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thon入门系列10:函数1

函数概述

函数的概念

函数就是把完成特定功能的一段代码封装起来。给该功能起一个名字(函数名)。

哪里需要实现该功能就在哪里调用该函数。

函数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调用。


函数的作用

  • 函数是能完成某一功能的代码段
  • 函数是可重复执行的代码段
  • 函数方便管理和维护,便于复用

定义函数

使
用函数之前一定要先定义。

python 的函数定义非常简单。

函数定义语法:

def 函数名([形参列表]):
函数体

说明:
1. def 是定义函数的关键字。(define function)

  1. 函数名是这个函数的符号(引用),调用这个函数的时候我们需要函数名。

  2. 函数名后的圆括号是必须的。

  3. 形参列表表示我们可以定义多个形参,接受函数调用时传递过来的参数。形参不是必须的,根据需要决定是否需要定义形参

  4. 圆括号后面必须有一个分号:.

  5. 新起一行,必须有缩进来定义函数体。函数体就是函数每次调用的时候都会执行的代码。


# 定义无参函数
def show():
print("我是函数内的代码1")
print("我是函数内的代码2")


# 定义有参函数,形参在函数内部可以作为普通变量使用。
def show1(a, b):
print(a + b)

函数调用


义函数的目的是为了让函数做一些事情。

但是函数如果仅仅定义不会自己去执行。

时刻记住一句话,函数只有被调用才能被执行!

所以想要函数执行,必须显示的去调用函数。

在使用函数的时候,一定要保证声明在前,调用在后!


简单函数调用

函数调用非常简单,只需要: 函数名(实参)即可。当然如果函数定义的时候没有形参,则就不用实参。

def show():
print("我是函数内的代码1")
print("我是函数内的代码2")


show() # 调用函数
show() # 一个函数可以多次调用。每次调用都会执行一次函数体的代码
show()


带形参的函数调用

函数声明的时候,在括号内的是形参。

那么在调用函数的时候应该传递相同属性的参数过去,函数调用的时候的参数,叫你实参!

形参和实参的个数必须匹配,但是有一种情况除外,后面再说。

def add(a, b):
print(a + b)

add(2, 3)
add(20, 3)


函数的返回值

#
4.1.return的使用

前面定义的函数都是非常简单的,仅仅做了一些输出。在实际开发中,这种函数其实没有太多的用处。

返回值在函数定义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方。

我们定义的函数可以完成一个的功能,很多情况下,功能完成之后需要给函数调用者返回一些数据,这些返回的数据就需要用到函数的返回值功能。


比如:定义一个函数可以实现两个数的相加,然后返回给调用者计算的结果!

def add(a, b):
n = a + b
return n

print(add(3, 5))
print(add(30, 5))

说明:
1. 在函数内任何地方都可以出现returnreturn的作用就是结束函数,并把return后面的值返回给调用者。

  1. 一旦碰到 return,不管后面有多少代码,不管是否处于循环中,函数都会立即结束。

  2. 如果整个函数内部没有出现return,则函数会自动执行到函数体最后一行代码。

  3. 如果函数体内没有return,则函数运行结束的时候自动返回None

  4. return后面也可以不跟返回值,这种情况下主要是为了结束函数,也会返回None


案例1:一个给定的数,判断是否为质数

分析:定义一个函数,这个给定的数通过参数传递,最后结果:是否为质数,通过返回一个bool值给调用者。

def is_prime(num):
for i in range(2, num):
if num % i == 0:
return False

return True


num = int(input("请输入一个整数:"))
if is_prime(num):
print("%d 是质数!" % num)
else:
print("%d 不是是质数!" % num)

案例2:计算输入的任意两个数之间所有的质数的和

分析:刚才已经定义了判断一个是否为质数,现在需要再定义一个可以计算两个数之间所有的质数的和的函数,并把计算结果返回给调用者。

def is_prime(num):
for i in range(2, num):
if num % i == 0:
return False

return True


def add_prime(num1, num2):
sum = 0
for num in range(num1, num2):
if is_prime(num):
sum += num

return sum


num1 = int(input("请输入第一个整数:"))
num2 = int(input("请输入第2个整数:"))
print("%d 到 %d 的之间所有的质数的和是:%d" % (num1, num2, add_prime(num1, num2)))

