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Change The World!

原文[url]http://blog.vgod.tw/2010/01/25/change-the-world/[/url]
sikuli項目地址[url]http://groups.csail.mit.edu/uid/sikuli/[/url]

[i]看完後再看了一下sikuli,感想就一個字:酷![/i]


[size=large][b]Change The World![/b][/size]

by vgod

之前一直沒機會跟大家分享我在MIT到底在做什麼研究,但拜登上MIT首頁的一篇報導「Picture-driven computing」所賜,我這兩年的project Sikuli像原子彈爆炸一般透過slashdot和twitter以不可思議的速度擴散開來。而這幾天,剛好碰上學校每年都會舉辦的滑雪三天三夜旅行,我照著計劃坐上遊覽車到四小時車程外的緬因州滑雪。第一天晚上到旅館發現沒網路可用,只好早早上牀睡覺養足隔天的精神。到了隔天中午,在雪場的餐廳吃午飯時,我想說該來試試有沒有網路用,於是拿出ipod touch連上網後,沒想到迎面而來的是近百封關心sikuli的郵件。在震驚之餘,我還沒意會過來到底發生什麼事了,直到我看到一封來自跟我同實驗室的學長Michael發給實驗室所有人的信,標題寫著:「Sikuli on Slashdot!」,接著我才意識到:啊!原來是遭到slashdot effect攻擊了!(slashdot是全世界關心科技、網路、電腦技術的人幾乎必看的網站,只要某個網站一被登上slashdot,馬上就會遭到來自世界各地數以千計的閱覽攻擊,其效果等同於分散式阻斷服務(DDoS)攻擊,而這現象就被稱為slashdot effect。我以前都以為只有網站會有突然出現的巨大流量,沒想到連我的信箱也會…)

在這件事情之前,我從沒體驗過媒體和網路的力量可以有多麼驚人。從MIT News發出的一篇報導,隔天被轉載到一小部分科技、技術網站,並且在twitter上開始有人開始口耳相傳這個新玩意。再過一天,有人把這消息推上了Slashdot: MIT Offers Picture-Centric Programming To the Masses With Sikuli,很快的sikuli這名字開始傳遍世界。我在twitter上搜尋了sikuli,想看看人們都說些什麼,結果看到由各種不同語言寫的tweet不斷湧出,就在我還沒看完一頁時又冒出 「xx more tweets since you started searching」 的訊息。搜尋出來的tweets除了絕對多數的英文外,也看到很多俄文、法文、日文,反倒是中文的消息最少,實在讓我有點哭笑不得。(關於訊息的傳播,我也透過這次的事件觀察到不同國家對同一事件反應的一些有趣現象,以後再另寫新文跟大家分享。)

人在偏僻的山中滑雪,突然看到這麼多人們在討論著我的project,還有信箱裡塞滿各種關於sikuli的問題,讓我興奮得不得了。當時我的心情其實完全顧不得滑雪了,但難得的旅行還抱著電腦一直坐在餐廳裡實在也有點可惜,只好趁著有網路時把每封信大略瀏覽一下,下午就趁著坐纜車上山的空檔想想怎麼回覆這些郵件。

太陽下山後,我終於按奈不住卸下裝備就拿著電腦回到餐廳裡繼續連上網,結果又是更多的郵件湧入、更多的tweets、更多的衝擊。而當初把sikuli open source的決定,也讓我接到來自世界各地開發人員的意見和回饋,有人在一天內幫我把Linux上還沒實作的幾個功能寫完並送了patch給我,也有人為了在它的64-bit Windows上執行而直接hack了沒有原始碼的二進位EXE wrapper。除了寫程式的人外,有專業的user experience designer願意加入,也有人志願幫忙移植到Linux的工作。看著這些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回完的信,我突然發現,我似乎真的做了一件不得了的事….。

在MIT裡其實常常能看到許多很驚人的點子,但可惜的是即使在MIT,大部分的東西也都停留在為研究而做的雛形階段,研究人員雖然產出了論文,但如果沒有對的人讀到那些文章,很多好點子也不過是停留在紙上變成可回收的資源而已。

Sikuli的論文其實在去年九月就在ACM關於user interface中最頂尖的會議UIST上發表了,在當時還拿了Best Student Paper Award,但為什麼一直到今天才突然爆發開來變成人們口中「革命性的新發明」呢?

