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TE CAT-M1 vs NB-IoT 風雲對決

天下英雄出我輩,一入江湖歲月催

譯者按

         這是翻譯國外一個blog關於Cat-M1和NB-IoT的技術比拼,作者是AltairSemiconductor的一個高級經理,該文得出的結論是顛覆性的(雖然本人不是完全同意/理解該文觀點),有很大借鑑作用,翻譯出來,以饗讀者。

         對於我來說,也許只能接受Cat-M1對移動性的支持上,要比NB-IoT好這個觀點。

前言

         3GPPR13制定的CAT-M1和NB-IoT標準應該是目前物聯網技術裏面炒得最火熱的兩個標準了。

         然而,物聯網市場出現了分裂的趨勢(各方利益博弈的結果),這也導致了產品供應商對選擇哪個物聯網技術的迷惑越來越大。芯片製造商,硬件提供商和網絡服務提供商,在決定選擇哪個IoT通訊標準時都顯得非常謹慎,因爲很多通訊標準都提出了相應的IoT技術(比如WiFi、3GPP、Lora、etc),而且時間和金錢都不允許他們犯錯誤。

         首先,讓我們通過表-1-看一下這兩個標準的主要差別吧。

參數

CAT-M1

NB-IoT

帶寬

1.4MHz

200KHz

部署方式

帶內(In-band)

In-band,

Guard-band,

Standalone (GSM bands)

雙工模式(Duplex Mode)

HD-FDD/FDD/TDD

HD-FDD(TDD 在討論中)

峯值速率

375Kbps (HD-FDD), 1Mbps (FDD)

~50kbps for HD-FDD (not decided yet in 3GPP)

上行最大發射功率

23dBm 20dBm

23dBm,低發射功率還在討論中

是否支持VoLTE

將要支持

不支持

移動性

小於120km/h的連接態切換

小於30km/h的連接態切換

TTM(Time To Market)

比NB-IoT具有6-9個月的優勢(估計)

標準還未最終finalized,一些規範推遲到R14制定

表-1- CAT-M1和NB-IoT技術參數比對

從表-1-我們可以看到,CatM-1的峯值速率比較高,而且推向市場的時間會比NB-IoT塊,但是NB-IoT的優勢也很明顯,他佔用的帶寬更窄,以及部署方式更加靈活。

當熱,物聯網廠家更關心的是覆蓋範圍、成本和功耗。當前市場普遍的認識是,NB-IoT覆蓋距離更遠,功耗更低,成本更低。但是如果我們仔細的分析實驗數據會發現,情況並不完全是這樣的。讓我們就從技術角度對這三個技術指標(KPI)進行深入分析吧。

 

覆蓋範圍

最大耦合損耗(Maximum coupling loss/MCL)表示用戶設備(UE)和網絡節點eNode(eNB)天線口之間的最大信道損耗,它是數據還能正常傳輸的臨界值。實際上,這個值由多種因素決定,比如天線增益,路徑損耗,陰影效應帶來的慢衰落等其他的射頻損耗,MCL越大,這個射頻鏈接就越魯棒

根據3GPP的描述,CAT-M1的MCL是155.7dB,NB-IOT是164dB –NB-IoT比CAT-M1優了8dB多。從表面上看,這應該是說NB-IoT在性能上是明顯優於Cat-M1的。但是,根據香農定理,當信噪比(SNR)很低,噪音是白噪音的情況下,信道容量的近似值是和帶寬無關的

         基於上面的推論,我們會得到以下結論:

l  當發射功率相同時,兩者在上行方向的覆蓋範圍一致,

l  在下行方向,CAT-M1的覆蓋範圍是NB-IoT的6倍(~8dB),因爲Cat-M1從節點(eNB)發出的信號帶寬是NB-IoT的6倍。

事實上,如果我們仔細的去看3GPP標準裏面用來計算MCL的參考場景的參數設置,兩個標準的參數設置是不同的,比如發射功率,噪音係數,和目標吞吐率都不同,這樣的比較是不公平的,見表-2-:

 

 

CAT-M1

NB-IoT

References

3GPP 36.888, RP-150492

3GPP 45.820 7A

 

Downlink

Uplink

Downlink

Uplink

Tx Power

46dBm/9MHz

23dBm

43dBm/180KHz

23dBm

Noise Figure

9dB

5dB

5dB

3dB

表-2- Cat-M1和NB-IoT計算MCL的參考場景參數設置

如果我們使用相同的假設條件(相同發射功率,相同噪音係數,和相同的目標吞吐率),我們可以看到前面的推論是成立的,即:兩個標準的上行覆蓋範圍相同,下行覆蓋範圍CAT-M1比NB-IoT優化~8dB。(是不是亮瞎了你的雙眼?

