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是“拖拉星球人”

           明明前三天能從容做完的事,一定拖到最後三小時才拼命趕工;明明事先安排好的計劃,往往因爲懶得做而流產;拖拉就是沒有責任心嗎?其背後究竟是什麼?關於“拖延症”,你是否也深有感觸?
      通常,當白領小米回家後打開電腦、新建PPT文檔、把所有相關工作材料均勻攤鋪在桌上時,並不意味着她馬上要集中精神投入工作。因爲在那之前,她還得做這些事:去開心網燒菜、轉帖、看看好友的“最新動態”;上“圍脖”晃一圈;吃點零食水果;依次點開網頁,看一下今天的新聞和論壇;啊,追看的美劇更新了,要不跟進一集?同時,MSN也那麼湊巧地跳出幾個對話框……事實上,當她真正摒除雜念決心幹活,已是兩三個小時之後。最後的最後,她還要先爲熬夜衝杯咖啡。
      小米是一家世界五百強企業的諮詢顧問,主要工作是幫助其他企業找出發展中的問題並提供解決方案。但對自身的拖延症,小米卻束手無策。她說自己是典型的“拖拉星球人”。
     近期,《晚睡強迫症,其實真的有——醫學上的真正名字叫“拖延症”》在網上轉載得很火。復旦大學醫學院輔導員高海峯寫此帖,起初是爲治療醫學院學生的拖拉陋習而開出的“藥方”,如今卻引起衆多網民的共鳴。僅開心網的相關轉帖,就有大約4萬網友表示:“我病得不輕”,“我病入膏肓了”,而豆瓣上,“我們都是拖延症”和“拖延不是故意的”小組,也分別有23530、4606位“拖友”。
    《壹周》記者近日隨機抽查了周圍40多位來自各行各業的年輕人,他們中高達95%的人承認自己有拖拉的習慣。除了工作上的“拖延症”,還包括“早上鬧鐘7點響,我一定拖到7點半起來”,“上週到期的信用卡賬單,我拖到現在還沒去交”,“三年前就想去考在職研究生/跳槽,到現在還沒行動”,甚至“有時窩在沙發裏看片,連廁所都懶得去”,等等。
    大街上、辦公室裏、電腦前,大部分人有着和小米一樣的煩惱——似乎永遠克服不了的拖拖拉拉,混雜着內疚、焦躁、逃避等種種複雜情緒,令人沮喪。


高效的網絡,拖拉的生活

    “全世界拖延者的數量越來越多,互聯網是罪魁禍首。”《拖延心理學》一書的作者簡·博克說,網絡越來越成爲人們逃避工作的首要藉口和避風港。對此,編導李小剛深有體會。
    “我是做電視節目編導的,從前期到後期,基本一個人完成。前期的過程有製作人盯着,拖拉現象還不太明顯。但後期剪輯,得在電腦前坐半天,我就會覺得很枯燥很繁瑣——其實這個過程並沒有那麼枯燥和繁瑣,但就是不想做。”在被問及工作拖拉的比例時,他流露出一副對自己無語的神態,說:“每一次。”
    由於家裏的電腦配置好,辦公室裏人多且雜,李小剛早先便向公司申請了回家剪片。起初他的打算是:家裏比較靜,可以集中精神好好幹活。但實際上,在家的工作效率遠不如在公司。“我寧可最後一個晚上通宵,也不願前兩天有空時做掉。”
    他這樣描述自己後期剪輯的狀態:先打開剪輯軟件,然後順手開個網頁看小說(或連線打遊戲),但心裏其實一直惦記着工作。等看網頁也看到煩躁的時候,就去剪個十幾二十分鐘,但很快又覺得厭煩,於是再看小說,或躺在牀上啥都不幹,發呆。“結果一天下來,沒出多少貨。”
    他有時甚至既不想工作,也不想睡覺,也不想打遊戲,也不想跟朋友聊天……就這麼硬生生拖着。“有一次,一個活,我拖了雙休日兩天,但週一中午領導要審,於是我就從週一凌晨4點剪到中午11點,做完。”
    心理諮詢師舒柳敏告訴《壹周》記者:“‘拖延症’其實一直存在,很難根治,但不致命,我也不認爲它有一天會被消滅。”
    而隨着電腦網絡和數碼科技產品越來越高級,它們一方面成爲人們重要的工作工具,一方面提供了更多回避現實的娛樂便捷,催動“都市拖延人羣”的擴展和升級。在網絡公司工作的金玉雯就是典型案例。
    “明明可以很從容做完的事情,偏要一直拖……拖到Deadline。比如交一個方案,我總要到交的前一晚才能做好。”
    這天上午,她一進單位就打開了Word文檔,然而直至中午,網頁點開了無數個,文檔上依然一片空白。
    “誘惑太多,尤其是對着電腦。比如我不想做事的時候,在開心網上燒菜燒好久,或者淘寶淘很久……就這樣,時間流逝了。如果沒有網絡,就沒啥問題了。”金玉雯說,看電影、寫博客、打遊戲、和好友聊天,或搜任何一個感興趣的網頁,這些唾手可得的消磨時間方式,個個比“工作”要輕鬆愉悅得多。
    註銷MSN、QQ,關掉所有視頻、音樂軟件,網頁只能用來搜索資料……“或者,索性離開電腦和網絡。”有人總結,這樣的效率會更高一些吧。的確如此。但遺憾的是,現代社會的很多工作已與這些東西難捨難分。

