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理解CAP定理

前言

  CAP的理解我也看了很多書籍,也看了不少同行的博文,基本每個人的理解都不一樣,而布魯爾教授得定義又太過的簡單,沒有具體描述和場景案例分析。因此自己參考部分資料梳理了一篇與大家互相分享一下。

  標題寫了正確理解,或許某些點不是百分百正確或者有歧義,但是希望與各位分享討論後達到最終正確

簡介

  CAP定理,又被稱作布魯爾定理(Brewer's theorem),是埃裏克·布魯爾教授在2000 年提出的一個猜想,它指出對於一個分佈式系統來說,不可能同時滿足以下三點:

  • Consistency(一致性): where all nodes see the same data at the same time.(所有節點在同一時間具有相同的數據)
  • Availability(可用性): which guarantees that every request receives a response about whether it succeeded or failed.(保證每個請求不管成功或者失敗都有響應)
  • Partition tolerance(分隔容忍): where the system continues to operate even if any one part of the system is lost or fails.(系統中任意信息的丟失或失敗不會影響系統的繼續運作)

  很多書籍與文章引用Robert Greiner在2014年8月寫的一篇博文 http://robertgreiner.com/2014/08/cap-theorem-revisited/。相比與看着布魯爾教授一臉懵逼的定義,Robert Greiner的更加容易理解。

定義

原文:In a distributed system (a collection of interconnected nodes that share data.), you can only have two out of the following three guarantees across a write/read pair: Consistency, Availability, and Partition Tolerance - one of them must be sacrificed.

翻譯:在一個分佈式系統(指互相連接並共享數據的節點的集合)中,當涉及讀寫操作時,只能保證一致性(Consistence)、可用性(Availability)、分區容錯性(Partition Tolerance)三者中的兩個,另外一個必須被犧牲。

關鍵字:interconnected nodes(互連節點)、share data(共享數據)、a write/read pair(讀/寫)

  從上面一段話,有幾個,也就是說我們聊CAP定理的時候,是在具有數據讀寫、數據共享和節點互連的前提下,對上面三者選其二,也是建議我們不要花費時間與精力同時滿足三者。

舉例說明,web集羣、memcached集羣不屬於討論對象

  • web集羣只是資源複製分配在不同的節點上,然而節點間沒有互連、也沒有數據共享(sessionid、memory cache)。
  • memcached集羣數據存儲是通過客戶端實現哈希一致性,但是集羣節點間不互連的,也沒有數據共享。

總得來說,CAP定理討論的並不是分佈式系統所有的功能。

一致性(Consistency)

原文:A read is guaranteed to return the most recent write for a given client.

翻譯:對某個指定的客戶端來說,讀操作保證能夠返回最新的寫操作結果

關鍵字:a given client(指定的客戶端)。

  這裏的一致性與我們平常瞭解ACID的一致性有點偏差,ACID的一致性關注的是數據庫的數據完整性。

   上面定義沒說明是所有節點必須在同一時間數據一致,而關注點在客戶端,假如有個場景,您在ATM(客戶端)往某張銀行卡存500元后,立刻在ATM發起查詢餘額的時候會顯示加了500元后的餘額,隨後我們也能把這500元取出來。查詢餘額讀操作可以是寫後立刻讀的主庫,也或者寫後某個時間段過後(中途無寫)讀從庫。

可用性(Availability)

原文:A non-failing node will return a reasonable response within a reasonable amount of time (no error or timeout).

翻譯:非故障節點將在合理的時間內返回合理的響應(不是錯誤或超時)。

關鍵字:non-failing node(非故障節點)、reasonable response(合理的響應)

  這裏的可用性和我們平常所理解的高可用性有點偏差,高可用性指系統無中斷的執行其功能的能力。

  已故障的節點就不具有可用性了,因爲請求結果要麼error要麼 timeout。合理的響應沒有說明是成功還是失敗,但是響應應該具有是否成功的精確描述。例如我們讀取sql server集羣的某從庫,同步需要時間,讀取出來可能不是最新的數據,但卻是合理的響應。

分區容錯性(Partition tolerance)

原文:The system will continue to function when network partitions occur.

翻譯:當網絡分區發生時,系統將繼續正常運作

關鍵字:continue to function(繼續正常運作)

  假如做了一個redis的一主兩從的集羣,某天某個從節點因爲網絡故障變成不可用,但是另外的一主一從仍然能正常運作,那麼我們認爲它具有分區容錯性。

CA-犧牲分區容錯性

  作爲分佈式系統,分區必然總會發生(2年1次50分鐘還是1年3次共10分鐘?),因此認爲CAP的討論是大部分建立在P確立前提下。假設我們犧牲了P這個時候因爲網絡故障發生了分區導致節點不可用,這個時候請求響應了error、timeout,與可用性的定義相沖突了。

  但是,我們又假如分區大部分時間是不存在的,這時對單節點的讀\寫,那麼就無需作出C、A的取捨。但是上面說分區總會發生這不互相矛盾麼,還是取捨。假如1年時間內99.99%時間是正常的,不可用時間爲0.01%(52.56分鐘)不可用,若這個時間屬於業務接受範圍,或者只在某個地區(華南、華北、華中?)有影響,那麼CA也是可以選擇的。

PC-犧牲可用性

  最典型的案例是RDBMS集羣與Redis集羣,這兩種都是利用主從複製實現讀寫分離的方案。假如兩者都是建立一主多從的集羣,在主節點寫入數據,爲了保證隨後的讀操作獲取最新數據(一致性),這個讀操作仍會請求主節點(讀寫分離的複雜點在從庫同步不及時導致業務的異常,爲了保證業務的正常性寫後的讀會請求主庫),某個從節點掛了但是隻要主節點和其他從節點仍然正常運作,就滿足分區容錯性。但是哪天主節點因爲網絡故障導致寫操作的error或者timeout,那麼這個系統就不可用了(犧牲可用性)。

這個時候可以引入其他功能和機制完成,例如Redis哨兵模式、故障轉移功能。

PA-犧牲一致性

  最典型的案例是Cassanda集羣和Riak集羣,這種類型的分佈式數據庫,可以任意節點寫入,任意節點讀取,當作爲集羣出現,無論寫入哪個節點,都將會把該節點的數據同步到其他節點上,因爲這種同步方式,讀取數據時只要訪問一個節點就足夠了(喜歡任意訪問也不攔着你),但是因爲其他節點數據同步原因,數據可能並不是最新的(犧牲一致性)。如果當前節點因爲網絡異常導致分區變得不可用(無論讀\寫),可以轉移訪問節點(可用性)。

另外這裏說的犧牲一致性,並不代表放棄一致性,而PA選擇的是最終一致性(系統中所有的數據副本,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同步後,最終能夠達到一個一致的狀態)

總結

  上面涉及“犧牲”字眼,並不代表非此即彼的選擇,可以根據子系統、模塊之間的設計上進行混搭使用(例如PA和PC、CA和PC)。

  本文對CAP定理做了一個簡單的梳理描述,參考了部分書籍和文章加上自己的理解希望可以跟大家做個分享,如果有不同建議和看法包括文章內描述錯誤,請在下方評論指出,我將及時作出修改。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