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件工程:計算模式的變遷

軟件即服務-SaaS、平臺即服務-PaaS和基礎設施即服務-IaaS並不是什麼新概念。大型主機(MainFram)時代就已經具有這種服務的特徵。在當時,大型主機極爲昂貴,運行環境要求高,操作和維護都極爲複雜。用戶通過提交批作業流程,或通過交互式字符終端分時方式使用計算資源。許多情況下,用戶就是通過租用機時完成計算任務,並主要按CPU機時使用量計費。當然,沒有人認爲這是雲計算機,更沒有人在當時提出雲計算。
上世紀80年微型計算機(MicroComputer)的出現,引入了新的計算模式。微型計算機可以部署在任何地方,對環境不再有特殊的要求,經濟上普通用戶也能夠買得起。隨後,微型計算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其應用也不再侷限於科學計算機等特殊領域,直至普及到個人應用,被廣泛稱爲PC機(PersonalComputer)。
隨着PC機的廣泛使用,自下而上地推動了社會各領域的信息化發展。應用需求急速高漲,IT技術和設備也變得日益複雜,在這種情況下,人們自然會越來越關注對IT資源的管理和控制。上世紀90年代便出現了客戶/服務器(Client/Server)計算模式,簡稱C/S模式。將具有更高性能的PC機作爲服務器安裝在專用的機房中,並與個人使用的被稱爲客戶機的PC機互相連接,構成一個專用的網絡。服務器完成共享和集中的處理任務,客戶機完成本機上的處理任務。服務器和客戶機通過網絡協議、應用程序接口等機制相互通信、協同工作,服務器向客戶機提供一對多的服務。一種典型的例子是,一個關係型數據庫服務器提供共享數據的集中處理,客戶機通過網絡訪問數據庫服務器,以查詢和修改數據,在每臺客戶機上安裝進行業務邏輯處理和數據展現的應用軟件。C/S模式主要是以組織機構爲單位的應用模式,如企業內部的管理系統等。
21世紀開啓了互聯網的時代。世界各國都投巨資於被稱爲“信息高速公路”的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互聯網帶寬大幅提升,覆蓋區域越來越廣。互聯網業逐漸成爲各行各業不可或缺的平臺。另一方面,互聯網上紛繁複雜的應用對於互聯網穩定性、可靠性、安全性、可用性、可管理性等方面苛刻的需求,更進一步推動了互聯網技術的發展。除了骨幹網的發展,互聯網的接入方式也發生了質的轉變。在接入帶寬和可靠性不斷提高的同時,接入方式也擴展到更加靈活自由的無線領域,接入設備也從單一的計算機接入發展到多樣化的非計算機接入。互聯網爲業務應用提供了一個隨時隨處可用訪問的平臺。基於互聯網應用可以面向全球用戶,全天候不間斷地運行。
互聯網的另一個特徵性標誌是Web。今天,Web也已從Web1.0發展到Web2.0。Web 2.0已經成爲了實際意義上的標準互聯網運用模式。以博客(Blog)、百科全書(Wiki)、社會網絡( SNS)和對等網絡(P2P)爲代表的Web 2.0應用已經被廣泛接受和使用。Web 2.0的出現讓用戶從信息的獲得者變成了信息的貢獻者,也讓富互聯網應用( Rich Internet Application,RIA)成爲網絡應用的發展趨勢。Web 2.0的出現和廣泛流行深刻地影響了用戶使用互聯網的方式。現在,人們越來越習慣從互聯網上獲得所需的應用與服務,互聯網用戶更加習慣將自己的數據在網絡上存儲和共享,Web應用的開發週期越來越短。Web應用更被稱爲瀏覽器/服務器計算模式,即B/S模式。
與C/S計算模式相比,B/S計算模式是一種瘦客戶端的計算模式。客戶機運行的瀏覽器完全依賴背後的服務器承擔幾乎所有的處理任務、存儲幾乎所有數據。B/S這種代表着互聯網的計算模式形似大型主機的終端/主機模式,而手機等新涌現的非傳統計算機類的接入設備,更是與終端神似。
以瀏覽網頁爲例,當用戶在瀏覽器上輸人網址後,瀏覽器先與DNS服務器交互,解析網站IP地址;之後,通過IP地址於網站服務器進行交互,將網頁內容呈現給用戶。這些交互過程的網絡通信都通過複雜的路由轉發。這個過程對用戶是透明的,用戶不可能清楚也不必關心背後的種種細節,所以當時人們示意互聯網時,常常畫上一朵抽象的雲團。隨着互聯網的發展,除了傳統的計算機外,越來越多的設備具有了接人互聯網的能力,如手機、辦公設備、家用電器等;同時,互聯網的雲團中也不再侷限於瀏覽網頁等簡單功能,已經可以提供越來越複雜的應用,甚至直接提供通用的計算能力和存儲能力。因此,互聯網雲團的含義也就變得越來越廣泛,包含了SaaS、PaaS、IaaS等各種各樣的服務。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