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基金申請書撰寫的共性問題(轉)

 
最近看了我校某個學院10份國家基金申請書,因爲學科不同,我純粹是個外行。但我發現僅有兩份寫得比較好,其他的申請書獲資助的可能性不大,毛病顯然,其中有不少共性問題。
國家基金重點在探索與創新,求新!但許多申請書試圖通過“目前研究很少”,“無人問津”來說明創新性。殊不知,研究很少有幾種可能:一是研究遇到了無法克服的困難,如量子計算機現在就已經的很少;二是意義不大;三是已經解決;四是根本行不通,如水變油。
 
創新點主要是指獨特的研究特色(如獨特的視角、解決問題的方式等),或有何理論創新或技術創新。創新點一般不大,如將創新點寫成“應用實驗與理論計算分析相結合,探索...規律”,或“通過...問題的研究,建立...的關係”,很難讓評審人認可。
摘要通常包含五方面內容,通常是:“1)...在...方面非常重要。2)將用...研究方法,3)重點研究...內容、4)實現...目標,5)會有...科學意義" 。但一些申請書的摘要幾乎全是研究方法和內容,很難讓大同行看到研究的必要性與創新性,而評審人全是小同行的概率較小。
 
立項依據通常包括:1)從重要性引出科學問題;2)由研究動態說明別人的研究瓶頸,存在的問題及你的創新思路;3)如果實現項目預期目標後的重要意義(價值)三個方面。 但一些申請書用過多篇幅介紹內行均知的背景,降低了評審人的評審效率;但在研究動態介紹上卻過於簡單,沒有講清楚別人的研究現狀與遇到的共性問題,又要浪費評審人很多時間來判斷你的創新性是否可靠。
 
研究內容寫的過多過大是常犯的錯誤。對國家以及多數評審人來講,不指望用30-40萬就能解決好多問題,只要把一個小的問題解決清楚就可以了。一些申請書的題目像一本專著的名稱,研究內容面面俱到,這時就要警惕了。除了求新,國家基金撰寫的另一個核心是求有限目標。如果“新”有了,但因研究內容過多沒批下來,就虧大了。
 
一些申請書簡歷寫得過於簡單,只寫了何時取得學位與工作/職稱變化。實際上簡歷的內容可包括:取得學位簡歷、研究工作(方向與成果)簡介、人才培養與學術兼職、重要學術論文與成果。特別是對於青年基金,主要看申請人的科研潛力與項目的創新思路。而科研潛力則主要通過簡歷與工作基礎來體現。如果主持人成果較弱,只有3、4篇文章時,不妨寫寫這些文章的意義及別人給出的評價。評審人也害怕人們說“現在的評審只看發表文章多少,就是1906年的愛因斯坦也未必能拿到中國的面上基金”這一說法。所以,你可以用別人的評價、引用、甚至審稿意見來證明你拿可憐的兩三篇文章的重要性,側面說明你的研究潛力。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