家一級運動員、河南省計算機競賽一等獎獲得者、北大學生會主席”。按常規,一個人可以很精彩,但很難達成方方面面的精彩,劉凱卻以自己的成績將上述定論有力駁回。難怪2002年,來焦作一中招保送生的老師驚喜地表示, “幾個保送生可能具備的素質,卻在他一人身上奇妙地融合。

身爲全國學聯主席,同時又是廣大青年中的一員,劉凱的出色是否也體現了這一時代青年的鮮明特色?此外,在青年價值觀日益多元、個人奮鬥目標日益實質化的今天,劉凱和學聯的同事們,何以投身青年工作,舉起了“理想的槓鈴”?

我要的是讓自己這個“人”,成爲最好的名牌

1983年,劉凱在出生於河南省焦作市,父母均爲公務員。祖父在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年僅15歲時便積極投身抗日救亡的學生運動,193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轉戰南北,建國後調任焦作做領導工作。老人對孫子疼愛有加、呵護備至。從劉凱斷奶起,祖父每晚都摟着孫子睡,長達8年,每晚都要給孫子講歷史典故和革命故事,從《百家姓》《三字經》“程門立雪”一直講到中國各個歷史時期的民族英雄,更讓人稱奇的是,很小很小的時候,劉凱就一次次聽祖父講解《矛盾論》《實踐論》……這些都爲他後來在大學攻讀哲學專業以及站在一個更高更遠的平臺思考問題,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作爲教育工作者出身的父親,爲小劉凱的健康發展和身心塑造營造了良好的氛圍。父親一直教育兒子,做個“有肩膀、有擔當的堂堂正正的男子漢”,多學知識、學技能,全方位地培養個人素質。4歲學游泳,爸爸是貼身教練,7歲學騎車,爸爸積極鼓勵,13歲時劉凱又迷上了籃球,於是在球場上常常能看到父子倆揮汗的身影。除了鼓勵劉凱積極發展自己的愛好,在生活上,父母也是用一種深沉的方式給予兒子關愛和指導。小劉凱初中時就常常開夜車讀書複習,母親悄悄地拉下了電閘,再微笑着看兒子進入夢鄉。

正是長輩的言傳身教,培養了劉凱良好的品質和勤學苦讀的精神,“要做就做最好”成了他的行事準則和目標。一次逛街,母親爲兒子相中了名牌的運動裝,劉凱熱愛運動,帥氣的裝束正好配他矯健的身手,可他笑着搖了搖頭“太貴了”。“沒關係的,兒子。”母愛總是無私的。

“可我要的是讓自己這個‘人’,成爲最好的名牌。”劉凱默默地想。

優秀,是方方面面的優秀

劉凱渴望優秀,但何謂“優秀”,他作了一番註解:單單學習好,不算優秀;單單球打得好,也不算優秀;單單哪一方面好,都不算優秀,或只算所謂的優秀。除非各方面都很棒,那纔是真正的優秀。

他的理想是“最好的初中、高中與大學”。初三時,由於擔任學生會主席佔去很多時間,劉凱的成績一度不太理想,別人勸他,“你又不用着急,反正你父親在教育局工作,按規定直系子弟可以享受一定的加分。”“不行!”劉凱不允許自己坐享“福廕”,“從爺爺那一代,對工作、對家庭就持一種非常嚴謹的態度。一定得靠自己的本事進一中,如果我考不好,我就不上。”

中考日益臨近,劉凱全身心投入到學習中,英語考試的前一天晚上,他最後翻了翻自己做過的兩萬多道複習題,帶着自信踏實地進入了夢鄉。第二天的考試,他只花了40分鐘就交上答卷,並最終取得了滿分的成績。“有人說題海戰術是個笨辦法,但有時它又可能是最聰明的辦法。” 16歲的劉凱如願以償,以優異的成績考入河南省重點中學焦作一中。

然而一上高一,劉凱就做了件讓班主任瞠目結舌的事情——在學校附近開了間音像店。“河南省每年考生這麼多,1萬個人裏面有一個上北大、清華就不錯,競爭這麼激烈,你還有心思不務正業?”老師生氣地指責。

“可是……做生意與成績好並不矛盾。”劉凱眨巴眼睛,背後父親的理解與支持讓他底氣十足。父子倆曾一起讀過一篇反映中日青年素質差異、名爲《夏令營的較量》的文章(發表於中國青年報,作者孫雲曉),深受震撼並達成共識,“如果想做個未來中國的有爲青年,不應該只滿足於啃書本,小至個人的發展,大至民族的振興,均寄託於青年素質的全面提高。”