4.2.返回多个值

使用return一次只能返回一个值。

有些场景下,我们需要返回多个值。这种情况下我们我们可以把返回值的封装到listtuple中,接受者拿到这个listtuple直接解包就可以使用了。

最好封装在tuple中,因为tuple是不可变的, 所以效率比较高。

def foo(x):
return x ** 2, x ** 3, x ** 4

x = 4
a, b, c = foo(x)

print("%d 的平方是:%d, 3次方式:%d, 4次方是:%d" % (x, a, b, c))


文档注释


前我们使用 # 来我们的代码添加注释,只使用单行注释。

我们定义了一个好函数,函数的描述等信息也应该让调用者很容易获取到,这个时候就用到文档注释。

文档注释将来可以直接生成 api 文档方便阅读。

如果要给函数添加文档注释,直接在函数内部的首行放置一个字符串即可。字符串可以是单行的(" "或者' '),也可以是是多行的(""" """ 或 ''' ''')。

但是一般使用多行字符串来定义

作为国际惯例:

  1. 注释的第一行,一般是对函数的简述。

  2. 然后一个空行。

  3. 然后开始进行详细描述函数功能等。

def foo(x):
"""该函数是对参数做一些计算
计算参数的多个次幂
:param x: 要计算次幂的数字
:return: 返回2次幂、3次幂、4次幂组成的元组
"""
return x ** 2, x ** 3, x ** 4

print(foo.__doc__) # 打印函数的文档注释


作用域规则

有了函数之后,我们必须要面对一个作用域的问题。

比如:你现在访问一个变量,那么 python 解析器是怎么查找到这个变量,并读取到这个变量的值的呢? 依靠的就是作用域规则!


#
命名空间(namespace

先了解第一个概念:命名空间。

命名空间是从命名到对象的映射。当前 pytyon 的命名空间是靠字典来实现的,但是对我们来说我们并需要关注这个,而且以后也有可能会更改。


命名空间的一些例子:
1. 内置的命名集(the set of built-in names)。这命名集(命名空间)包含了像abs()这样的内置函数和内置的异常名等。

  1. 在一个模块中的全局命名集。

  2. 函数内的局部命名空间。

  3.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个对象的属性集也是一个命名空间。

对命名空间来说,需要要知道最重要的一点是:在不同的命名空间的中的命名绝对没有任何的关系!


不同的命名空间具有不同的生命周期。

  1. 包含内置命名的命名空间在 python 一启动就被创建了,而且在 python 程序结束之前永远不会被删除。

  2. 一个模块的全局命名空间是在这个模块被读入到内存的时候被创建。正常情况下全局命名空间也是在 python 结束之后才会被删除。

  3. 局部命名空间是在函数被调用的时候被创建。当函数结束或者抛了异常这个函数又没处理的时候,局部命名空间会被销毁。(用忘记这个局部命名空间可能更恰当)

  4. 当然,函数递归调用时,每调用一次都会创建一个新的局部命名空间。


#
作用域(scope)

作用域就是 python 程序的一块文本区域,在这个区域内,可以直接访问(Directly accessible)命名空间。

直接访问的意思就是:当你访问一个绝对的命名的时候,直接在命名空间中查找

尽管作用域的定义是静态的,但是作用域的使用(查找变量)却是动态的。


在代码执行的任何时间,至少有 3 个嵌套的作用域,这些作用域的命名空间可以直接访问。

  1. 内部作用域(局部作用域)。包含了所有的局部命名,在访问变量的时候,首先在内部作用域中查找。

  2. 然后是嵌套函数的外层作用域。在这里搜索非局部,但也是非全局的命名。(在 python 中允许在函数中定义函数的)

