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擬集成電路大牛的經驗

一、模擬大神的幾點學習建議(教材)

我學習模電有一段時間了,向大家推薦幾本自認爲的"寶典",談下自己使用它們的感受以及在學習模電過程中的體會,供後來者參考:


1. 拉扎維的《模擬CMOS集成電路設計》,我們研二模電課的教材,汪寧老師把這門課講得可圈可點。當時沒意識到有其他書,於是我就把此書讀了好幾遍。此書內容多摘自較新的論文,還未得到工業界的實踐論證,所以一大特點就是pitfalls較多。但不失爲爲大家提供很多深入研究主題的sourcing。


2. Phillip E. Allen的《CMOS模擬集成電路設計第二版》,此書工程性很強,適合有一定CMOS模電理論基礎的人讀。當時由於畢設想做ADC,於是接觸了此書。讀後感覺Phillip通篇都是爲了寫ADC而寫此書,值得一提的是5、6、7章把OP-AMP寫得非常精彩。


3. 強力推薦的是Paul R.Gray的《模擬集成電路的分析與設計》,堪稱模電之Bible,鄙人最近正鑽研此書,惜得寶書有種相見恨晚的感覺,很是上癮甚至有點欲罷不能。此書是UC Berkeley的EECS係爲EE140和EE240專門指定的教材,可以說是匯聚了berkeley的精華,berkeley之精華乃silicon valley之精華,siliconvalley之精華乃IC之精華。閱讀此書(英文版),你一定能體會到Paul這位Godfather思維之嚴謹、論證之嚴密,條理之清晰,該書的一大亮點就是把bipolar和CMOS作爲counterpart很好地結合在了一起講,能帶給讀者一完整的transistor級IC的概念。推薦必讀。EE140在Berkeley是由大牛Rorber R.Broderson(全哥以前的boss)在教,comic上有他的視頻,我堅持上完了他整個一學期的課,感覺收穫相當大,似乎感覺自己身體裏的血液都是Analog做的,你不可能不喜歡上他。


4. Alan Hastings的《模擬電路版圖的藝術》,該書連同Paul那本一起作爲在Berkeley的EE240的教材,它幫助你從一個電路 designer的角度來看工藝,又能從工藝的角度來反哺你設計的circuit,是一致公認的優秀後端教材。


5. Robert F. Pierret的《半導體器件基礎》相比於施敏的那本上手來得更容易,相信研一的諸位大多讀過此書。Berkeley的EE130是由Prof. King(Tsu Jae)來教,有志投身analog或者device的同學最好把energy band,pn junction, BJT和 MOS的基礎打牢。順便提一句,有關"信號與系統"和"控制"方面的知識也是必須的,特別當涉及到高頻和穩定性設計時就顯得格外必要。


6. 可能有部分同學打算投身RF,那麼推薦Thomas H. Lee的《The Design of CMOS Radio-Frequency Integrated Circuits    Second Edition》,絕對權威。此書我還沒研究過,就暫且不發表評論了。


個人覺得,能夠有機會多從不同角度觀察不同學者對某一subject的討論是一件很幸運的事,拜讀這些大師們(Paul Gray, R.G.Meyer, S.H. Lewis, Paul J. Hurst, Thomas H. Lee, Alan Hastings, R.Broderson等等, 特別是Berkeley的五人組)的著作能幫助我迅速打開自己的思路,提升對這一學術領域的認識。此外,UCBerkeley作爲美國公立大學的典範,代表了那種出身貧寒但卻不畏權貴、勇於抗掙、挑戰特權和精英(Harvard, Yale,Stanford)的精神,令人欽佩。朝去朝來,日月輪迴,對於我們這裏的每個人來說,也都不過只是這個學校的匆匆過客,帶走的是我們的知識和理想,留下的是我們寶貴的"學脈"。

