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由選路的原則

(一)管理距離AD

  管理距離是指提供路由可信度的一個參考值,如果管理距離越小,路由條目越可靠。這就是說,較小管理距離的路由條目優先於較大的條目,管理距離的取值範圍是從0-255,然而,0是最可信的,255是最不可信的。假如一臺路由收到同一個網絡的兩條路由更新,路由器會選擇管理距離較小的那條,放入路由表。

  各個路由協議默認管理距離如下:

路由選路的原則_cnna教程_cnna基礎_cnna認證_課課家

  (二)路由選路原則

  (1)子網掩碼最長匹配:就是說一個目標地址被多個網絡目標覆蓋的時候,它會優先選擇最長的子網掩碼的路由。比如到達10.0.0.1網絡有兩條路由條目:10.0.0.0/24下一條是12.1.1.2,10.0.0.0/16的下一條是13.1.1.3。由於第一條的子網掩碼/24大於第二條的/16,所以路由將到達10.0.0.1網絡的數據發往12.1.1.2。然而,路由上有發往10.0.1.1的數據,就選擇10.0.0.0/16,因爲10.0.1.1不包含在10.0.0.0/24網絡當中。

  (2)管理距離最小優先:指的是在子網掩碼長度相同的情況下,路由器會優先選擇管理距離最小的路由條目。比如說,到達10.1.1.0/24路由有兩條,一條管理距離是120,一條管理距離是110,那麼路由器優先選擇OSPF學習到的路由條目放進自己的路由表中。

  注意:RIP和OSPF學習到的10.1.1.0/24的條目是不會同時出現在路由表中的,路由器只保存最優路徑。假如OSPF學習到的那個條目消失,RIP學習到的路由條目纔會出現在路由表中。必須注意的是,相同的路由條目,比如,RIP和OSPF同時報告了一個相同的子網,路由會優先選擇OSPF,因爲在子網掩碼長度相同的前提下,OSPF有更小的管理距離。

  (3)度量值最小優先:指的是在路由的子網掩碼長度相等,管理距離也相等的情況下,接下來比較度量值,度量值最小的將進入路由表。比如說,路由器通過RIP學習到了10.0.0.0/24的兩個條目,一個條目的跳數(hop)是2,另一個的跳數是3,那麼,路由器選擇跳數是2的那個條目放入路由表。

  (三)靜態路由排錯

  下圖,R1可以Ping通C2,C1卻Ping不通C2,當所有設備IP配置正確,且接口都正常開啓的時候,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

靜態路由排錯

  解釋:R1可以ping通C2,說明了R1上面添加了去往C2網段的靜態路由。而當C1PingC2時,數據到達R1,R1添加了C2所在網段的路由,就是說他將數據發往R2,R2轉發給C2,數據成功到達。然後,C2對C1的ping進行應答,應答數據被髮往自己的網關R2,比如說R2上面也存在C1所在網段的靜態路由,那麼R2會將應答數據發給R1,R1再交給C1,應答數據也成功到達,ping成功。現在存在的問題是ping不通,這說明了假設錯誤,R2上面沒有去往C1所在網段的路由表項。

  以上就是關於在一個目標地址被多個目標網絡覆蓋以及一個目標網絡的多種路由協議的多條路徑共同存在時,或者說當一個目標網絡跟路由協議的多條路徑共同存在時,路由器的轉發規則的全部內容了。


總結:1、選擇最長掩碼原則 2、管理距離 (由協議來決定) 3.度量值最小(就是跳數小的)

轉發自:http://www.kokojia.com/article/21258.html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