  3. 然后是包含当前模块的全局作用域。

  4. 最后搜索的是最外层的创建内置命名的作用域。


#
作用域在 python 中的具体应用

6.3.1.访问局部作用域

def foo():
a = 20
print(a)

foo()

说明:

函数内部访问变量a, 先在foo函数内部查找。因为 a确实是在函数内部声明的变量,然后就找到了a


6.3.2.访问外部作用域

a = 100


def foo():
print(a)


foo()

说明:

  1. foo函数内部,我们直接去访问一个变量 a,那么就会沿着作用域从内向外开始查找a

  2. 先查找foo的局部作用域,发现没有a。然后继续去foo函数的外部作用域,这个例子中就直接到了当前模块的全局作用域,所以找到了 a, 所以就输出了全局作用域中a的值!


6.3.3.访问外部函数的作用域

def outer():
a = 20

def inner():
print(a)

inner()


outer()

说明:

  1. 我们在一个函数的内部声明了一函数,这种函数嵌套在 python 中是允许的。

  2. 内部函数inner执行的时候,访问变量a,现在inner内部找变量a, 没有找到,然后去他外部的函数中找变量a, 找到后, 就直接输出了他的值


#
python 针对修改变量值的特殊情况

6.4.1.只能修改局部变量

在 python 的函数中, 修改一个变量的值的时候,永远操作的是局部变量

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其实是由 python 定义变量的方式所决定的.

python 不需要显示的去定义变量,直接赋值的时候如果变量不存在直接就定义了.

如果在函数内部可以直接修改外部作用域变量的值,则就无法定义一个同名变量了.

所以, python 才规定不能在函数内部直接修改外部作用域变量的值.


a = 10


def foo():
a = 20 # 这里其实是新创建了一个局部变量 a .并不是修改的全局作用域的变量 a

print(a) # 根据作用域的查找规则,这里访问的是局部变量 a


foo()
print(a) # 根据作用域查找规则,这里访问的是全局作用域的 a


6.4.2.变量必须先赋值才能使用

看下面的代码:

a = 10


def foo():
a = a + 2

foo()

说明:

a = a + 2 这行代码有问题. 为什么?

首先要搞清楚 a + 2 中的a是局部变量还是全局变量?

是局部变量a!

在解释器运行这个函数的时候, 已经检测到函数内部有创建局部变量a, 所以这个时候你访问到的一定是局部变量a.

a + 2 中的局部变量a还没有 被赋值,所以和 2 相加抛出了异常.UnboundLocalError


a = 10


def foo():
print(a)
a = 20


foo()

说明:
原因和前面的一样的.

解析器已经检测到你后面会声明局部变量a, 所以print(a)中的 a 仍然是局部变量.但是还没有赋值,所以就抛异常了


总结:

在函数内部如果你定义了局部变量,那么你在任何地方都没有办法访问到函数外部作用域的同名变量.


#
函数内修改全局变量

通过前面的学习, 正常情况下我们知道了在函数内部没有办法修改全局变量的值!

但是这只是正常情况下!

如果我们有在函数内部修改全局变量值的需求怎么办?

也是可以的, 但是我们需要做些小动作: 使用关键字global


a = 10

def foo():
global a # 告诉 pytyon 解析器, a 以后就是全局变量了
a = 20

foo()

print(a) # 20

说明:

  1. global 后面跟上全局变量的名, 那么在后面的代码中就可以使用全局变量了.

  2. 如果有多个全局变量需要修改, global可以同时定义多个全局变量.global a, b, c


#
内部函数修改外部函数的局部变量

当用到函数嵌套的时候, 内部函数正常情况下也是无法修改外部函数的局部变量, 只能访问读取.

如果想修改怎么办?

使用关键字:nonlocal

a = 10


def outer():
a = 20

def inner():
nonlocal a # 把 a 绑定到外部函数的局部变量 a 上
a = 30

inner()

print("outer 的局部变量a:" + str(a)) # 30 被内部函数 inner 修改了


outer()

print("全局变量a:" + str(a))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