寫的還是不錯的,不過這些書大家都知道,大家也都看,可爲什麼大家水平參差不齊啊。哈哈,說白了這只是些入門的書籍而已。我不是說這些不重要,而是非常基礎的東西,一定要紮實掌握靈活運用。但是看這些書顯然不能做project的呀,交大微電子,上海交大吧,不是數字挺強的麼,模擬不太清楚哦,反正我們是從最低層學起的,量子力學,固體物理,半導體物理,半導體器件,模擬集成電路設計,數字集成電路設計等等
(1)拉扎維的模擬cmos我們大三就看是學的吧,記得那時候還是第一次開這個課選學,開始大家熱情那叫一個高啊,結果最後考試的時候,好多人都把這個課退了,拉扎維書是寫的深入淺出,比較易懂的,但是最大的缺陷就是沒有教會學生一套設計方法,連做個OPAMP都困難,看似他書上的opamp都畫在那裏,但是又有幾個學生能把那個東西做好啊,害得大家在那裏調啊調的,其奇怪怪尺寸能行麼,layout怎麼畫呀,原因是什麼?就是他沒教會大家做bias,opamp用電壓偏置是不行的。這就是設計方法上的問題,拉扎維自己當然明白,但是他沒有寫出來教會大家。
(2)Allen的書確實實際一點,大家照着他書上的做還能做出東西仿真能work,於是乎大家很高興,但是終究內容有些淺顯,或者說是易學吧,但真要照着書做東西還是不行的。比如要做ADC,照着Allen書上是決然做不出來的,那只是一些最基本的知識,只是一個入門,但這個門檻很低的入門對大家也是莫大的幫助,教科書做到這樣已經不錯了。
(3)P.R Gray那是厲害人物,就教父之稱,他的書自然是嚴謹咯,大量的邏輯推導把我也快推倒了,不過還是看了一些的,現在公式差不多都忘記了。他的書就會全面一些,bipolar也會有,但也是基礎的東西,是入門。(有仁兄對我的入門說很憤怒,哈哈,我從來沒說過基礎的東西不重要,恰恰很多時候雖然做不同的東西,但卻用着同樣的知識,那個這個就是精髓是本質,或者說是在這一領域普適的內在規律)
(4)版圖藝術也粗略看過,現在影響不是太深了,應該還是能學到一些東西的吧,不過layout終究是要自己畫了才知道的,我一直認爲layout engineer終究不會比circuit engineer自己畫的layout更好的,因爲只有自己才知道自己的circuit想做成什麼樣子,什麼地方需要match,什麼地方需要注意parasitic。
(5)半導體器件麼,記得施敏到學校來給我們講過兩個月的課,當然之前我們都是學過半導體物理和器件的,聽了一下,也沒有記住多少,終究我們不是做器件的,我們只要有最基本的常識就可以了,不要與人聊起來是雞對鴨講就可以了,真的要用的時候,還能翻書找到在哪裏就OK了,就像前一陣子和一個退休了的VP討論爲什麼p-type和n-type的電導率不同,於是記得hole 與electron的effective mass是不一樣,還在劉恩科的書上找到了。
(6)關於RF也學過一下,還行吧,也沒能深入,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有些東西需要知道一點,等真正要從事這項工作的時候才深如下去。

我覺得做電路,精髓或者說本質是一樣的,不管你做analog還是RF,是ADC還是PLL,有些地方是通的,或者說是都需要care的。據說曾經高人說做的電路要感覺到自己是電子,在電路中流動。哈哈,真是出神入化哦,不過正如拉扎維所說,知覺還是很重要的。最後不要對電路設計抱有太多希望,昨天還和同學聊天,大家都覺得這個行業沒有太大希望了,對於我們這些新入行的人來說。也希望大家有好運吧 


二、模擬集成電路設計的九個層次

一段 :你剛開始進入這行,對PMOS/NMOS/BJT什麼的只不過有個大概的瞭解,各種器件的特性你也不太清楚,具體設計成什麼樣的電路你也沒什麼主意,你的電路圖主要看國內雜誌上的文章,或者按照教科書上現成的電路,你總覺得他們說得都有道理。你做的電路主要是小規模的模塊,做點差分運放,或者帶隙基準的仿真什麼的你就計算着發文章,生怕到時候論文湊不夠。總的來說,基本上看見運放還是發怵。你覺得spice是一個非常難以使用而且古怪的東西。 


二段 :你開始知道什麼叫電路設計,天天捧着本教科書在草稿紙上狂算一氣。你也經常開始提起一些技術參數,Vdsat、lamda、early voltage、GWB、ft之類的。總覺得有時候電路和手算得差不多,有時候又覺得差別挺大。你也開始關心電壓,溫度和工藝的變化。例如低電壓、低功耗系統什麼的。或者是超高速高精度的什麼東東,時不時也來上兩句。你設計電路時開始計劃着要去tape out,雖然tape out看起來還是挺遙遠的。這個階段中,你覺得spice很強大,但經常會因爲AC仿真結果不對而大傷腦筋。 


三段 :你已經和PVT鬥爭了一段時間了,但總的來說基本上還是沒有幾次成功的設計經驗。你覺得要設計出真正能用的電路真的很難,你急着想建立自己的信心,可你不知道該怎麼辦。你開始閱讀一些JSSC或者博士論文什麼的,可你覺得他們說的是一回事,真正的芯片或者又不是那麼回事。你覺得Vdsat什麼的指標實在不夠精確,仿真器的缺省設置也不夠滿足你的要求,於是你試着仿真器調整參數,或者試着換一換仿真器,但是可它們給出的結果仍然是有時準有時不準。你上論壇,希望得到高手的指導。可他們也是語焉不詳,說得東西有時對有時不對。這個階段中,你覺得spice雖然很好,但是幫助手冊寫的太不清楚了。 


