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嵌入式....

        以後工作關係,看來要告別嵌入式這行當了,本文權當總結一路走來的日子吧。

        從大二開始首次接觸單片機,連續三週白天上課,晚上弄到2、3點,就爲了一個小小的院級電子比賽,當時我自己想的題目還歷歷在目——基於單片機的74系列邏輯芯片甄別器。身邊個別同學大一就接觸單片機這玩意,玩起來得心應手的。我呢,從0開始,看着郭天祥的10天學會單片(事實上不用十天的呵呵)。之前看到論壇裏、羣裏很多人聲討郭天祥,但我覺得是他的這套視頻教程,帶着多少低年級學生入門呀,至於內容夠不夠準確,等初學者水平提高之後自會甄別,電子這東西,先入門一切都好說嘛。我幸運地在這次院級比賽裏取得了不錯的成績,自然能夠得到學院老師的邀請,加入其實驗室開展我嵌入式“生涯”,在大學裏也有馬太效應的,等等再詳說。

        在這裏插入一小段:在設計代碼的過程中,經驗欠缺、C語言就大一“學”過“考”過、沒有模塊化概念等等問題集中體現在我這小菜鳥身上,有一問題連續4、5天沒解決,最後沒轍了,請外援。這外援的關係就曲折了,我是通過在寒假做春運列車員認識了一位研究生師兄,可惜他是研究材料物理那方面的,可是可是,他能夠介紹他兩位同學給我!我心裏那個激動吖,馬上帶着我的板子、代碼,馬不停蹄地趕到師兄們的實驗室。最先還是寒暄了幾句,當他們兩位看到我代碼後,那個汗吖 = =!2000+行代碼就在一個.c文件裏,註釋基本沒有。接着就是我陳述問題,他們也沒怎麼看代碼,直接給我分析思路,最後他們兩個各自提出一種方案,還在那裏爭論把我晾在一邊了。統一意見後,決定用移位(<< 和 >>)來解決我那問題,我當時一聽移位,傻眼了,沒學過呀,沒用過呀。兩位師兄繼續暴汗,後來找回上課那本書,C語言那門課,最後有些內容是沒講的!恰恰這部分有移位吖~但是這能怪誰呢,只能怪自己學藝不精,淺嘗輒止吧。兩位師兄把原理給我講清後,還是要我自己動手寫代碼,我那晚就在他們實驗室呆着,有這麼一瞬間,我感覺自己是研究生了。。。。(當時年幼無知而且從來沒進過研究生的實驗室,看官們莫見怪)最後當然是調出來拉,攻克了最後最大的一個點,然後就繼續寒暄。我現在還清晰記得,臨走前他們告訴我“好好幹吧,把單片機搞熟,以後搞ARM有前途吖!”ARM???ARM是什麼玩意,當時完全不清楚,只是連聲道謝告別兩位師兄了。後來再也沒見過這兩位啓蒙老師了,我大二的時候他們都研三了,最近有一位師兄結婚了,我在這裏祝你們新婚快樂,白頭偕老吧!

        呼~插入這一段幹什麼用吖,其實我是想說,人脈很重要很重要吖。假設我沒參加那個春運列車員,就沒可能認識到研究生的師兄,那我的設計可能就沒這麼順利、成功,那就沒有老師做我的伯樂,那我還能參加之後的項目、省電、國電、挑戰杯這些嗎?那我找工作的時候能夠如現在這麼輕鬆嗎?蝴蝶效應吖!還在校的同學們,不要以爲人脈只有在社會上纔有用吖!

        大一的時候,評優評獎學金什麼的,爲什麼來來去去都是那幾個人呢,原來他們成績最top,成績最top之後呢,輔導員就推薦他們跟老師做項目,做了項目就可以參賽加分什麼的,我等平民呢?只有在臺下傻鼓掌的份吧。而我呢,大一忙着弄社團活動,好處就是能夠多認識些人,但可以深交的寥寥無幾。大二通過這次院賽,進入了老師的法眼,導師也捨得在我們身上花錢,項目存回來的經費都用在我們發論文、申請專利上,想買什麼開發板、書都是先買後報銷,我一直都是很感激他爲我們的付出。一直到大四都挺順利的,一個國家級的項目、省電一等、省挑二等、國電最悲劇,沒進決賽,只拿到省二等。一個發明專利、一個實用新型專利等,其實我列舉這些的用意,不是用來凸顯我有多麼多麼的優秀(更優秀的大有人在),而是想說明:只要你抓住第一次機會,後面的機會撲面而來,而我的第一次機會,就恰恰是那次院賽。馬太效應本意是:越有錢的人越有錢,在學校這個迷你社會裏面,就是越優秀的學生越優秀,越來越多重複性的評獎,你回發現,得獎的始終都是那幾個人,都是那幾個team。抓緊你們的每一次機會吧,一步贏,步步贏!

        差點忘了介紹我兩位最鐵的戰友。他們都是跟我一個專業不同班,都是在那次院賽嶄露頭角,導師讓我們組建起一隊。我跟另外一同學做軟件協議方面,剩下那位是做硬件。所有的比賽、項目,我們三都算是形影不離了,見證着大家的水平一同提高的感覺真是很好很好。搞軟件那位現在簽了百度,人在北京實習,以後還是要回深圳上班的。搞硬件那位就保研到北郵,繼續深造。我爲有這樣優秀的兩位隊友感到驕傲,願友誼長存!

        以後工作選擇了某國企的技術管理崗,搞通信(本身讀的通信專業,經濟學作爲雙學位,嘿嘿)。大四之前的打算其實是投身研發行業的,而且在找工作期間也得到幾份offer,起薪不可謂不高,其他條件也可以。但是感覺這種死命加班加點工作的生活實非我所想。更重要的是,研發工程師在渡過黃金的20+~30歲時,但又能真正成功轉型的又有多少呢?如果還不能成功轉型爲項目經理之類的角色,在我國大環境的評判標準下就算是失敗的了。在我國,彷佛老工程師就是失敗的代言詞,殊不知國外優秀老工程師的待遇比他們的頂頭上司不知高出多少。

        好吧,說了這麼多,希望在校的同學看了有所觸動。希望在社會大學的前輩看到我有什麼不妥的地方指正出來。

        嵌入式....再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