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持續繁榮真相

                                         

當政府的宏觀調控政策導致實體經濟的“投機之門”被一一關閉之後,股市成爲承接全社會資金流動性過剩的主要“水庫”。但泡沫氾濫的股市,正在集聚着殺傷力極大的金融風險,並將吞噬掉天文數字的社會財富。
      
進入2007年後,極度亢奮的中國股市平均每週的交易金額超過6000億元,這是2006年市場平均交易水平的3倍。但天量的股票交易並不會爲社會創造一分錢的財富,它只是衡量股市泡沫熱度的一個溫度計。
      
另一方面,鉅額股票交易所產生的佣金收益,挽救了瀕於死亡的中國證券業。2006年,中國證券業從一年前的全行業虧損,變成了全行業盈利。據估算,2006年證券業全行業的盈利超過300億元,同時,整個證券業的運營成本大約也在300億元左右。一直靠天吃飯的國內券商應該天天祈禱,中國股市的“超級牛市”給他們帶來了好運,來自於投資者們慷慨,使“詬病”極多的證券業進入了“黃金時代”。
      
現在,中國的資本市場上,正在進行着一場規模高達數萬億元的“財富大轉移”。這場遊戲的結局難以預料,但肯定不會有“多贏”的結果。
      
對於普通的投資者來說,主要的投資渠道和財富蓄水池只有銀行儲蓄、股票、保險、房地產、信託產品等。信託產品的總量極小,可以忽略不計;儲蓄和保險屬於風險較小、回報偏低的理財方式,選擇的人最多;而股票和房地產市場,風險較高、回報較高,屬於激進的投資方式。過去,各種理財市場保持着相對平衡,安全性和流動性最好的銀行儲蓄,吸納了大部分社會財富。不過,這種平衡在2006年被打破了。
      
2006年初,長期低迷的中國股市中,許多上市公司的價值被長期低估,大型藍籌股的平均市盈率不足10倍。而隨着股權分置改革的推進,市場的政策不確定性大大降低,外圍資金開始源源不斷流入股市,股票指數也不斷創出新高。
      
當牛市氛圍形成後,逐漸擴散的賺錢效應又吸引了更多的社會資金,這種“正反饋”形成了牛市的馬太效應——流入股市的錢越多,股指漲得越快,新資金流入股市的速度更快。
      
一邊是高達16萬億元的居民儲蓄,另一邊是實際流通市值僅有3萬億元的股市“蓄水池”。目前,在股市持續賺錢效應的影響下,居民儲蓄大壩開始出現裂痕甚至顯露“決堤”跡象,大量的資金涌入國內A股市場,一些不知道風險、不瞭解股市但又投資飢渴的老百姓,也加入到了股市投機的遊戲中。一些理性的經濟學家,似乎已經聞到了股票市場失控後的“血腥味道”。
      
套用經濟學中的一句話:貨幣是股市的第一推動力。現在,社會各界已經形成的共識是,國內市場上的資金流動性嚴重過剩。除了押注人民幣升值而流入中國市場的國際資本,目前,國內居民儲蓄餘額達到16萬億元,加上機構存款的廣義貨幣超過33萬億元,全國銀行機構的貸款餘額只有22萬億元。這就是說,有超過10萬億元的“存貸差”,這部分資金需要尋找其他的投資渠道。
      
巧合的是,國家連續3年對房地產行業的打壓,導致投資性房產交易大大下降,房地產市場沉澱的資金面臨極大的流動性不足問題。而鋼鐵、煤炭、冶金、礦業等高回報實體行業也受到了嚴厲的調控措施,造成傳統的實體經濟吸納過剩社會資金的通道幾乎被堵死。因此,儲蓄和股市成了僅有的社會資金“蓄水池”。
      
由於CPI在統計方面的偏差,掩蓋了通貨膨脹的危險,央行也有意無意地壓低了名義存款利率,使“鎖在”銀行裏的儲蓄資金越來越感到不安。在財富效應的作用下,儲蓄資金開始大規模流向股市。這種趨勢會產生何種後果,現在還難以判斷。
      
關鍵的問題是,股市並非一個安全的財富“蓄水池”,股市存在着巨大的資金漏斗。很早以前,人們就認識到股市投資是一場“零和”遊戲:股市贏家賺的錢,大多是輸家虧的錢;券商賺取的佣金,最終也要由輸家承擔。股市最值得稱道的是,上市公司會給股東分紅,這是維持股市資金平衡的關鍵因素。
      
2005年,A股全部上市公司實現淨利潤總額1555億元。根據估算,2006年以來,由於中國銀行、工商銀行、中國人壽等大型金融股的發行上市,上市公司創造的淨利潤總和可能超過3000億元。
      
 但是,2007年A股市場的資金消耗,遠遠高於上市公司的利潤額。據粗略推算,2007年僅上市公司融資一項就可能從股市中抽走3000億元;維持每天超過1000億元交易規模的佣金損失,全年將超過700億元;而一些限售流通股進入市場流通,也需要數千億元的資金。這些資金流失,都是牛市的巨大威脅。
      
“我現在只祈禱股市不要漲得太高,否則跌落下來會更痛。”一位證監會官員私下裏這樣說。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