開店的成本從哪兒來?劉凱找父親借了3000元錢,“說好了,我會還給你的。”“那是,你不還我還不行。”父親呵呵笑道。因爲“資金”是“融資”得來、且須“到期償還”,劉凱精心擬定了“商業計劃”以保證“投資回報率”:先拿1000塊錢做房租押金,500塊錢裝修,剩下的1500塊錢,拿去進貨。進什麼樣的貨,他先作了一番細緻的規劃:一盤磁帶賣10塊錢,其實進價只要五六塊錢,假設賣500盤磁帶,我就能掙2500塊錢,CD和DVD利潤就更大了……招聘怎樣的工作人員,他事先也經過認真考慮,就找以前初中畢業走向社會的同學,並開出“每月300元”的薪水。

於是學業忙碌的劉凱,又給自己多添一個“任務”——每天晚自習之前,去音像店轉轉,瞭解進貨、銷售、當日流水的狀況,還要經常閱讀流行音樂雜誌、把握最新行情。第一個月,劉凱淨掙3000多塊;第二個月,他將欠父親的3000元本金還清;第四個月,將大夥兒的工資提高到每月500元,以激勵員工……

“我並不在乎錢,但我在乎錢的象徵意義,它標誌着我的獨立。”劉凱說,這個小店在他大一時已經作價轉給了4個同學,但至今爲止仍然意義非凡,“它的收益加上我在北大的獎學金,維持了我大學4年的學費與生活。”金錢的另一個重大價值在於它能幫人達成美好的心願,目前劉凱正在聯繫資助青海大通縣的一名學生從初中讀到大學。

對劉凱而言,成長歲月中還有一件事刻骨銘心,經歷了這件事,人生中再有什麼挫折與艱難,他都能做到不慌張,不逃避,淡定坦然——

學拳擊緣於父親的一個建議,“練一個能提高自我保護能力的體育項目,既能鍛鍊身體,又能學到一技之長,如果你連自己都保護不好,談什麼去保護自己的愛人、家庭,談什麼保家衛國?”劉凱本想練跆拳道,但因跆拳道講究柔軟度,而他那時的骨骼、筋腱都已定型,所以改練了拳擊。

經過刻苦訓練,劉凱掌握了拳擊方面的許多要領,一路闖進河南省拳擊錦標賽決賽,賽前教練卻一反常態:“我建議你棄權,你的對手是好幾屆的冠軍、經過多年專業訓練的職業運動員,你與他實力太懸殊,他出手很重,保不齊把你打壞了,即使你棄權也是亞軍……”教練甚至專門給劉凱的父親打電話,希望他阻止兒子冒這麼大的風險,可父子倆的回答幾乎異口同聲:“一定要去!打不死就行!”父親一直想把兒子培養成真正的男子漢,劉凱的思路則是,“從小到大,我在各方面還都算是比較順利的,應該嘗試嘗試挫折。”

不出教練所料,雙方實力的差距不是一點半點。劉凱甚至連“計算點數分出冠亞軍”都輪不上,就被對手幾個迅猛的重拳直接打倒在地,鼻樑當即折斷。比受傷更讓他感到奇恥大辱的是觀衆的唾沫還有扔過來的香蕉皮、礦泉水瓶,觀衆的憤怒可以理解,興致勃勃地趕來本想看一場勢均力敵的好戲,誰知劉凱如此不堪一擊……

2004年,劉凱參加北大學生會副主席競選,因拳擊經歷遭到一個學生代表的強烈質疑:“拳擊是一項很野蠻的運動,你那麼熱愛它,是不是因爲你也是個崇尚暴力、血腥的人?”

劉凱微笑着,從小到大的難忘片段過電影一般掠過腦海,隨即,他捕捉到隱藏在心底最深處最微妙的感觸,給出了回答:“我感謝拳擊,一方面因爲它鍛鍊了我的身體素質,另一方面它深深地影響了我的性格。爲什麼這麼說,其實,我們生活中會面臨許多大大小小的困難、壓力,有時你就想躲起來,拿被子去蓋住自己,不想去面對它,但當你站在一個四面被圍起來的拳擊臺上,面對對手,你根本無從逃避,你只有勇敢地迎上去、還擊,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拳擊的真諦不在於擊倒對手,而在於被人擊倒後能夠堅強地爬起來,我們珍惜勝利,但我們更珍惜這個拼搏的過程。這就好比你一路跋山涉水,當你最後爬上一座高山,回首看看自己征服過的小山丘,會有一種無所畏懼的泰然。”