說起來這還是得感謝MIT有自己的News office,一個記者剛好問了我老闆最近有沒有什麼有趣的研究,於是sikuli這個字就從這篇報導散播開來。但除此之外,我也蠻慶幸之前自己決定要把sikuli release出去,而且老闆也很支持我這麼做,整學期都沒問我「研究」上的進度。(把程式release跟研究本身沒什麼關係,有些教授對這些研究結果的實作是否能實用也不太關心,甚至覺得做這些事是浪費時間。)

其實一般人可能很難想像,要把一個研究用的雛型打磨到能夠公開讓任何人用的程度,所花費的力氣可是遠超過寫出最重要的核心功能。我花了幾個星期研究怎麼把Java程式包成Mac上的.app,研究怎麼把.sikuli變成能夠點兩下就打開的document package,怎麼把sikuli會用到的一大包dynamic libs包進.app中讓使用者不用安裝其他的相依函式庫…。搞定Mac後,我又花了一陣子把Sikuli移植到Windows上,雖然上層是Java寫的很好解決,但有部分程式碼是透過JNI連結到C++呼叫OS提供的API才能完成的。因為我一直都用Mac開發,所以這些東西本來都只有寫Mac版的,但為了要真正讓多數人能用這個軟體,只好跟老闆要了一臺PC裝上Windows來完成這些相依平臺的程式碼。Windows並不是我熟悉的平臺,除了國中時玩過VB外,之後就幾乎沒在Windows上寫過什麼程式了。所以為了搞定Windows的移植,除了得速成學會一些Windows API外,還得搞定DLL+EXE的包裝,最後再包成installer讓人能一路按Next就裝完整個軟體。雖然這些事情我都是第一次做,但還好沒遇到太多困難,即使每個禮拜都要花兩三天寫Distributed Algorithms的作業,剩下的時間也剛好夠我處理完這些瑣碎的工作。

完成Mac和Windows初步的包裝後,我也一邊開始做網站、API文件,也請跟我合作的Tom一起寫了一些教學文章,順便讓實驗室的同學們當一下測試的白老鼠。因為周圍沒什麼人用Linux desktop(真是有點出乎意料?),所以Linux版就暫時被我擱著沒動。
後來大家都去放聖誕假期時,我趁著空閒做了一個demo的影片放到youtube上,但因為我也還不急著釋出public beta,所以也沒跟其他人說我做了這個影片。

就在MIT News來採訪的前幾天,0xlab剛好有幾個人突然寫信問我有沒有Linux版的sikuli。雖然不知道他們怎麼發現的,但看到有人想用我也就有了勁想把Linux版趕快完成。花了一天在我新要來的PC上裝好ubuntu後(還包含一個小時在搞定這臺電腦的無線網卡driver…。沒想到到了2010年我竟然還在做這種事情…),再修一修Makefile後就包了一個功能不全的Linux版放到網站上。

有句話說「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當sikuli被公諸於世的時候,之前做好的事情就突然就派上了用場。MIT News促成了這個好機會讓sikuli這個很酷的想法脫離UI研究會議的小圈圈,進入世界上有網路的每個角落,這時我之前憑著一股熱血就自顧自的作了這麼多的雜事,突然都有了它的意義。於是,在機會到來時,demo的影片加上能下載試用的軟體讓人們親眼看到並且能把玩這個革命性的點子,結果就讓twitter上充滿了一大片的「holy crap this is awesome! http://sikuli.csail.mit.edu」。

我一直夢想著要做些不一樣的事情來改變世界,徹底發揮我的長處做出能夠對世界產生巨大影響力的東西。還記得三年前我在申請MIT時,在SOP上大膽的寫了我的目標「I believe that programming environments should be smarter and more intuitive, and it is my goal to reinvent one that allows beginners to learn easily and adepts to be more productive.」,而三年後的今天,我非常興奮我踏出了改變世界的第一步。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