拖並難受着
      “其實拖延的人並不是所謂的懶惰或沒有責任心。”心理學家說。雖然看起來,辦事拖拉的人很懶散很率性,但其實,他們的心裏並不好受。
     小剛每次剪片時都會涌起的煩躁感金玉雯也有,雖然她“最後衝刺趕工的效率極高”,但層層拖沓帶來層層壓力。
    “時間緊迫,想盡快完成任務,但偏偏這時其他事情會一起出現,堆在一塊兒,壓力很大很煩。也因爲緊迫,完成過程中遇到問題就要罵娘,脾氣很大。如果身邊再有人來煩,簡直就是暴躁。”
    小米向記者回憶起大學期末複習的經歷,以此描述拖延時的典型心態。
    “我成績一直都不錯,所以也不允許自己考太差,最好是百分百複習到家。但每次考前放假,我總是不想看書,即使知道時間來不及,還是會玩其他的。”小米說,這個時候上網看場電影會很負疚,於是她就找那種自以爲能很快結束的事:隨便看看電視、上個網頁什麼的。但其實,做任何一件都比看幾部電影的時間更久。“比如看新浪女性的八卦情感,這有啥樂趣呢?其實我並不覺得它有意思,只是在備考這件事前,好像突然變得非常有勁,我會花費無數時間去看,然後越接近考試越焦慮。心裏又着急又氣自己。”
     小米其實承受着巨大的壓力,內疚、糾結、着急,覺得時間分分秒秒過去了,自己還是不行動。於是到了臨考前一夜,她每每蹲在宿舍走廊通宵看書。“那時大家肯定覺得我特認真,其實不是啊。拖延症的‘我’和內心裏要強的‘我’在鬥爭,其實很痛苦。”
     專家分析,拖延有一些職業上的差異,比如記者、文字工作者更容易拖拉。
    “小樣本的研究表明:白領的拖延情況比藍領嚴重;被僱傭的白領比自由經營的白領,比如醫生和律師拖延情況嚴重;僱傭情況下,銷售人員比經理拖延情況嚴重。”加拿大的一位心理教授說。
     “手裏有活兒的時候,世界是如此多姿而美好,這個電影要看、那本書應該好好讀讀、想幹這想幹那……一旦把活兒交掉,這些當時覺得‘啊,不行了,要馬上去做’的事,立刻也變得沒那麼緊迫了。”一位同行這樣告訴《壹周》記者。她說,每次越拖到後面,工作就越亂如麻,於是一邊擔憂:這次完不成任務怎麼辦?一邊想着:下次一定早點幹活!“但真到了下次……唉。”
爲什麼你會拖?
     將現代“拖延症候羣”完全怪責於電腦、互聯網是不公平的,它們畢竟只是提供了外在的技術可能,而內因則是混合複雜的心理因素。“拖延從根本上說並不是一個事件管理方面的問題,也不是一個道德問題,它的心理學因素很複雜。”簡·博克認爲。
    “爲什麼要拖呢?爲什麼偏偏在這件事上拖呢?”“林紫上海”的心理諮詢師舒柳敏向拖延者們連連反問,“大家常常爲拖延找諸多借口,但很少考慮它的本身。不是誘惑太多,是我們不夠簡單。”
    多年前,在新西蘭留學的舒柳敏在圖書館裏翻到一本當時的暢銷書——心理學家薩帕丁博士的《It'sAboutTime》,裏面提出了六種典型的拖延風格,令她第一次深入思考“拖延症”的現象。“我們10%-20%的行爲都會有拖延現象,‘完全無拖延’意味着他是機器人。”完美主義、過度工作、膽怯易頹廢、逃避壓力、消極反抗等隱因,都會導致拖延。
    金玉雯分析自己“爲什麼要拖”的理由是:“其實是潛意識裏不想做這個事吧。”
    李小剛的則是:“可能覺得總歸能搞定,晚點沒關係。有了這個心態打底,再加上不太喜歡,還有本身性格的原因……”“我想可能是面對複雜的事情,有逃避的心態。”小米說。
    在上海精神衛生中心的主任醫師徐勇看來,“拖延症”的“症”只是一種標籤式的說法,它並不能算心理“疾病”,“不是大問題。”他說,通常一個行爲背後有15種原因,拖延可能是因爲內心害怕失敗,怕面對自己;可能是不相信自己可以超越動力,很多事不爭取不努力;而那些完美主義者常會拖到最後一刻,是因爲他們要求所有事都要達到一個很高的境界,要一次做得很好,所以不能匆匆忙忙開始,必須萬事俱備才行。
    舒柳敏用有趣的比喻分析:“有的人思維和行爲連接得很近,假設是10米,一旦想了就會去做;但對有些人而言,想和做是兩回事,它們之間可以相差400米。在這400米的距離中,會發生很多事:雜訊、干擾、抵觸感、往回退的心態……不過有時創作正需要這種距離,短跑10米達不到一種高峯狀態,這是爲什麼作家之類的職業更容易拖延。”
    在社會城市化、商業化的進程中,有個比較重要的拖延原因是:對抗/反抗壓力。“爲什麼限期一定是這個時間?晚一小時世界就毀了嗎?”舒柳敏模仿着那些拖延者的口氣說。“他們壓力越大,就越愛在小事上拖延,以尋求心理的平衡。還有些人不太會談判,對別人交代的任務不滿仍唯唯諾諾,之後便用拖延來反抗。現在的剩男剩女現象,不也是一種拖延嗎?”
    她笑稱,人發明了鐘錶,用它來精確劃分時間,到頭來又爲其所累。“商業社會,晚一小時,訂單就沒了。但也有國家整個節奏緩慢,兩點開會三點半纔到齊,在他們看來,世界本該如此。”

