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信任,談教育

《韓非子》裏有這樣一個故事,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她的兒子哭着要跟着去。她對兒子說:“你回家,等我回來殺豬給你吃。”等到曾子的夫人從集市上回來,曾子就開始捉豬。他夫人問他:“捉豬幹什麼?”曾子說:“你不是說,殺豬給孩子吃嗎?”夫人笑笑說:“我不過是和孩子開個玩笑罷了。”曾子說:“夫人啊,小孩是不能和他開玩笑的啊!你現在欺騙了孩子,孩子以後就不會相信你了,而且大人是孩子的榜樣,大人的言行孩子會效仿,你現在欺騙孩子,就是在教他欺騙別人。” 於是曾子就將家中唯一的豬殺掉煮肉給孩子吃。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教育是什麼?教育不僅是教給孩子知識,更要教給孩子做人的道理。教給孩子做人的道理,不僅是要告訴他們“文本”的道理,更要讓他們從教育者身上獲取鮮活的“樣本”。這個樣本不僅是你“刻意”爲之的教程,更是你日常生活中“隨意”的言行。就像曾子殺豬一樣,爲人師者是不能隨意失信於孩子,哪怕是男校長承諾了難堪的“吻豬”,女校長承諾了難看的“剃光頭”,只要孩子們做到了,你也要勇敢地兌現。

在這一點上,河南鄭州某高中的英語老師做法就欠妥了。

該校高一某班一學生說,“老師上週說過,只要這次單元考試全班人有90%同學及格,前天的晚自習就不上課,放英語原聲版的美國大片給學生看。”爲了能在晚自習看上電影,學生們英語學習積極性大增,這次英語考試全班都合格。按計劃應看電影當天晚上,有的同學已經在小賣部買好了飲料和糖。然而,晚自習時,英語老師卻突然宣佈不放電影要上新課。班上學生頓時很失望,部分同學還起鬨,有的同學甚至賭氣不聽她上課,做小動作或者佯裝睡覺。

而該英語老師卻表示,馬上要期末考試了,後面還有新課沒有講完,取消放電影改爲講課,是爲學生爭取到更多的期末考複習時間。

我們相信,該英語老師的確是爲學生好,的確是想讓學生學習更多的知識,期末取得一個更好的成績,但是,該老師卻忽視了,誠信和“好意”本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兌現承諾是順應“天意” 、衆望所歸,推銷“好意”是“逆天”而行,一廂情願。非但如此,學生非但不會爲老師的“好意”領情,拉近與老師的距離,恰恰相反,會因爲老師的“失信”而對老師心生“怨恨”,從而會疏遠老師。

俗話說,親其事,信其道,愛其師,學其教。該校英語老師以爲兩節自習的時間很寶貴,其不知,學生喜愛老師這一動力對學習幫助更大,它不僅是兩節課的問題,而是一學期、一學年,甚至因喜愛英語老師,終生對英語都會保持極強的學習慾望與動力,而現在,因爲老師的失信,學生不但對老師產生失望,還會“殃及”老師任教的學科——對英語學習失去興趣,果真如此,兩節自習的代價實在太大了!

筆者曾在博文中說道,對於男校長“吻豬”和女校長“剃光頭”承諾,筆者是持不贊成態度的,因爲他們的承諾和學生的行爲之間沒有什麼必然的聯繫,學生做得好,本應該對他們進行獎勵,而不是對校長進行“懲罰”而且是一種有失自尊的“自虐”,這種承諾對教育學生來說並無益處。而鄭州某高中的“英語考好了,就看英語原版電影”這個承諾是比較適切的,它就是對學生獎勵,而且這個獎勵還是一種繼續學習。可是,如此的一個拉近師生感情,提高學生英語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的機會,我們的老師卻失信了,這實在是一個極大的遺憾。

“吻豬”和“剃光頭”類不正常的承諾爲什麼能兌現?而“英語學習看英文電影”這樣的常規承諾爲什麼不能兌現呢?或許,“吻豬”之類的承諾太標新立異了,不兌現,承諾人太失信,而且沒道理;而看電影一類的承諾情屬常規性的,不兌現,有理可論。但是,我們的教育,絕對不能靠“吻豬”之類的標新立異來支撐,而實在應該是以常規承諾爲主渠道,而在當下,我們學校、老師、家長的教育“誠信”也正是在這些常規的“承諾”中漸漸讓孩子對我們失去信任的,漸漸喪失學習的興趣,喪失了健康的身體,健康的心理,而變成了一個個的近視眼,小胖墩,更有甚者,形成了對教育恐懼,走上墜樓、跳河的不歸路……

“吻豬立信”的“成功”與“看英語電影”的失信,當引我們教育工作者的深思。教育首先應當建立在被教育者對教育者信任的基礎上,只有被教育者對教育者“深信不疑”,纔會對教育者產生感情,纔會積極主動地接受其教育。如果被教育者和教育者不信任甚至“敵視”,教育就無法順利進行。因此,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相互信任是是教育的基石。教育的首要問題不是教給孩子知識,而是如何在孩子心中建立起對教育者的信任。這就要求我們的教育工作者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要講求真誠,用真誠換取真誠,以“真人”培育“真人”!

享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

新浪微博: http://weibo.com/5040551313

QQ空間: http://user.qzone.qq.com/564050608/

微信: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