四段 :你有過比較重大的流片失敗經歷了。你知道要做好一個電路,需要精益求精,需要戰戰兢兢的仔細檢查每一個細節。你發現在設計過程中有很多不曾設想過的問題,想要做好電路需要完整的把握每一個方面。於是你開始系統地重新學習在大學畢業時已經賣掉的課本。你把能能找到的相關資料都仔細的看了一邊,希望能從中找到一些更有啓發性的想法。你已經清楚地知道了你需要達到的電路指標和性能,你也知道了電路設計本質上是需要做很多合理的折中。可你搞不清這個“合理”是怎麼確定的,不同指標之間的折中如何選擇纔好。你覺得要設計出一個適當的能夠正常工作的電路真的太難了,你不相信在這個世界上有人可以做到他們宣稱的那麼好,因爲聰明如你都覺得面對如此紛雜的選擇束手無策,他們怎麼可能做得到?這個階段中,你覺得spice功能還是太有限了,而且經常對着"time step too small"的出錯信息發呆,偶爾情況下你還會創造出巨大的仿真文件讓所有人和電腦崩潰。 


五段 :你覺得很多競爭對手的東西不過如此而已。你開始有一套比較熟悉的設計方法。但是你不知道如何更加優化你手頭的工具。你已經使用過一些別人編好的腳本語言,但經常碰到很多問題的時候不能想起來用awk或者perl搞定。你開始大量的佔用服務器的仿真時間,你相信經過大量的仿真,你可以清楚地把你設計的模塊調整到合適的樣子。有時候你覺得做電路設計簡直是太無聊了,實在不行的話,你在考慮是不是該放棄了。這個階段中,你覺得spice好是好,但是比起fast spice系列的仿真器來,還是差遠了;你開始不相信AC仿真,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transient仿真。 


六段 :你開始明白在這個世界中只有最合適的設計,沒有最好的設計。你開始有一套真正屬於自己的設計方法,你會傾向於某一種或兩種仿真工具,並能夠熟練的使用他們評價你的設計。你開始在設計中考慮PVT的變化,你知道一個電路從開始到現在的演化過程,並能夠針對不同的應用對他們進行裁減。你開始關注功耗和麪積,你tape out的芯片開始有一些能夠滿足產品要求了。但是有時候你還是不能完全理解一些複雜系統的設計方法,並且犯下一些愚蠢的錯誤並導致災難性後果。你開始閱讀JSSC時不只是挑一兩片文章看看,或許把JSSC作爲廁所讀物對你來說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在這個階段中,你覺得spice是一個很偉大的工具,你知道如何在spice中對精度和速度做合理的仿真,並隨時做出最合適的選擇。 


七段 :你開始真正理解模擬電路設計的本質,無論對於高精度系統還是高速度系統都有自己獨有的看法和經驗。你可以在系統級對不同的模塊指標進行折中以換取最好的性能。你會了解一個潛在的市場並開始自己的產品定義,並且你知道只要方法正確,你設計出的產品會具有很好的競爭力。你可以從容的從頭到腳進行整個電路的功能和指標劃分,你瞭解裏面的每一個技術細節和他們的折中會對於你的產品有怎樣的影響。你開始關注設計的可靠性。在這個階段中,你覺得spice是一個很實用的工具,並喜歡上了蒙特卡洛仿真,但你還是經常抱怨服務器太慢,雖然你經常是在後半夜運行仿真。 


八段 :這個時候成功的做出一個芯片對你來說是家常便飯,就象一名駕駛老手開車一樣,遇到紅燈就停、綠燈就行。一個產品的設計對於你來說幾乎都是無意識的。你不需要再對着仿真結果不停的調整參數和優化,更多時候之需要很少量的仿真就可以結束一個模塊的設計了。你能夠清楚地感覺到某一個指標的電路模塊在技術上是可能的還是不可能的。你完全不用關心具體模塊的噪聲係數或者信噪比或者失真度。你只需要知道它是可以被設計出來就可以了,更詳細的技術指標對你來說毫無意義。你開始覺得JSSC上的東西其實都是在湊數,有時候認爲JSSC即使作爲廁紙也不合格(太薄太脆)。你覺得spice偶爾用用挺好的,但是實在是不可靠,很多的時候看看工作點就差不多夠了。 


