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FQ&PPDCS》学习心得--TCO(测试覆盖大纲)

TCO 即Testing Coverage Outline 测试覆盖大纲,做TCO是从测试的角度分析当前被测系统有哪些测试需求、测试要点。

一.为什么需要TCO:

在日常的工作交流(需求、方案、实现)或是在做KYM的时候,我们面临着大量的碎片化信息需要梳理。我们需要将碎片化的信息进行提炼、重组和结构化,这就是TCO的过程。(一个好的结构化的TCO也应该便于日后原始信息的还原。)在这样过程中我们就能够对被测系统、测试点做到心中有数。

二.做TCO的形式和内容:

形式上,目前用的比较多的是思维导图(脑图),也可以是其他任何便于交流和理解的方式。
内容根据项目的上下文特点可能会有一些差异:

1.基于探索的方式学习被测系统和TCO的梳理:

对于小型项目没有规范的研发文档、甚至连方便交流的开发人员、需求人员都找不到时如何获取信息?不妨做一轮ET(探索性测试),边测试边学习被测系统,TCO可以借鉴James Bach的HTSM(启发式的探索性测试模型)中的产品元素SFDIPOT作个模板进行梳理:
这里写图片描述

2.基于MFQ的TCO梳理:

MFQ可能更倾向于有相对健全的研发规范的团队,有着可供学习的研发文档(需求文档、设计文档等)和可以交流的DEV、BA、PO,学习文档和与人交流的过程中不断记录、提炼、重组和机构化。在邰晓梅提出的MFQ模型中:
这里写图片描述

- M即基于模型的单功能(Model based Discrete function):

M来源于对被测对象的学习;源于KYM的产出;单功能是被拆分出来的可以被独立测试的功能单元。它可以基于流程拆分、可以功能的细化、可以是基于场景的,根据被测对象和项目的特点没有绝对的标准。

- F功能交互(Function Interaction):
有些功能无法被独立被验证与其他功能存在依赖关系时,这样的功能是认为存在功能交互的。
(M和F有时没有绝对的界限,一个功能在LLT,比如单元测试或基层测试层可以容易的找到M,但在系统测试层面可能无法明确的拆分出单功能。)

- Q质量属性(Quality Characteristic):
指的是软件的非功能测试的相关指标,性能、可靠性、安全…..它的启发模型如下图所示:
这里写图片描述

三.关于基于MFQ的测试管理:

前端测试团队可以在LLT的层面(UT/FT、IT)更多的关注M单功能的测试,测试成本更低。而在后端ST测试中着重关注F和Q的测试。但MFQ也可以分层来做,比如并不是只有ST才能做Q,LLT同样也可能有需要关注的Q,比如一个接口的性能,一个算法函数的性能这些都更适合用 LLT的方式来进行测试。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