學生會工作,追求的是一種無需聲張的厚實

2002年,多項素質與能力突出的劉凱,被保送進北大哲學系,那一年包括清華大學、人民大學在內的多家著名高校均向他投來橄欖枝,即使就讀北大,也可以在文科範圍內選擇專業,爲什麼選報北大哲學?“哲學是個比較冷門的專業,但它是一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的源頭,也是一切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昇華和提煉。”這一富於思辨性的學科對劉凱的巨大影響,莫過於使他能以一種簡單而又清晰的方式,看清自己的人生方向,並有計劃地朝着自己的目標邁近——投身青年工作,這是一項富於魅力的事業!北大學生會,則爲他投身其中提供了最好的起點。

成立於1919年的北大學生會,自誕生之日起就與祖國、民族的命運緊緊相連。此後30年,在它的組織下,北大學子在國家民族危亡的關頭一次次挺身而出,勇敢地承擔起救國自強的使命,譜寫了一曲曲壯懷激烈的青春之歌。在建國後,當新中國專業型人才極度匱乏時,北大學生會又號召學子胸懷祖國、發奮讀書……它不愧爲 “新的、改進的運動的先鋒。”

從大一開始,劉凱就報名參加了北大學生會,從文化部一名普通幹事做起,參與中秋晚會、兩屆十佳歌手大賽的籌備工作,漸漸融入其中,而2004年作爲分管學術實踐工作的學生會副主席主動請纓編寫《青春北大》一書,則讓他對北大學生會的歷史、氣質、內涵有了更爲深切的認識。

在此之前,從未有人像劉凱那樣真正一頭扎進厚重的故紙堆裏,爲北大學生會85週年的歷史作一個完完整整的梳理,他一次次奔往北大檔案館,在殘箋斷簡間逐字追尋。8個月下來,劉凱和同學們編寫了6本書稿,累計75萬字,均是在繁重的學習與社會工作之外完成,辛苦與壓力自不待言。8個月下來最大的收穫是思考與感慨——理想主義曾經怎樣高高地飛揚,新時期學生會工作又面臨怎樣嚴峻的挑戰與危機?

“很多普通同學把學生會比爲一座城堡,認爲走進這裏的同學不過是爲了離開城堡時,手中多一柄可證明資歷的長矛。這從一個角度,說明學生會面臨的問題和學生會幹部的尷尬處境。不可否認,當一部分人走出這座所謂的城堡時,以長矛爲標榜,即便沒有騎士的風度,但也‘長矛在手、別無所求’,直到外表光亮但質地脆弱的矛碰到現實不甚光亮的壁後,他們折斷了長矛,屈辱地離開,做了城堡的罪人、社會的小丑;其實,學生會不應當是一座高高在上的城堡,它追求的是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無需聲張的厚實、一種並不陡峭的高度。”2005年參加北大學生會主席競選時,劉凱平靜地說出他心中的學生會的模樣。

他曾借用北大校徽作過一個形象的比喻,“校徽上有三個人,上面兩個,我們可以看作是中國非常平凡的男與女,他們可能不會天天去想理想、憂患、未來這些東西,但正是他們支撐着社會的主流。而下面這個人,令我聯想起雅典奧運會上張國政破記錄前的那個動作:他馬上要舉起一個理想的槓鈴,他不僅要把這個槓鈴舉起來,還要把平凡人的希望與感動舉起來,提引得更高,不僅要負重成功,還要提升,把一個時代高高舉起。”

這是時代的召喚——浮躁的、商業化的氛圍,仍需一羣青年以理性和平和的方式,舉起理想的槓鈴。

理想之外,尚須實踐。在北大學生會4年,劉凱多次組織爲同學謀求利益的工作。如生活部向社會籌集5萬資金,用來資助校內貧困大學生;定期向同學們徵求意見,並代表學生與校領導定期見面,反饋意見,理性維權……今年主推的中心工程,則是“愛·生活”主題系列活動。活動緣於一個大學女孩的辭世,跳樓前她在一張紙條上分別列舉“生”與“死”的理由,得出的結論是“死”的理由更多。“愛·生活”的倡議書上這樣寫道:“死亡不是最好的解決辦法,大學也不該是揮霍青春的旅程,她是一段豐潤充盈的異彩流光,怎甘使灰塵掩埋光彩,微瑕遮蔽人生的陽光……”

2005年4月,理想色彩濃厚同時富於實踐精神的劉凱當選爲北大學生會主席。7月,當選新一屆全國學聯主席。

      2011年10月14日,靈臺縣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六次會議決定任命:劉凱爲靈臺縣人民政府副縣長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