九段 :這時候的你對很多電路已經料如指掌,你可以提前預知很多技術下一輪的發展方向。一年你只跑上幾次仿真,也可能一仿真就是幾年。你很少有畫電路圖的時候,多數時間你在打高爾夫或是在太平洋的某個小島釣魚。除了偶爾在ISSCC上湊湊熱鬧,你從不和別人說起電路方面的事,因爲你知道沒人能明白。


三、一位牛人自述學習模擬電路技術的經歷

        復旦攻讀微電子專業模擬芯片設計方向研究生開始到現在五年工作經驗,已經整整八年了,其間聆聽過很多國內外專家的指點。 最近,應朋友之邀,寫一點心得體會和大家共享。我記得本科剛畢業時,由於本人打算研究傳感器的,後來陰差陽錯進了復旦逸夫樓專用集成電路與系統國 家重點實驗室做研究生。現在想來這個實驗室名字大有深意,只是當時惘然。電路和系統,看上去是兩個概念,兩個層次。我同學有讀電子學與信息系統方向研究生的,那時候知道他們是“系統”的,而我們呢,是做模擬“電路”設計的,自然要偏向電路。而模擬芯片設計初學者對奇思淫巧的電路總是很崇拜,尤其是這個領域 的最權威的雜誌JSSC (IEEE Journal of solid state circuits),以前非常喜歡看,當時立志看完近二十年的文章,打通奇經八脈,總是憧憬啥時候咱也灌水一篇,那時候國內在此雜誌發的文章鳳毛麟角,就 是在國外讀博士,能夠在上面發一篇也屬優秀了。
       讀研時,我導師是鄭增鈺教授,李聯老師當時已經退休,逸夫樓邀請李老師每個禮拜過來指導。鄭老師治學嚴謹,女中豪傑。李老師在模擬電路方面屬於國內先驅人 物,現在在很多公司被聘請爲專家或顧問。李老師在87年寫的一本(運算放大器設計);即使現在看來也是經典之作。李老師和鄭老師是同班同學,所以很要好, 我自然相對於我同學能夠幸運地得到李老師的指點。李老師和鄭老師給我的培養方案是: 先從運算放大器學起。所以我記得我剛開始從小電流源 開始設計。那時候感覺設計就是靠仿真調 整參數。但是我卻永遠記住了李老師語重心長的話:運放是基礎,運放設計弄好了,其他的也就容易了。當時不大理解,我同學的課題都是AD/DA,鎖相環等 “高端”的東東,而李老師和鄭老師卻要我做“原始”的模塊, 我僅有的在(固體電子學) (國內的垃圾雜誌)發過的一篇論文就是軌到軌(rail-to-rail)放大器。做的過程中很鬱悶,非常羨慕我同學的項目, 但是感覺李老師和鄭老師講的總有他們道理,所以我就專門看JSSC運放方面的文章,基本上近20多年的全看了。當時以爲很懂這個了,後來工作後才發現其實還沒懂。所謂懂,是要真正融會貫通,否則塞在腦袋裏的知識再多,也是死的。但是運算放大器是模擬電路的基石,只有根基紮實方能枝繁葉茂,兩位老師的良苦用 心工作以後才明白。總的來說,在復旦,我感觸最深的就是鄭老師的嚴謹治學之風和李老師的這句話。 
       碩士畢業,去找工作,當時有幾個offer。我師兄孫立平,李老師的關門弟子,推薦我去新濤科技,他說裏面有個常仲元,魯汶天主教大學博士,很厲害。我聽從師兄建議就去了。新濤當時已經被IDT以8500萬美金收購了,成爲國內第一家成功 的芯片公司。面試我的是公司創始人之一的總經理Howard. C. Yang(楊崇和)。 Howard是Oregon State University 的博士,鎖相環專家。面試時他當時要我畫了一個兩級放大器帶Miller補償的,我很熟練。他說你面有個零點,我很奇怪,從沒聽過,雲裏霧裏,後來才知道 這個是Howard在國際上首先提出來的,等效模型中有個電阻, 他自己命名爲楊氏電阻。當時出於禮貌,不斷點頭。不過他們還是很滿意,反正就這樣進去了。我呢,面試的惟一的遺憾是沒見到常仲元,大概他出差了。