事實上,如果我們在CAT-M1上再考慮加入跳頻、Turbo編解碼等特性,CAT-M1的優勢會更明顯。

成本

         有一個普遍的觀點是NB-IoT的系統架構是比Cat-M1的成本是低很多的。圖-1-給出一個典型的調制解調器的系統框圖,我們來分析一下這個說法對不對。

         圖-1-是一個典型的調制解調器的系統框圖,裏面包括射頻組件(比如濾波器,天線切換開關,PA,收發迴路),模擬收發模塊,基帶,實現協議的處理器,內存,還有一些別的模塊(比如晶振,PMU,eUICC,RTC),另外還有一些可選組件(比如GPS,MCU)。

         對於NB-IoT來說,圖中的大部分組件(白色的)都是不會變化的,因爲對於3GPP協議功能的支持,NB-IoT和Cat-M1都一樣的。


圖-1- 一個典型的調制解調器的系統框圖

         我們在做這種一對一的比對時,必須是設置一些假定條件,比如雙方都使用同樣個數的頻帶,採用同樣的供應商增值服務,同樣都是集成GPS或者MCU等。

         從上圖可以看到,這兩個技術唯一不一樣的組件主要是基帶部分,也就是負責物理層的部分,主要是通過DSP來實現的

         NB-IoT的基帶部分的尺寸會比Cat-M1明顯縮小,原因是處理的帶寬從1.4MHz下降到200KHz。但是,介於目前的技術,這個尺寸上的縮小帶來的成本上的降低也就是10美分左右,是一個3GPP R13標準設備的價格的~%2,這個差距在未來2~3年內會越來越小,因爲根據芯片摩爾定律的發展規律,成熟的芯片製成工藝會讓這個差距越來越小。

         總之,NB-IoT確實是比CAT-M1的成本低,但是這個差距遠小於業界的期望。

功耗

IoT設備的功耗一般指兩個方面,一個是待機功耗,一個是激活狀態下的功耗(也叫工作功耗)。待機功耗兩者不會差多少,但是激活狀態下的功耗,兩者是有差別的喲。本質上,激活狀態功耗是發射信號的功率譜密度和發送時間的乘積

        先從下行的激活狀態功耗分析,CAT-M1比NB-IoT有更大的吞吐率,原因是6倍的帶寬和更高階的調製技術。因此, 如果接收的數據量相等,Cat-M1比NB-IoT所花的時間要少,估計功耗只是NB-IoT要省電50%。

從上行方向進行分析,在信號很好的情況下,CAT-M1由於支持更高階的調製,所以他的功耗會比NB-IOT低(譯者注:此處不能理解,按理說調製越高階越費電纔對?),如果在限制信道的情況時,NB-IoT的功耗比CAT-M1要低,因爲NB-IoT支持單載波通訊,但是單載波通訊方式有可能在3GPP R14中關閉。

總而言之,當信號條件很好的情況下,CAT-M1不管是上行還是下行都比NB-IoT功耗低,在上行限制信道的情況下,目前的NB-IoT比CAT-M1功耗低

結論

       CAT-M1和NB-IoT都被認爲是最具潛力的物聯網技術。儘管這兩種技術適用於不同的應用場景,但是很重要的是我們不能讓市場觀察者通過表面數據來下結論,而是將兩種技術方案進行公平的比較,比如基於所有的環境參數都是一樣的情況,這樣市場觀察者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

   我們在本文中對着兩個技術從3個關鍵的KPI上進行了分析比對,分別是(覆蓋範圍,成本和功耗),儘管市場觀察者普遍認爲NB-IoT比CAT-M1有明顯的優勢,根據上文的分析,我們的結論是,CAT-M1實際上在覆蓋範圍和功耗上都優於NB-IoT,只有在成本上略高於NB-IoT

未來的平臺能同時支持CAT-M1和NB-IoT,這樣產品設計者不用在兩者間做出選擇,但是在這種平臺出來之前,我們還是需要很謹慎的理解兩者的技術數據,並在做抉擇之前考慮該技術實際能帶來的價值。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