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一卡通“卡”在哪裏

校園一卡通“卡”在哪裏?

 

 

 

 

  
   號稱銀行卡、電信卡之外的“第三大卡”--校園卡,正被商家奉爲一支潛力無限的“績優股”。其正經歷着新一輪的追捧。CBIR最新調查顯示:目前全國校園卡髮卡量已超過1億張。而按全國1200所上規模的高校,每校500萬元建設成本來計算,這一市場將具有超過60億元的商機。

一卡通實在難通

   “無論對實施方還是銀行,校園卡項目是隻賺不賠的長線投資,與學校合作的SI、ISV,可以從對系統後期的維護服務以及未來學校的擴展工程中獲利;對於銀行而言,這些學生踏入社會,多數都將成爲收入不低的中層階級,有着前衛的消費觀點和足夠的消費能力,將給銀行積存大筆穩定的存款。”上海淮上淮科技公司總經理施海仁表示,無論對校方、學生還是系統集成商和銀行來說,一卡通的推行絕對是一件好事。
   這種觀點具有普遍的代表性。但事實上,全國相當一部分高校都還沒有觸及這類建設,而在那些早已建立起一卡通網絡的高校,實現“一卡通”的網絡並沒有完全互聯互通。
   據記者調查,“一卡通”工程對於絕大多數高校來說,依然處於紙上談兵的階段。目前,一般學校的“一卡通”系統應用還處於“初期工程”,持卡使用範圍極其有限。“一卡通”網僅停留在簡單的產品拼湊上,系統存在不聯通、通訊不實時、不安全等問題。而真正的“一卡通”,便利性應該遠超以前的“金龍卡”之類的校園卡。
   華中科技大學學生厲文蓓告訴記者,自其進校就開始使用由學校發放、一天內消費超過10元就得輸入個人密碼的“金龍卡”。但“金龍卡”的使用僅限於進行超市購物和食堂就餐等屬於學校後勤管理範圍的消費,而除此之外的其他項目就不在“一卡”所能通達的範圍內了。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從1999年就一直在雄心勃勃地搞“校園全網”建設工程,而現在僅有兩間宿舍開通了寬帶網,且發放到學生手中的“銀卡”,“刷卡”也僅能用於食堂吃飯及購買“部分”小賣部的食品。學生手中互不相通的多張卡一直分別使用至畢業。
   記者在學生人數超過10000人的中國人民大學發現,學生在圖書館借書依然拿着借書證,打水和吃飯用的是“水卡”、“飯卡”等不同的卡。“一卡走遍校園”完全名不符實。

資金缺乏難爲“炊”

   蛋糕雖大,但“校園一卡通”在高校的推行和應用目前正處於兩難境地。
   “我們在校生6000人,教職工共1000人,算是一個小網絡,而校園卡項目只能依靠國家撥款。一旦發現項目預算超過300萬元,我們就只有放棄實施校園一卡通系統了。”北京建築工程學院網絡中心負責人班成在採訪中表示,對由銀行出面幫助建設校園卡工程不存希望。
   “銀行肯定會考慮投資回報,而投資北建工回報率肯定不會高。”班說。
   儘管國內各大銀行爲吸納個人存款,也會對高校進行一卡通網絡建設投資,但並不是所有高校都會受到銀行投資“青睞”。類似北建工這類資金不足又難於吸引銀行投資的學校,在全國1200所高校中所佔比率是比較高的。
   除北建工這類因缺乏資金而未能推行“一卡通”的高校外,導致有了校園卡卻不能真正“一卡通”的主要原因還是資金問題。
   華中科技大學是國內率先實施“一卡通”的高校之一,但該校網絡中心負責人卻表示,除了“金龍卡”,真正的“一卡通”還未實現。其他知名高校同樣如此。作爲學校基礎設施建設的一部分,最大的難題還是資金問題。
   80%的校辦領導無奈地表示,因爲“一卡通”能很好地管理學生拖欠學費、透明地管理學校部門的各類收費項目等問題;提高諸如學籍註冊、門禁考勤、學生選課、公費醫療等管理問題,將爲學校減少不少的管理成本。他們本來熱衷於推行實施“一卡通”二期工程,但是,由於沒有完成這樣的工程資金實力,一直沒法正式動工。
   國內各大銀行更多地把目光投入那些有校辦企業、資金相對雄厚的院校,如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早在2001年,就與交通銀行南京分行合作建設校園卡工程,浙江大學“一卡通”項目則由中信實業銀行投資建設;一些文科類爲主的學校則很難受到銀行的重視,比如人大。
   農業銀行湖南省分行長沙市支行最近與湖北農業大學着手進行“校園卡”項目。參與此項目的長沙支行的網絡技術工程師李先生說:“實際完成這個項目的時間不會超過一個月,主要工作在於對學校的網絡實際需求調查和投資回報的分析上。銀行必須得考慮是否能有足夠大的投資回報率。”
   與此同時,學校接收銀行投資的同時,也將財政管理主動權交給了銀行。記者見到某校與某銀行簽訂的聯合開發“校園一卡通”的協議書中寫道:“校園一卡通”爲乙方(即銀行)指定的校區內使用的惟一支付結算及信息管理專用卡,覆蓋整個校園的信息管理系統,校園內凡涉及與銀行之間及校內、外單位和個人之間的資金結算、現金交易、信息服務管理等所有場所,如食堂、醫療中心、圖書館及院、部、處等管理部門,均使用“校園一卡通”結算和管理;“校園一卡通”投入使用後,乙方不再另行引進、使用其他銀行系統的校園通卡或類似校園通卡功能的替代產品。因而,一些有經濟實力的學校,則自己動手實施“一卡通”工程,通過項目招標由SI、ISV根據學校現有的網絡環境及未來需求,進行軟件開發設計,以便“一卡通”實現更好和管理服務於學生及教職工。
   對於校園卡推行受阻,校方的觀念傳統也是原因之一。業內人士表示,目前無論是由校方自己還是由銀行出資建網,“一卡通”多期工程的推行多數還只囿於投入資金的權宜之計。只有整個社會信息化達到一定水平,學校和銀行的信息系統及服務管理均到了一定水平,才能真正實現“一卡在手,暢通無阻”。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