       進入新濤後,下了決心準備術業有專攻。因爲本科和研究生時喜歡物理,數學和哲學,花了些精力在這些上面。工作後就得真刀真槍的幹了。每天上班仿真之餘和下班後,就狂看英文原版書。第一本就是現在流行的Razavi的那本書。讀了三遍。感覺大有收穫。那時候在新濤,初生牛犢不怕虎,應該來說,我還是做得很出 色的,因此得到常總的賞識,被他評價爲公司內最有potential的人。偶爾常總會過來指點一把,別人很羨慕。其實我就記住了常總有次聊天時給我講的心得,他大意是說做模擬電路設計有三個境界:第一是會手算,意思是說pensile-to-paper,電路其實應該手算的,仿真只是證明手算的結果。第二 是,算後要思考,把電路變成一個直觀的東西。第三就是創造電路。我大體上按照這三部曲進行的。Razavi的那本書後面的習題我仔細算了。公司的項目中, 我也力圖首先以手算爲主,放大器的那些參數,都是首先計算再和仿真結果對比。久而久之,我手計算的能力大大提高,一些小信號分析計算,感覺非常順手。這裏講一個小插曲,有一次在一個項目中,一個保護迴路AC仿真總不穩定,調來調去,總不行,這兒加電容, 那兒加電阻,試了幾下都不行,就找常總了。因爲這個迴路很大,所以感覺是瞎子摸象。常總一過來三下五除二就擺平了,他仔細看了,然後就導出一個公式,找出 了主極點和帶寬表達式。通過這件事,我對常總佩服得五體投地,同時也知道直觀的威力。所以後來看書時,都會仔細推導書中的公式,然後再直觀思考信號流,不直觀不罷手。一年多下來,對放大器終於能夠透徹理解了,感覺學通了,通之後發現一通百通。最後總結:放大器有兩個難點,一個是頻率響應,一個是反饋。其實所謂電路直觀,就是用從反饋的角度來思考電路。每次分析了一些書上或者JSSC上的“怪異”電路後,都會感嘆:反饋呀,反饋!然後把分析的心得寫在 paper上面。
       學通一個領域後再學其他相關領域會有某種“加速”作用。常總的方式是每次做一個新項目時,讓下面人先研究研究。我在離開新濤前,做了一個鎖相環。我以前沒做過,然後就把我同學的碩士論文,以及書和很多paper弄來研究,研究了一個半月,常總過來問我:鎖相環的3dB帶寬弄懂了吧?我笑答:早就弄懂了。我強大的運放的頻率響應知識用在鎖相環上,小菜了。我這時已經去研究高深的相位噪聲和jitter了。之後不久,一份30多頁的英文研究報告發出來,常總大 加讚賞!。後來在COMMIT時,有個項目是修改一個RF Transceiver芯片,使之從WCDMA到TD-SCDMA。裏面有個基帶模擬濾波器。我以前從沒接觸過濾波器,就花了兩個月時間,看了三本英文原版書,第一本有900多頁,和N多paper,一下子對整個濾波器領域,開關電容的,GmC的,Active RC的都懂了。提出修改方案時,由於我運放根基紮實,看文章時對於濾波器信號流很容易懂,所以很短時間就能一個人提出芯片電路原理分 析和修改方案。最後報告寫出來(也是我的又一個得意之作),送給TI. TI那邊對這邊一下子肅然起敬,Conference call時, 他們首先說這份報告是“Great job!”,我英文沒聽懂,Julian對我誇大拇指,說“他們對你評價很高呢”。後來去Dallas, TI那邊對我們很尊敬,我做報告時,很多人來聽。總之,現在知道,凡事情,基礎很重要,基礎紮實學其他的很容易切入,並且越學越快。  
       我是02年11月去的COMMIT,當時面試我的也是我現在公司老闆Julian。 Julian問我:你覺得SOC (system on chip)設計的環節在哪兒?我說:應該是模擬電路吧,這個比較難一些。Julian說錯了,是系統。我當時很不以爲然,覺得模擬電路工程師應該花精力在分析和設計電路上。 Julian後來自己run了現在這公司On-Bright,把我也帶來,同時也從TI拉了兩個,有一個是方博士。我呢,給Julian推薦了朱博士。這 一兩年,我和朱博士對方博士佩服得五體投地。方博士是TI華人裏面的頂級高手, 做產品能力超強。On-Bright現在做電源芯 片,我和朱博士做了近兩年,知道了系統的重要性。芯片設計最終一定要走向系統,這個是芯片設計的第四重境界。電路如同磚瓦,系統如同大廈。芯片設計工程師 一定要從系統角度考慮問題,否則就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電源芯片中,放大器,比較器都是最最普通的,其難點在於對系統的透徹理解。在On- Bright,我真正見識了做產品,從定義到設計,再到debug,芯片測試和系統測試,最後到RTP (release to production)。 Julian把TI的先進產品開發流 程和項目管理方式引入On-Bright,我和朱博士算是大開眼界,也知道了做產品的艱辛。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