    不過,心理學家同時指出,別忙着譴責“拖延症”,它也有正面意義。“拖拖拉拉,其實也是一種消解壓力,心理排毒的過程。它同時是一個重要信號,提醒你問問自己:是什麼妨礙了你去做想做的事?或許你真的不該做那些你拖着不碰的事。”


“拖拉星人”在行動
    拖延者總以迴避作爲處理焦慮的方式,但徐勇醫生指出,這恰是導致焦慮的最主要原因。“迴避焦慮就是舉債過日子。好比你問我借了一筆錢又想躲,躲是躲不掉的……”
    拖延者自己也知道應該改變。豆瓣“我們都是拖延症”小組成員“我要好起來”就和大家分享經驗:“現在每當這種時候(一窩進沙發看片就起不來了),我並不會要求自己‘去打掃!’或者‘去洗澡!’而只是對自己說,‘站起來!只要站起來,別的都不用做。’一旦站起來,就打破了困於沙發的狀態,接下來,即使還是慢騰騰的,也能把該做的都做了。”
    金玉雯則在老公的幫助下,開始將任務具體化,每週定一個大計劃,每天定一些細小的計劃,用上OUTLOOK之類的提醒工具,“有一段時間挺有效。”
    還有人開始詳細記錄自己每天每小時的行爲,總結其在工作、閱讀、娛樂、發呆等項目上分別花費的時間,最後發現:他一直以來都高估了一些事的難度,而低估了15分鐘的價值。“僅僅利用一些邊角料時間,我在一個月裏看完了《拖延心理學》等7本書,其中有幾本看了兩遍。”同時,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拖延症+雜務多),他將寫一份兩小時的報告細分爲“每天半小時的一週計劃”。
    “死亡倒從不會拖延。”舒柳敏說,試着理清自己拖延的主要原因,正視它,採取有效的方式,纔有可能戰勝它。“不要再拖延着去改變拖延這個習慣了。”
LINKS鏈接
拖拉公式:
    U=EV/ID(加拿大心理學家皮爾斯·斯蒂爾建立)
    E代表你對任務獲得成功的信心;V代表你對整個任務感到愉快的程度;I代表你有多容易分心;D代表你多久會獲得回報;U代表效率。
    據說這個公式能預測拖延什麼時候會發生。通過自己分析分子分母的大小,能幫助人把他們的拖延降到最低。
對抗“拖延”的有效建議:
    1.如果你是性格衝動的人,最好的解決方案就是:一旦想到馬上去做,因爲等衝動勁頭過了,就會有大量雜訊涌進來,阻礙你的行動。
    2.如果你是個慢性子,把一項工作分爲若干可付諸行動的小步驟,首先僅僅關注第一步直到把它完成,然後再繼續下一步。負擔過多會令人產生拖延的念頭。
    3.對完美主義者來說,沒必要時刻停下來從每一個角度檢查每一件事情,“在一個最完美的時間去做這事”的可能從來不會出現,別爲未知的將來揹負太多壓力。
    4.當思維過於活躍時,停下來,讓身體動。
    5.也許天氣會不好,也許不想出門,也許有一大堆其他必須要做的事……別再爲懶惰找藉口。更多出門,可以遇到更多新朋友;更多約會,遇到愛人的機會就大大提高。缺席只會使你毫無收穫。
    6.把最艱難、最重要的工作放在最開始完成,或把不喜歡的事放在待辦事項的第一位。
    7.將大部分精力集中在極少數重要的事情上。
    8.找個人比賽做同一件事,效率會大大提高。
    9.工作時避免可能分散注意力的事物。關掉電話、斷開網絡、關上門。此外,當周圍人拖延或忙於各種非重要事情時,沒必要一起陷入這種消極情緒。
    10.腦子裏別忙着自責、內疚,而是想“如果去做,需要哪些東西?”並將問題細化,比如“幾點?坐在什麼樣的桌子旁,準備花多長時間,怎麼一步步做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